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Pre-S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的关系及检测Pre-S1蛋白的实际意义。方法将临床实验检测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受检者标本逐一作乙肝“两对半”和Pre-S1蛋白检测,对检验结果根据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进行统计。结果382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共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200例,阳性率为52.36%;乙肝“两对半”模式为“+-+-+”(项目顺序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下同)者87例,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61例,阳性率为70.11%;乙肝“两对半”模式为“+--++”者203例,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92例,阳性率为45.32%;乙肝“两对半”模式为“+---+”者63例,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36例,阳性率为57.14%;乙肝“两对半”模式为“+-+--”者26例,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11例,阳性率为42.30%;抗-HBc阴性者29例,检出Pre-S1蛋白阳性标本11例,阳性率为37.93%。结论乙肝“大三阳”(+-+-+)者,Pre-S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模式;抗-HBc阳性者,乙肝Pre-S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抗-HBc阴性者;乙肝前S1蛋白可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李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72-1873
目的分析了解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为乙肝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本中心检验科就诊化验两对半的3028例患者血标本,用ELISA法试剂盒做两对半检测,统计检测结果中1972例阳性模式数量和百分比。结果 3028例两对半化验结果中,5项全部(-)1056例,占34.87%,检出5项血清标志物至少一项(+)者1972例,占65.12%。除去全阴模式外共检出14组阳性表现模式。结论检出的14组中两对半阳性模式中,HBsAg(+)模式组以大三阳、小三阳、小二阳三种常见模式为主。HBsAg(-)模式组中以单纯抗-HBs(+)组最多。  相似文献   

3.
重视血清乙肝标志物少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乙肝标志物临床检测和结果认读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醒注意和重视。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血清乙肝标志物定性检测少见模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4.5阳性和单5阳性共313例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进行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用电化学发光(ECL)法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同时进行常规肝功能检测,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4.5阳性组ECL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出1.4.5阳性24例,1.2.4.5阳性14例,共占27.74%,HBV—DNA定量阳性12例,占8.76%,肝功能明显异常5例,占3.65%;单5+组ECL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出1.5阳性39例,1.2.5阳性12例,共占28.98%,HBV—DNA定量阳性18例,占10.23%,肝功能明显异常10例,占5.62%。各种检测数据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sAg阴性少见模式中有相当部分病例有传染性和持续肝脏功能损伤,可见ELISA乙肝两对半定性实验中少见模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可漏掉和误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HBsAg阳性的少见模式表现为6种模式,以HBsAg(+)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8.59%(75/128);在各少见模式中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阳性率介于28%-100%之;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者有119例,检出率达92.97%(119/128);HBeAg阳性组肝功能异常率和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P〈0.05)。结论在HBsAg阳性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的阳性组合中,除常见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外,还存在多种其它模式,其中一些已成为常见模式。各种模式均存在病毒的复制。探讨HBV—M各种阳性组合模式及其HBV—DNA、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关系,对了解HBV病毒的免疫学变异,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关系,以探讨Pre-S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的Pre-S1,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158例HBV标志物为阳性(乙肝两对半常见模式)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139例HBsAg阳性Pre-S1阳性为73例,阳性率为52.5%,19例HBsAg阴性Pre-S1均为阴性;再将139例HBsAg阳性标本按照HBeAg阴阳性分为两组,HBeAg阳性组Pre-S1检出率为72.1%(44/61),HBeAg阴性组Pre-S1检出率为37.2%(29/7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61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阳性44例,73例Pre-S1阳性标本中,HBeAg阳性44例。[结论] Pre-S1与HBsAg、HBeAg具有相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法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cut off指数(COI)灰区标本再次进行确证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被检血清标本均来自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应用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对213例ECLIA法检出HBsAg COI灰区标本进行再分析并对受检标本HBV血清标志物两对半(以下简称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3份标本中ECLIA法检测HBsAg COI结果为0.80~0.99 31例,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阳性2例[6.45%(2/31)];HBsAg COI结果为1.0~1.99弱反应性标本93例,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阳性92例[98.92%(92/93)];HBsAg COI结果为2.0~6.99 89例,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89/89);213例ECLIA法检出HBsAg COI灰区标本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阳性183例,检出6种乙肝两对半模式,其中HBsAg、HBV e抗体(HBeAb)、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155例,占大多数[72.77%(155/213)];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阴性30份标本中检出7种乙肝两对半模式,其中HBeAb、HBcAb阳性模式16例,检出率为7.51%(16/213)。结论 ECLIA法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HBsAg临界或较低水平的弱反应性标本、乙型肝炎感染模式不常见的标本时需经Elecsys HBsAg确证试验再分析以防止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乳汁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82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的乳汁中检测出HBsAg阳性22例,占26.8%。结论针对乳汁中传染危险性采取措施,指导母乳喂养,经乙肝两对半检测阴性或仅抗-HBc阳性的乳汁可进行母乳喂养,HBV复制比较活跃的乳汁,应阻止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8.
