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证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在体促进创面愈合能力,为该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覆盖感染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大鼠24只,每只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个,每个创面涂1×105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将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和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分别覆盖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上,空白对照组无覆盖,通过细菌学、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好,空白对照组差,实验组创面感染轻、创面收缩好,24h痂下细菌计量实验组为(8.09±2.51)×104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5.91±2.51)×105CFU/g和空白对照组(5.55±2.18)×107CFU/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创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愈合最快最好,对照组有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渗出、出血、坏死;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染色强阳性,对照组散在阳性,空白对照组染色阴性。结论: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有抗菌、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作用优于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是理想的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2.
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促进刨面愈合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明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在体促进创面愈合能力,为该人工皮肤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覆盖感染创面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雄性大鼠24只,每只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2个,每个创面涂1×105克隆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创面大鼠模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将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和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分别覆盖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上,空白对照组无覆盖,通过细菌学、病理、免疫组化检查,了解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好,空白对照组差,实验组创面感染轻、创面收缩好,24 h痂下细菌计量实验组为(8.09±2.51)×104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5.91±2.51)×105 CFU/g和空白对照组(5.55±2.18)×107 CFU/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创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少,愈合最快最好,对照组有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渗出、出血、坏死;肌动蛋白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染色强阳性,对照组散在阳性,空白对照组染色阴性.结论复方壳多糖人工皮肤有抗菌、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作用优于复方胶原凝胶人工皮肤,是理想的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观察不同负压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后创面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唐都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用电雷管在10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40个爆炸伤创面,按随机数分为5组:对照组、-10 kPa治疗组、-15 kPa治疗组、-20 Pa治疗组和-25 kPa治疗组.各组创面伤后前3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伤后第3天,对照组常规换药,各治疗组分别用相应负压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并取创面中心的活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对照组,-10,-15,-20,-25 kPa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32.8&;#177;1.6),(27.1&;#177;1.5),(25.8&;#177;1.0),(26.4&;#177;1.1),(27.8&;#177;1.4)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前创面面积为(10.76&;#177;0.42)cm^2,治疗3 d后扩大至(13.30&;#177;0.43)cm^2,随后面积逐渐缩小;各治疗组从治疗后第1天(伤后第4天)起创面面积维持不变或略缩小,其后创面面积逐渐缩小.对照组创面在伤后3~6 d,创面深度由(1.65&;#177;0.25)cm加深至(2.43&;#177;0.25)cm,治疗后19 d,肉芽组织长满伤口.各治疗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深度就开始变浅;-15 kPa治疗组伤后第9天肉芽组织已长平伤口,其他治疗组肉芽组织于第14天内填满伤口.治疗前各组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3&;#215;10^7 CFU/g,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第3天,各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215;10^5 CFU/g,治疗后第6天降至1&;#215;10^4 CFU/g.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第9天才降至(19.54&;#177;3.67)&;#215;10^5 CFU/g;治疗后第19天仍高达(3.26&;#177;0.83)&;#215;105CFU/g.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创面的创面面积、深度和细菌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25~-10 kPa压力的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均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组织中的细菌数,以-15 kPa最佳.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持续增殖能力,显示出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新来源的诱人前景。探讨MSCs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新西兰兔MSCs,经体外扩增后接种于胶原凝胶构建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12只兔随机分成3组:MSCs复合胶原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实验组、单纯胶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将各组相应材料分别移植于兔耳皮肤缺损处,比较观察创面修复效果。