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2018,(10)
正肝癌是近年来复发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长期预后难度也非常大,因此肝癌的诊断及分期评分是预后的关键。但文献调研表明,CLIP评分与多层螺旋CT结合的报道较少,且未见关于CLIP评分与多层螺旋CT结合对肝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研究~([1])。为此选择本院行影像学检查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5例肝癌患者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结合CLIP评分系统对  相似文献   

2.
CT、MRI及超声对肝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3种非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超声(US)、CT和MRI在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提高对早期肝癌的影像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比较79例肝癌的US、CT及MRI优缺点.结果肝癌确诊率为US:73.08%、CT:87.34%、MRI:87.76%.US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较高,但确诊率较低.CT和MRI对中晚期肝癌确诊率较高.结论US、CT、MRI各有特点,合理及综合利用,是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经手术切除并且经过病理证实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确诊的5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患者行多层CT常规与增强扫描,记录CT观察指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清AFP含量,逐例记录患者CT表现类型与血清AFP水平,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AFP>25 μg/L为临界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灵敏度为82.05%,CT扫描联合血清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7.18%;AFP表达与肿瘤大小以及包膜是否完整相关,原发性肝癌的增强类型与AFP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T扫描联合血清AFP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肝癌CT影像中肿瘤大小及包膜情况可一定程度上反映AFP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的CT影像学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的168例肝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按照CT诊断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随访6~12个月,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168例肝癌患者CT扫描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肿瘤病灶及周围组织器官情况,病灶的不同诊断图像具有临床典型性;手术切除与介入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病灶图像清晰且准确,是目前临床肝癌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介入治疗费用低、创口小、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消化道肿瘤CT动脉造影情况,探讨CT动脉造影诊断消化系统疾病价值.方法:选CT等其它法已明确和未明确的消化道肿瘤性患者83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行CT动脉造影,肝脏肿瘤同时行CT门脉造影.分析影像所见并与超声、CT、MRI等比较,结合临床探讨CT动脉造影诊断消化道肿瘤价值.结果:CT等已明确诊断肝癌的42例患者中,35例新发现卫星灶或周边小灶.14例临床疑肝癌,CT、彩超无异常,通过CT动脉造影10例诊断早期肝癌,2例弥漫性肝癌,2例正常.10例结肠癌患者,CT等方法未见肝转移,CT动脉造影发现7例有早期肝转移.7例肝占位待查患者,6例符合肝癌,1例符合血管瘤.6例疑胆囊癌患者,4例确诊胆囊癌.2 例胰腺癌患者,CT动脉造影显示明显强化.2例胃癌患者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血运程度及与周围脏器关系.结论:CT动脉造影可发现超声、CT等其它法不能发现的卫星小灶或肝内其它小癌灶,对诊断早期肝癌特殊敏感,对显示肝内早期转移灶和定性诊断优于其它影像技术,CT动脉造影更能准确显示病灶血运情况、病变范围及与邻近脏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肝癌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80例无论肿瘤大小(包括23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 100例中67例为肿块型(67%),23例为结节型(23%),10例为弥漫型(10%).80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7%、97%、90%、96%.结论 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肝癌早期,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层CT动态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元 《山东医药》2009,49(36):76-77
目的探讨肝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42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2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10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42例中28例为巨块型(66.7%),8例为结节型(19.0%),6例为弥漫型(14.0%)。32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5.5%、96.7%、90.6%、96.5%。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168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介AFP、B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CDFI)、CT、MRI、DSA和术中B超(IOUS)对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对病理诊断并作AFP、B超(US)、CT扫描及部分其他影像检查的168例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AFP大于正常参考值者101例(60.1%)。6种影像对肝占位病变的总检出率为96.4%。US、CT、CDFI、MRI、DSA和IOUS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9.3%(150/16R)、88.1%(148/168)、93.7%(15/16)、100%(6/6)、85.7%(6/7)和100%(11/11)。结论:①US与CT对AFP阴性及低浓度阳性HCC具有一定的独立诊断价值,在US及AFP检查受限时,CDFI及IOUS对小肝癌有进一步诊断意义;②AFP增高和/或有肝占位病变,对多数病例具有诊断意义,但对不易诊断病例,特别是AFP阴性或低浓度增高小肝癌,不易与其他非癌性肝占位病变鉴别,必须长期动态观察,直到排除或确立诊断为止。  相似文献   