测定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卉  韦柳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F0003-F0004
目的了解低水平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分布状态及其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750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分析浓度在5ng/mL以下的HBsAg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结果7500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共698例,其中HBsAg在5ng/mL以下者共136例。在136例HBsAg低水平患者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中,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为主,占77.94%。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sAg的含量呈低水平状态,提高HBsAg检测的灵敏度有很重要的意义。结合其相关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对确定上述人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技术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不同乙肝模式乙肝前S1(pre-S1)蛋白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00例HBV患者乙肝两对半,并分为7个模式,比较不同模式下的pre-S1蛋白阳性率。结果不同乙肝模式下乙肝pre-S1蛋白阳性率不同,其中以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最高(92.45%),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最低(25.00%);HBsAg的浓度值与pre-S1阳性率呈正相关;HBeAg与pre-S1结果具有显著差异(χ2=54.55,P〈0.01)。结论利用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乙肝患者pre-S1蛋白能够在感染早期反映出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且灵敏度和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与各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50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两对半)。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阳性率95.7%),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抗HBc阳性(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0%)其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结论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应用乙肝血清标志物来判断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更要结合PCR检测技术来测定HBV—DNA含量。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五项检测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感染及模式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06年郑州地区3477例大中专生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77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134例,阳性率为3.85%。抗-HBs阳性学生1773例,阳性率为50.99%。乙肝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要感染模式(占91.05%)。结论:郑州学生HBsAg阳性率下降的原因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钩状效应(Hookeffect)在ELISA“一步法”中对乙肝“两对半”模式的影响.方法:运用ELISA“二步法”以及将标本稀释或浓缩后的“一步法”重复检测“一步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出现的5种阳性模式①HBeAg和HBcAb;②HBeAb和HBcAb;③HBsAg和HBeAg;④HBsAg和HBeAb;⑤HBsAg和HBcAb.)中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的项目.结果:受高剂量钩状效应影响,模式①和②中的HBsAg漏检率分别为98.46%(64/65)和1.16%(1/86),模式③和④中HBeAb漏检率分别为32.00%(8/25)和0.00%(0/53),模式⑤中HBeAg的漏检率为3.13%(1/32),受低剂量钩状效应的影响,模式②中HBsAg漏检率为2.33%(2/86),模式③和④中的HBcAb漏检率分别为12.00%(3/25)和100.00%(53/53),模式⑤中HBeAg漏检率为6.25%(2/32).结论:由于钩状效应的影响,ELISA“一步法”对过高浓度和过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都不能检出,提倡采用“二步法”检测乙肝“两对半”或根据乙肝“两对半”的模式,适当处理标本,消除钩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联合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DNA(HBV-DNA)与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O-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A组(大三阳)、B组(小三阳)、C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D组(HBsAg、抗-HBc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7.3%、57.8%、100%、54.3%,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HBV-DNA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DNA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HBV-M)联合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HBV复制情况,更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的检测意义. 