结果:MSCs复合胶原实验组、单纯胶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4.2&;#177;1.9)d,(16.3&;#177;2.7)d和(20.1&;#177;4.1)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织学观察显示,MSCs复合胶原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微血管、胶原纤维均较单纯胶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MSCs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活性皮肤替代物移植后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创面修复。提示以M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一定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作用的解毒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4-12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取10只小香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解毒烧伤膏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伤后第3、5、7、9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13的表达,在400倍光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以胞浆或(和)胞核着棕色者为阳性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以CD34-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先后在低倍镜(10&;#215;10)下全面观察切片,以确定组织血管密度最高处,再在高倍镜(10&;#215;40)下计数并记录5个视野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记数微血管密度。羟脯氨酸法检测每克组织胶原含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创面微血管密度计数及胶原含量测定。结果:纳入动物10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观察组烫伤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11.0&;#177;1.5),(14.0&;#177;2.5)d,t=4.08,P〈0.001]。②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主要在炎症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伤后第3、5天,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177;7.5)%,(11.0&;#177;4.6)%;(45.7&;#177;8.3)%,(24.6&;#177;7.4)%,t=3.61,6.34,P〈0.01];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高峰早于且强于对.照组。④第5天微血管密度记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0.6&;#177;2.4),(32.6&;#177;2.4)个,t=2.69,P(0.05]。④观察组第7、9天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5&;#177;0.72),(1.97&;#177;0.15)g/mg;(3.51&;#177;0.46),(2.85&;#177;0.13)g/mg;t=3.61,6.79,P〈0.01]; 结论:解毒烧伤膏能促进烫伤刨面的愈合,可能与早期提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促进血管增生和后期胶原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硒化壳聚糖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硒化壳聚糖在成纤维细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完成。选取体外培养的第6代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药物组浓度为25,50,100,200和400mg/L,分别加入由培养基稀释成的同等体积不同浓度的硒化壳聚糖,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5&;#215;10^8L^-1接种于24孔板,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硒化壳聚糖继续培养48h,收集细胞用于电镜观察;5&;#215;10^6L^-1接种于96孔板,培养48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硒化壳聚糖,继续培养24h,分别加入^3H-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或^3H-脯氨酸再作用24h,液闪计数仪测定每分钟计数值来反映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情况。 结果: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核浆增大,核仁变大,变多,扩张的内质网增多,细胞表面突起增加,线粒体更为丰富,更易见到聚集成团的糖原。②对DNA影响:400mg/L组^3H-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量高于对照组[(18658&;#177;356.42,10564&;#177;356.47)min^-1,P〈0.011;③对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100mg/L组^3H-脯氨酸掺入量高于对照组[(2867&;#177;224.09,1762&;#177;186.22)min^-1.P〈0.01]。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硒化壳聚糖可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的动态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动态观察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及其组织学的特征,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可能的机制。方法:2001—06/2003—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采用15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手术患者的供皮区共45个创面为实验组,以瘢痕整形手术患者供皮区为对照组,分别对术后第3,7,14天创面的上皮葡行情况、肉芽组织成熟程度、创面组织学特征进行动态观察,并取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皮肤创面局部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结果:糖尿病创面上皮葡行以及肉芽成熟程度在早期与非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无明显差异(P&;gt;0.05),但在愈合过程的中晚期明显滞后于非糖尿病创面愈合,术后14d时,术后刨面残余面积实验组(0.92&;#177;0.09)cm^2,对照组(0.78&;#177;0.10)cm^2,肉芽组织成熟程度实验组“H”10例,“+++”3例,对照组“++”3例,“+++”5例,7“++++”例(t=4.0303.P&;lt;0.05,或χ^2=6.6516,6.7081,P&;lt;0.01)。组织学显示,糖尿病创面新生胶原稀疏、细小,极性差;新生的基底膜细小;已上皮化的创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糖尿病皮肤组织局部AGEs明显蓄积,而上皮化创面AGEs蓄积则不明显。结论: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形成不良、上皮迁移延迟以及炎症反应异常可能是糖尿病创面难愈的组织学基础,而糖尿病皮肤局部AGEs的过多蓄积可能是糖尿病创面组织学异常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干细胞是动物和人的一种特殊功能的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其大部分分化成各种特定组织器官,一部分保持干细胞状态,以备组织修复之用。有研究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烧伤创面,用以诱导皮肤干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以达到治疗烧伤的目的。