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中心 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06月行腔内修复术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及近、远期疗效和严重并发症。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185例,女41例;年龄16~83(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 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 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 6例。术后随访3~60(12.64±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1.03)h,术中失血量(150±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支架 232枚, 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 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天 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斯至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置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其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3~78岁,平均(66.7±11.0)岁。术前均行影像学仔细评估,采用切开或直接穿刺的方式置人覆膜支架隔绝瘤体。9例共置入20枚覆膜支架(其中1例采用“开窗”支架,5例采用一体式分叉型支架,3例采用直筒型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均行CTA复查,观察有无内漏,瘤腔是否完全血栓化。结果:9例均成功地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9/9)。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1—23个月,1例术后1.5个月因感染复发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术后5个月死于呼吸衰竭,余患者瘤腔均完全血栓化。随访期间病死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22.2%(2/9)。结论:采用覆膜支架植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近期疗效安全可靠,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王凯  孔祥荣 《山东医药》2011,51(8):109-110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已有50余a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某些心脏中心开胸置换主动脉的手术病死率已降至3%,但是对于一些老年重症患者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最近的报道显示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患者5 a的动脉瘤相关存活率为96%,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DeBakev Ⅲ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选择DeBakey Ⅲ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例,先行保守治疗4周,然后行TEVAR.治疗过程中采用全主动脉64排CTA观察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假腔内血栓、降主动脉夹层的变化.结果 术后9例患者均恢复较好,痊愈出院;随访6~3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DeBakey Ⅲ A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行TEVAR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的疗效.方法 对5例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患者行TEVAR治疗.结果 5例均急诊成功行TEVAR,1例术后第1天放血性胸水后死亡,另4例临床治愈.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行急诊TEVAR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生伟  池一凡 《心脏杂志》2007,19(4):491-49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和发展迅速的疾病,预后凶险,急性主动脉夹层48 h内因动脉瘤破裂或急性心脏压塞等,致死率高达36%~72%,2周内病死率为57%~89%。而在慢性期因破裂致死者明显降低,但起病半年内仍有90%的患者死于动脉夹层破裂[1]。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最危重的主动脉疾病,AD的年发病率平均为0.5~1万/10万[2],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及时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传统的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式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及死亡率高。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AD是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开展的一项微创…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常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经验,在此基础上采取全面干预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取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49例.2010年10月以前为常规护理组210例,其后为强化护理组239例.强化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绝对卧床休息、镇静止痛、控制血压心率、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病情监护及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离院时及在以后的随访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强化护理组围术期病死率较低,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4% vs.1.90%,P=0.325).强化护理组随访期间病死率低于常规护理组(2.6%vs.11.3%,P=0.001).强化护理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98.7% vs.80.0%,P<0.001).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死率,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44例经"烟囱"技术治疗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适应证及手术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9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12.7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1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32例。44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因病变近端锚定区不足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即"烟囱"技术。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修复术"烟囱"技术扩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的适应证范围,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更多的胸主动脉病变患者可以受益于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评价术中诱发电位监测(SEP)能否减少胸腹主动脉置换患者术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自2011年7月至2018年1月,择期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204例围术期资料,根据是否使用SEP将患者分为SEP组(n=69)与未监测组(n=135)。结果:10例患者术后发生脊髓损伤,其中SEP组4例,未监测组6例,脊髓损伤发生率为4.9%(10/204)。两组术后脊髓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术中近端胸主动脉阻断期间、肋间动脉阻断期间、术毕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阳性的患者均无人发生术后脊髓损伤。监测组4例术后脊髓损伤患者术中体感与运动诱发电位均为阴性。结论: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采用SEP能发现脊髓缺血情况,但其不能降低术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应注意术中诱发电位阴性的患者术后仍有发生脊髓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程度.方法:收集75例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手术和67例腔内修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查结果所示狭窄程度将所有病例分为轻、中、重三组,CTA示至少一处≥75%狭窄者为重度狭窄组,至少一处≥50%狭窄者为中度狭窄组,狭窄均<50%者为轻度狭窄组.以肌钙蛋白I(cTnI) ≥0.01 μg/L为升高.每组进行两种术式病史资料及术后24h cTnI升高情况的比较.结果:中度狭窄组腔内介入13例,共6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46%;开腹手术15例中13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轻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腔内介入与开腹手术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腔内修复术较开腹手术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腔内修复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后围术期并发症出现的相关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0月到2019年10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住院并行腔内修复治疗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患者53例。其中围术期未出现并发症者29例(54.7%),出现并发症者24例(45.3%)。将并发症组患者分为术后介入相关并发症组8例,术后系统性并发症组13例,术中死亡3例。比较并发症患者与无并发症患者在基线资料、动脉瘤解剖条件、术中及术后理化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系统性并发症患者在年龄、就诊时收缩压及舒张压、有无反复搬动、近端瘤颈成角,以及术中尿量、术后24 h内腹腔内压、PT、APTT、CKMB、TnI等改变较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相关并发症患者在近端瘤颈成角方面较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就诊时血压、近端瘤颈成角以及术前多次搬动可能对破裂动脉瘤腔内治疗后系统性并发症产生影响,术中尿量和术后24 h内的腹内压、凝血功能及心肌标志物的监测,对预测系统性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急性期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完成8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在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夹层强化CT检查,在DSA手术室全麻下切开股动脉进行支架置入术,出院前进行CTA检查,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CTA.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后失去随访.5例术后造影提示有Ⅰ型内漏,4例1年内复查消失或造影剂溢出量明显减少,1例手术后仍有明显Ⅰ型内漏,1年后接受再次支架手术成功.其余支架安装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无内漏.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为高龄患者降主动脉破裂,1例为夹层逆行撕裂至升主动脉后破裂.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氧血症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前、术后肾动脉血流及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类型不同分为ⅠA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均为动力型缺血)10例、ⅠB组(单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36例、ⅠC组(双侧肾动脉为静力型缺血)8例;根据男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20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38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4例;根据女性肾动脉受累数目分为双侧肾动脉未受累(未受累组)8例、单侧肾动脉受累(单侧受累组)7例、双侧肾动脉受累(双侧受累组)3例。术前及术后观察双侧肾动脉的缺血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指标。并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20支肾动脉中动力型缺血共42支(19.1%);静力型缺血共80支(36.4%),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肾动脉动力型缺血全部得到显著改善,静力型缺血者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着肾动脉受累数量的增加,男性或者女性患者的肾功能受累情况呈进行性加重,且术后较术前呈下降趋势。结论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能够开大主动脉真腔,提升肾动脉灌注,改善患者肾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