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临床上急性排斥反应也变的更加隐匿,单纯根据血肌酐的变化及试验性的冲击治疗,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对患者行移植物活检穿刺又受到患者观念的束缚。临床上需要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急性排斥反应时淋巴因子的活跃表达可以满足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2.
同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包括细胞排斥和体液排斥反应。急性细胞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免疫介导的排斥反应,其中部分患者急性细胞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小管炎和小管间质肾炎,特点是小管间质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同时淋巴细胞侵入小管上皮细胞并在其内活动,即所谓伸入运动,称之为小管炎,临床上将这些患者的排斥反应称为急性小管间质排斥反应,又称Ⅰ型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最常见的由免疫机制介导的急性小管间质肾炎(ATIN)。  相似文献   

3.
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胰腺移植之后患者可获得正常的糖代谢,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并可逆转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影响胰腺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靶细胞的凋亡是导致靶细胞损害并进而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机理之一。本研究动态观察大鼠胰腺移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初步探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临床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6月~1996年2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或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6例,结果7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者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43例术中及术后加用ATG者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者有13例得以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度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5例慢性排斥反应者肾功能明显好转。认为ATG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可使绝大多数耐激素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逆转,而且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渡期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剂,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所有患者对ATG耐受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短期内适量使用ATG不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5.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我们对3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在发生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时出现的各种临床征象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X线影象等检查枯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时产不是敏感指标,认为心的膜心甩活 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心脏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最有效的方法,而心脏移植后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术后长期生存最大的问题。心内膜活检是目前公认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这种有创检查可能由于样本大小受限以及取材部位的差异而带来抽样误差,使活检诊断结果与实际发生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产生显著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无创的可反复施行的方法来准确诊断和监测心脏移植后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心血管磁共振不但可以从成像上直接观察到排斥反应发生的组织变化,还能通过评估T2弛豫时间和细胞标记技术、心脏功能性参数变化以及形态学变化等多角度监测和诊断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蒋树林  田海  谢宝栋  刘开宇  陈巍 《器官移植》2011,2(4):205-208,232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监测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心脏移植术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排斥反应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半年随访行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为Ⅱ级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好转出院.术后3年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气促再次入院,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为0~ⅠA级改变,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0.
尽管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移植物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肾移植存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移植物排斥反应通常被认为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体液免疫应答机制在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抗体介导引起的移植物损伤即是典型的体液排斥,当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高滴度的抗HLA抗体可以被检测到。实际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也被称为体液或血管排斥反应,被认为在三分之一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治疗较为困难,具有抵抗性,最后结局往往导致移植物的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器官移植短缺的有效手段之一,猪作为潜在的器官移植供体来源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要实现猪至灵长类动物的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需要克服多重免疫生物学障碍。本文以异种器官移植多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对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体液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急性细胞排斥反应、血栓性微血管病和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Banff方案对临床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Banff方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价及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23例OLT患者围手术期内,在B超引导下共进行肝穿刺活检20例次,穿刺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真空/加压处理。石蜡包埋,4h内制成高质量HE染色切片,进行观察和诊断,严格按照Banff方案进行分级,每例均确保在穿刺5h内作出病理诊断,对确定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于穿刺当日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诊断为亚临床型排斥反应者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0例次肝穿刺活检中,6例次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经上述处理,所有病例均获缓解,迄今尚无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结论 Banff方案对OL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便于横向,纵向比较,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网络临床病理讨论分析。值得国内临床肝移植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最适途径。基因工程已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异种器官移植出现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等早期障碍,但是异种器官的成功存活还需要预防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目前异种器官移植中预防T细胞免疫排斥的方案分为3种:从基因水平进行改造减少T细胞免疫排斥反应、直接阻断T细胞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受体的免疫耐受能力。在临床应用前,对这些方案进行研究和优化,有望实现异种器官移植后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5.
急性排斥反应(AR)仍是肾移植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发生于移植后任何阶段,术后第1年内有10%~35%的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现在普遍认为,肾移植后最初的3个月对移植肾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时治疗,可以避免慢性排斥反应或移植肾功能丧失.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有创检查,不仅受者存在顾虑,临床上也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在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出现前已发生了分子和组织的病变,因此研究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可以预测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也能预测亚临床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1同种复合组织移植后多次急性排斥反应对移植体功能的影响 带有血管供应的同种复合组织移植术已在临床应用。这种技术可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功能和美容性修复。但大多数接受移植者术后都会出现多次急性排斥反应。这种排斥反应发生后,对移植体功能造成的影响如何,还缺乏相关资料。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移植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外科手术,移植免疫学,器官和细胞分离保存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临床移植医学的迅速发展。本文报告第十六次国际移植协会会议资料,将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学最新研究报告如下。一、移植免疫排斥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宿主体内预先存在的抗体与供体组织抗原结合,激活补体,阻塞破坏血管,致使移植组织功能突然丧失。临床上主要应用供受体人白细胞抗原(HLA)和ABO血型交叉配型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2.急性排斥反应:外科手术和组织缺血损伤导致移植器官血管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增加…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监测环孢素浓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孢素A理想的治疗窗范围,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和肝肾毒性反应,对肾移植术后510例患者进行了CsA血浓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术后不同时期各组间CsA的浓度范围有显著差异,认为监测CsA浓度有利于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和肝,肾毒性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规范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总结各移植中心的肾移植临床经验,在《中国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2016版)》的基础上,并依据Banff标准,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20.
证据显示体液免疫在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体液排斥反应在.肾移植中的机制已经明确[1,2].有报道在临床上检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相关A基因(MICA)的多态性,可预测肾移植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排斥反应的产生.本研究旨在探讨肝移植患者MICA和MICA与肝移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