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培养干细胞培养液滴注于豚鼠皮肤重度缺损局部对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材料:成年健康豚鼠14只,体质量300~3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10豚鼠,经颈部放血处死,提取骨髓,经过培养制成单细胞悬液备用。将14只豚鼠制成两侧重度皮肤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0只豚鼠,其中一侧滴加干细胞培养物(干细胞组),而另一侧滴加培养液(培养液组);剩余4只动物不做任何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3d后,每两天用透明有机玻璃置创面上方,描画其形状,观察创面情况,并将其图形复制到透明玻璃纸上,在直角坐标纸上精确查出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及平均愈合时间和速度。结果:14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3d时,干细胞组创面干燥,无明显渗出,在创面底部有一层膜状物质,与纱布粘贴比较牢固,敷料不易脱离;培养液组创面情况与干细胞组基本一致,但无膜状物质形成,敷料易脱离;空白对照组动物创面炎症明显。②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时间:干细胞组明显少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12.45&;#177;2.18)d比(26.29&;#177;1.38)d和〉30d,P〈0.05]。③各组豚鼠创面愈合速度:干细胞组明显快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40.42&;#177;2.14)mm^2/d比(15.53&;#177;5.22)mm^2/d和(10.27&;#177;4.57)mm^2/d.P〈0.051。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动物干细胞培养物进行皮肤表面滴注修复其损伤创面,干细胞能够在创面上生长,并向皮肤细胞转化,促进创面皮肤修复,用于皮肤重度缺损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壳多糖具有减肥和降低血脂的作用,但是因用量较大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目的:观察复方壳多糖对生长期大鼠体质量和血脂水平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化分组实验。地点和材料:80只SPF级别的3~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饲养于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具有屏障系统的恒温动物房内,各实验指标检测在本院实验室进行。干预:A组为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B组为高脂对照组,喂饲高脂饲料、C组为壳多糖组,喂饲壳多糖饲料、D组为复方壳多糖组,喂饲复方壳多糖。主要观察指标:饲养4周后检测各组动物体质量等生长发育指标和血清脂质。结果:①体长和尾长:各组动物饲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C组[(17.73&;#177;0.99)cm]明显,与A组[(16.50&;#177;1.03)cm]和B组[(16.35&;#177;O.74)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②三酰甘油:B组[(1.5680&;#177;0.3000)mmol/L]显著高于A[(0.9404&;#177;0.2864)mmol/L]、D[(0.6665&;#177;0.2567)mmol/L]和C组[(0.8629&;#177;0.3382)mmol/L1(P&;lt;0.05);D组最低,与A、C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lt;0.05)。③HDL-c和HDL-c/三酰甘油:D组[分别为(0.6367&;#177;0.1223)mmol/L和0.265]明显增高,与B组[分别为(0.4821&;#177;0.1058)mmol/L和0.200]、C组[分别为(0.5213&;#177;0.0938)mmol/L和0.20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一定量的壳多糖摄入对生长期动物发育无影响,同时使三酰甘油水平降低,复方壳多糖减肥降脂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壳多糖,并使HDL-c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成骨细胞增殖的成骨样细胞UMR106为靶细胞,考察蛇床子素对其细胞形态、增殖率和分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活性筛选室进行。以大鼠成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为靶细胞,以雌二醇1&;#215;10^-8mol/L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空白对照组,蛇床子素干预组分为1&;#215;10^-8mol/L,1&;#215;10^-7mol/L,1&;#215;10^-6mol/L3个浓度组。①调整细胞浓度为4&;#215;10^-7L^-1,接种于12孔培养板上。48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②调整细胞浓度为2&;#215;10^7L^-1,接种于96孔培养板,采用四唑盐法测定各孔的吸光度,计算平均增殖率。③调整细胞浓度为2&;#215;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磷酸对硝基苯基质动力学法测定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括性。上述实验每组均设8个复孔。结果:①培养基中加入蛇床子素培养48h后,与对照组相比UMR106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核分裂期多见,1&;#215;10^-6mol/L,1&;#215;10^-7mol/L组可见细胞重叠生长,分泌基质堆积明显。②UMRl06细胞经蛇床子素处理48h后,相对于对照组,1&;#215;10^-6mol/L组增殖率为52%,1&;#215;10^-7mol/L组为37%,1&;#215;10^-8mol/L组为16%。3个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37.36,14.94,6.81,P〈0.01)。③UMR106细胞经蛇床子素1&;#215;10^-6mol/L和经雌二醇1&;#215;10^-8mol/L处理24h和48h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17&;#177;1234),(775.16&;#177;8.67),(715.14&;#177;14.17)μkat/g;(2415.48&;#177;15.84),(2355.47&;#177;5.67),(2285.49&;#177;7.67)μkat/g;t=16.56,10.22;20.89,34.90,P〈0.01]。④UMR106细胞在浓度为1&;#215;10^-6,1&;#215;10^-7mol/L的蛇床子素及雌二醇10^-8mol/L培养24h后,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781.66&;#177;50),(733.15&;#177;15.34),(728.81&;#177;9.84),(652.80&;#177;11.34)μkat/g;t=22.56,11.9,14.32,P〈0.01]。结论:蛇床子素可剂量依赖地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刺激UMR106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提示其可能具有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77;1.2),(28.3&;#177;2.1)mm^3,5.0μg/100μL:(27.9&;#177;3.0),(30.4&;#177;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77;1.6).(29.5&;#177;3.3)mm^3,5.0μg/100μL:(24.6&;#177;1.7),(27.8&;#177;1.8)mm^3,t=1.981-2.025,〈0.051。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水蛭合剂对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因子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正常组6只,空白对照组12只,复方水蛭合剂组36只。