方法分析548例Pre-S1Ag阳性结果与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结果的关系.结果 Pre-S1Ag阳性的乙肝“两对半” 结果出现8种模式. 其中HBsAg阴性占0.55%, HBeAg阴性占61.13%;Pre-S1Ag和HBV-DNA均阳性时, “大三阳”的HBV-DNA含量≥106 Copies/ml占86.49%;“小三阳” HBV-DNA含量在103~109 Copies/ml范围.结论检测Pre-S1Ag是对HBsAg和HBeAg阴性及HBV-DNA检查困难的重要补充,在防止乙肝漏诊和误诊及了解疾病的转归和是否携带HBV变异毒株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FQ-PCR)法对351例乙肝患者血清样本进行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组(1组)和“HBsAg(+)、HBeAg(+)”组(2组)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和含量最高。“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3组)、“HBsAg(+)、HBeAb(+)”组(4组)、“HBsAg(+)、HBcAb(+)”组(5组)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HBcAb(+)、HBeAb(+)”组(6组)血清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31.4%,8.3%,23.7%和4.5%。结论:患者血清HBV-DNA的阳性率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存在状态相关,定量检测HBV—DNA能真实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ELISA检测HBsAg结果阴性而HBV-DNA检测阳性标本乙肝两对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2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对5222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检测,核酸检测方法对51797例HBsAg检测阴性标本进行HBV-DNA定性检测,83例HBV-DNA定性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52224例献血者HBsAg检测阴性为51797例;51797例检测HBsAg阴性标本而HBV-DNA定性检测阳性共83例;83例HBV-DNA定性检测阳性标本经定量检测53例为阳性;83例HBV-DNA定性检测阳性标本乙肝两对半检测有10种模式,HBcAb阳性占87.95%; HBcAb和HBeAb同时阳性占56.63%; HBsAg阳性占22.89%.结论 由于经济原因核酸检测暂不适宜全面推广情况下,为减少经输血传播乙肝,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好的ELISA试剂检测HBsAg;体检征询发现献血者HBcAb、HBeAb同时阳性时暂缓献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各模式组及谷丙转氨酶(ALT)的相互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ELISA法检测HBV-M,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结果:HBsAg(+)、HBeAg(+)组的HBV DNA阳性率高、定量值高,而HBsAg(+)、HBeAg(-)组HBV DNA阳性率较低、定量值也较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HBsAg(-)者亦可检出HBV DNA;HBV感染者ALT阳性的概率增大,但二者在数量上无相关性。结论:三者联合检测,可更全面地反映乙肝感染者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了解近年来乙型肝炎在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结果2546例体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全部阴性的有1028例,占40.38%;单项抗-HBs阳性有1166例,占45.80%;抗-HBs和抗-HBc阳性有94例,占3.69%;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有52例,占2.04%;HBsAg、e抗原、抗-HBc阳性有14例,占0.55%;HBsAg、抗-HBe、抗-HBc阳性有146例,占5.73%;HBsAg、抗-HBc阳性有32例,占1.25%;其他14例,占0.55%。结论51.5%的受检人群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40.38%的受检人群未受HBV感染,且无保护性抗体,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免疫力;另有7.53%的受检人群呈阳性模式,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定期检查,控制乙肝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海市虹口区初、高中毕业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感染情况以及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并对HBsAg阳性者乙肝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检测HBsAg和ALT。HBsAg阳性者进一步做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 22259名体检者血清样本中,HBsAg阳性率为0.79%,ALT异常率为3.70%。初中毕业生HBsAg阳性率、ALT异常率均低于高中毕业生(χ2=4.53,P〈0.05;χ2=43.23,P〈0.005)。HBsAg阳性的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中ALT异常率无差异(P〉0.05)。在HBsAg阳性样本中,乙肝标志物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和HBsAg(+)、抗-HBe(+)、抗-HBc(+)为主。结论上海市虹口区中学毕业生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HBV感染与ALT异常之间无相关性,不是导致中学生ALT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