9.
李明通 《肝脏》2014,(8):619-620
目的研究比较MRI与螺旋CT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的临床价值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从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0例,且患者都采取过螺旋CT与MRI两项影像技术检查。以数字法随机分成MRI组(30例)和螺旋CT组(30例)。MRI组患者与螺旋CT组患者均运用MRI技术和螺旋CT进行研究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组诊断出原发性肝癌的例数为29例,明显多于螺旋CT组诊断出原发性肝癌的例数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组诊断为优者占比80.00%(24/30),优良率为96.67%(29/30),均显著高于螺旋CT组的50.00%(15/30),60.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过临床研究调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的诊断,采用MRI检查更优于螺旋CT,是临床对于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的可靠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患者采用MR和CT的鉴别诊断,进一步确定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有20例,小肝癌患者有42例。62例患者均进行MR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两者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的检查准确率,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结果 MR检查出1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准确率为90.0%,CT检查出14例肝硬化再生结节,准确率为60.0%,MR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MR检查出41例小肝癌,其准确率为97.6%,CT检查出34例小肝癌,准确率为81.1%,MR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MR与CT在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上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MR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为临床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三维可视化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术中导航肝切除术等技术的出现,为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术中导航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其中,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及肝移植等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7,(10)
正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是第三位的致死性恶性肿瘤~([1])。肝癌一旦发病其病理进程非常迅速,临床上常常采用手术切除以及肝脏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上述两种方法均对病人身体指标有较高的限制,肝脏移植不仅费用昂贵而且供体来源受限,极大限制了肝癌患者的就医治疗~([2-3])。开发研究系统的治疗方法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年来随着手术治疗研究深入,影像CT消融术在肝癌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对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术前评估能力及食管癌管壁厚度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根据CT影像征象,将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可切除型、不容易切除型和开胸探查型,将CT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食管壁厚度<3 cm时肿瘤病变多限于壁内浸润,壁厚3~5 cm时外侵率为37.5%,壁厚>5 cm者外侵率高达97.0%。结果表明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的CT影像诊断与术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螺旋CT可在术前正确判断肿瘤切除的可能性,可使部分食管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剖胸探查。  相似文献   

14.
6例肺动静脉瘘并发脑脓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肺动静脉瘘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6例肺动静脉瘘并发脑脓肿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头痛等神经系统表现均为首要症状 ;CT、核磁共振及肺血管造影见异常影像 ;病灶切除后 ,氧合及神经系统功能改善 ,脑脓肿无复发。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肺动静脉瘘较常见的并发症 ,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手术切除或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病死率很高,常规诊断发现时患者多为中晚期。PET/CT作为分子影像的方法之一,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高分化肝细胞癌及小肝癌的诊断多为假阴性。因此联合应用多种示踪剂可以提高PET/CT显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PET/CT在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三种显像法,对6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诊断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B超、CT及造影对≤3.0cm肝癌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0.1%、58.3%及92.9%;对3.1~5.0cm小肝癌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7.2%、93.5%及96.2%;三者对组小肝癌平均诊断率分别为83.1%、83.7%及95.0%。造影对≤3.0cm小肝癌定位诊断更为准确,比B超,CT具有显著优越性<0.05),但三种方法对3.1~5.0cm小肝癌的定位诊断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复合显像可明显(?)小肝癌诊断率;但各种方法复合使用,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面的一些动向值得重视,兹将1983、1984年资料综合如下。小肝癌小肝癌的研究国外首推日本。Shinagawa等认为定期对慢性肝病患者用实时超声与甲胎蛋白(AFP)检查是目前发现小肝癌的最有效办法;报告51例≤5cm中,AFP值正常者占25.5%,定位诊断的检出率依次为:超声92.2%,肝动脉造影86.0%,CT 73.2%,核素扫描50.0%;切除28例。Kanematsu等报告8例<2cm者,各项检查阳性率则分别为AFP75%,肝动脉造影88%,超声40%,CT33%,核素扫描25%,认为连续测定AFP对早诊最有用,如肝功能贮备良好应手术切除。对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为肝活组织检查,但作为有创检查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影像学已经成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方法。总结了近年影像学诊断及评估原发性肝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超声造影、CT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相关技术-体素不相干运动(DWI-IVIM)、IDEAL IQ序列、动态增强MRI及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成像等,认为影像诊断不仅可以评估病灶的分化程度、血供与灌注情况、病灶的侵袭性,而且还可以预测预后,对背景肝功能进行评估,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血供丰富的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因此理想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反映其血供特点,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肝癌(直径≤3cm)的病灶检出率已经明显提高。本文将重点介绍小肝癌DSA、CT、MRI的诊断进展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2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ICC) 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ICC的CT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进一步探讨肝脏的螺旋CT扫描技术和肝癌多期扫描的CT 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