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6,24h脑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复方水蛭合剂对其影响。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6,24h模型组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一氧化氮[6h:(73.47&;#177;7.04)kIU/L(0.87&;#177;0.05)μg/L(89.07&;#177;6.69)μmol/L,24h:(90.75&;#177;7.63)kIU/L(0.98&;#177;0.07)μg/L(114.16&;#177;9.03)μmol/L]明显比正常组[(57.55&;#177;4.85)kIU/L(0.70&;#177;0.09)μg/L(51.43&;#177;5.49)μnol/L]高(P<0.01),大、中剂量复方水蛭合剂组明显比空白对照组低(P<0.05~0.01)。病理形态学检查:大、中剂量复方水蛭合剂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较轻。结论:复方水蛭合剂对脑缺血所致的细胞因子的免疫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验证其多能分化特性,检测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源性。方法:①实验于2003-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1月龄Wistar大鼠20只。②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用化学物质5-氮杂胞苷诱导24h.免疫组化检测诱导后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源性。③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1:单独的反应细胞组;对照组2: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实验组1: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反应细胞;实验组2:不同数量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1&;#215;10^7,1&;#215;10^8,1&;#215;10^9L^-1+刺激细胞+反应细胞。以抑制率表示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活性。④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方差齐检验后,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部分诱导后的细胞胞浆结蛋白,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连接蛋白—43免疫组化呈阳性反应。②实验组1(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每分钟脉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4610.106&;#177;276.16,3704.55&;#177;159.50,2881.317&;#177;114.62,8232.333&;#177;351.71,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③实验组2(加入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为1&;#215;10^7,1&;#215;10^8,1&;#215;10^9L^-1时)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3.9%,55.1%,65.7%,1.65%,P〈0.05),各剂量骨髓间质干细胞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2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分化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可以抑制正在进行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具有低免疫源性,可用于同种异体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速器照射后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形成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完成。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200&;#177;20)g,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9只,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3组作为照射组。在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切2个圆形创面,创面直径1.5cm,深达皮下组织全层,2个创面间隔1.5cm。处理完毕后以无菌纱布包扎伤口,动物置于单笼饲养。术后48h,照射组大鼠背部创口以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线照射,分组300cGy组(300cGy/(次&;#183;d),连续照射5次)、400cGy组(400cGy/(次&;#183;d),连续照射5次)和500cGy组(500cGy/(次&;#183;d),隔日1次,连续照射3次),照射剂量率为240cGy/min。观察创面愈合及渗出情况。对照组分别于致伤后2,5,7,10,14,21d麻醉后取材,照射组均在伤后7,10,14,17,21,28d取材。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天狼猩红染色后偏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方法和图象分析定性和定量检测各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实验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照射组创面愈合延迟,对照组创面平均11d全部愈合,照射组平均14d愈合。②照射组肉芽组织产生和胶原纤维的合成受抑制,300cGy照射组较其他各组胶原纤维细小,排列稀疏。28d图像分析胶原积分吸光度300cGy组、400cGy组、500cGy组分别为(0.323&;#177;0.015,0.349&;#177;0.012,0.457&;#177;0.0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照射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及受体表达伤后10-14d达到高峰,对照组7-10d达到高峰。各时间点300cGy组与400cGy组差异不明显(P〉0.05),500cGy组高峰出现最晚,后期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直线加速器照射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并与胶原形成的效果与照射剂量有关,应用低剂量分次照射防治瘢痕增生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冯鑫  王生  李国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5):846-847,T00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骨骼肌拉伤后肌肉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质量约250g,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每组6只:肌肉拉伤后给bFGF组、拉伤后给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假拉伤组。用万能材料测试仪对大鼠腓肠肌造成拉伤后,于损伤肌肉皮下肌膜外注射bFGF(200AU/d&;#215;6)或生理盐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再生肌纤维中结蛋白的表达(用其积分光密度integra optical density,IOD表示)。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蛋白IOD值(25.79&;#177;10.44)&;#215;10^3显著高于假拉伤组(9.28&;#177;4.83)&;#215;10^3(t=13.85,P&;lt;0.01),bFGF治疗组肌肉结蛋白IOD值(34.48&;#177;10.62)&;#215;10^3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5.79&;#177;10.44)&;#215;10^3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24.08,P&;lt;0.01)。结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肌肉拉伤后的结蛋白表达,提高肌肉再生能力,从而改善肌肉损伤后的结构修复。  相似文献   

