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Ⅲ(AT-Ⅲ)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17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117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联合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STA-Compact(法国)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抗凝血酶活Ⅲ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百草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及纤溶相关指标(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预后的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3-2014-02的百草枯中毒患者101例,按照生存组和死亡组分为二组比较凝血及纤溶功能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相互间的差异,分析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抗凝血酶-Ⅲ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百草枯中毒死亡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高于生存组(P0.01),抗凝血酶-Ⅲ低于生存组(P0.05)。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死亡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41和0.629,均P0.01),抗凝血酶-Ⅲ水平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r=-0.644,P0.05)。ROC曲线下面积提示D-二聚体,抗凝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均具有中高度的预测预后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预测死亡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69.5%~85.1%,60.5%~89.4%,0.593~0.653。结论: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于百草枯中毒预后有较好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发病特征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以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安徽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形态、大小与数目,采用非条件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5.9%(141/16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多见(134/164,81.7%),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6/164,15.8%);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9/134,51.4%)。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37例,按Gensini评分分为三组,A组(〈20分组)、B组(20.40分组)、C组(〉40分组),另对照组患者131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外周血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同Gensini积分组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且可以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法检测85例妊高征患者、50例晚期妊娠者及50名正常非孕妇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D-二聚体(D-dimer)。所有测定均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及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妇女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检查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及纤维蛋白原(Fbg)与进展型卒中的关系.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入院第2天即测定AT-Ⅲ、PC活性水平及Fbg含量,根据病程演变,分为进展组(26例)和非进展组(46例).另将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AT-Ⅲ、PC活性水平及Fbg含量的差异.结果 3组AT-Ⅲ、PC活性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Fbg含量显著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而非进展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bg水平升高与卒中进展相关,是缺血性卒中进展的有效预测指标.对该类患者提早进行干预,对降低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琪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3314-3315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2例,采用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并就2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54例斑块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组稳定斑块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低于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22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7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进行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的粥样斑块软块的比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G、Tch、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组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TIA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 ,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缺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和纤溶过程监测的系统报道。我们检测了 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的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纤维蛋白肽A (fibrinopeptideA ,FPA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 Ⅲ )、纤溶酶 α2 抗纤溶酶抑制物 (plasmin α2 antiplasmininhibitorcomplex ,PIC)和D二聚体 (D dimer)含量的变化 ,以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凝血纤溶异常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冰  顾平生  华尔铨 《临床荟萃》2002,17(21):1241-1242
目的 探讨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异常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D 二聚体 (D 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含量的测定。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健康老年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正常、内膜增厚及斑块三组间血浆FIB、D d、PAI 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且颈动脉斑块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和正常组 ,颈动脉斑块组血浆D d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结论 增高的血浆FIB、D d、PAI 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心脑及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设计描述性观察.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对象为2001-09/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53例,女2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5±11)岁.方法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将8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成颈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检查两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观察各危险因素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颈动脉硬化的各项危险因素指标,颈动脉斑块.结果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颈动脉有斑块组(45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4.38±1.33)g/L;(5.19±1.27)mmol/L;(3.15±0.73)mmol/L,高于无斑块组(36例)(3.20±1.30)g/L;(4.56±1.30)mmol/L;(2.49±0.92)mmol/L,P<0.05).②颈动脉斑块在纤维蛋白原低、中、高三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1%(5例)、16%(7例)、73%(33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③颈动脉硬化的多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年龄水平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纤维蛋白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患者抗凝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本文应用包括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急酶,纤溶酶-抗纤溶酶在内的系列新颖指标对患者组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缺生中风组蛋白C,蛋白S,a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纤溶酶-抗纤溶酶升高,提示缺血性中风患者丰承着凝血,纤溶功能的亢进和抗凝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