16.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85-87,F0003
目的:在细胞及动物体内证实前期已合成,并证实其活性的、针对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酶的有效性。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80只SPF级4~6周龄裸鼠。体质量15-25g。随机分为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A组、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D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E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F组、对照组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每组1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A—F组,7d。对照组G组注射生理盐水7d。应用苦味酸一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分析各组胶原相对含量及分布的改变。同期选取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庚组。脂质体包裹核酶转染实验组培养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多聚链反应法测量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含量。 结果:①细胞上清羟脯氨酸含量: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2.33&;#177;0.04。2.32&;#177;0.04,2.42&;#177;0.04,2.41&;#177;0.05。2.20&;#177;0.03。2.12&;#177;0.04。2.85&;#177;0.07)μg/L。P〈0.01。②Ⅰ型胶原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0.796&;#177;0.034。0.834&;#177;0.017。0.860&;#177;0.026,0.838&;#177;0.023。0.842&;#177;0.031。0.858&;#177;0.037.0.940&;#177;0.037)μg/L,P〈0.05。③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1.496&;#177;0.039,1.668&;#177;0.052。1.154&;#177;0.093。1.078&;#177;0.093。1.270&;#177;0.060,1.182&;#177;0.111,2.001&;#177;0.099)μg/L。④应用核酶前后瘢痕体积变化:A组、G组、H组实验前明显高于实验后[(28.31&;#177;2.10,25.60&;#177;1.20)(33.65&;#177;1.76。32.71&;#177;3.92)(29.53&;#177;2.50。28.80&;#177;2.71)mm^3]。 结论:所合成及扩增、转染的核酶可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能有效减少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中瘢痕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抑制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副反应。目的:观察传统中药方琼玉膏对实验性肺癌小鼠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的干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3/10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试验室完成。选用48只健康的6~8周龄C57/BL小鼠。方法:使用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制造小鼠肺癌模型,造模后随机均分3组,每组16只。①对照组,接种后次日用生理盐水0.2mL灌胃,同时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②化疗组,顺氨氯铂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2g/L,以5μL/g体质量腹腔注射,1次/d;同时以生理盐水0.2mL灌胃,1次/d。③联合组,除按化疗组用顺氨氯铂外,同时用琼玉膏0.2mL灌胃,1次/d。于用药后21d,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有3只,化疗组有4只,联合组有4只未成瘤,被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化疗组各有2只死亡,联合组也有1只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对照组为11只、化疗组为10只、联合组为11只。①联合组及对照组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皆明显高于化疗组[红细胞:(8.54&;#177;0.81),(8.65&;#177;0.77),(4.56&;#177;1.00)]&;#215;10^12L^-1;白细胞:[(9.04&;#177;0.60),(9.14&;#177;0.71),(3.31&;#177;0.96)]&;#215;10^9L^-1;血小板:[(949.09&;#177;111.31),(955.54&;#177;87.13),(399.30&;#177;131.36)1&;#215;10^9L^-1,P〈0.01]。②化疗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低于联合组与对照组[(5.30&;#177;1.12),(10.51&;#177;1.15),(14.36&;#177;1.02)]&;#215;10^6,P〈0.01)。而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又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琼玉膏能提高肺癌小鼠化疗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改善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状况,但尚不能完全拮抗化疗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验方淫羊藿、鹌鹑复方对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0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天然药物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昆明系雄性小鼠30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0&;#177;2)g。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治疗组,每组10只。②空白对照组:实验进程中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服生理盐水25mL/(kg&;#183;d);中药复方治疗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胃淫羊藿、鹌鹑复方粉剂溶解液(复方粉末来源于淫羊藿、鹌鹑复方胶囊。由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长阳县人民医院制备,其主要成分为淫羊藿、鹌鹑、肉苁蓉等中药材。淫一鹑胶囊为医院制剂,2g/粒)25g/(kg&;#183;d)。3组均连续干预10d。③用药10d后,取其脾制成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T细胞亚群。④组间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型组小鼠脾脏CD^3+,CD^4+ 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CD^4+/CD^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6.95&;#177;2.17)%,(26.27&;#177;2.58)%,1.61&;#177;0.21;(47.11&;#177;1.72)%,(36.14&;#177;1.95)%,1.89&;#177;0.12,P〈0.05—0.01];中药复方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44.04&;#177;2.02)%,(28.20&;#177;1.37)%,2.23&;#177;0.11。P〈0.05-0.01]。②模型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1.72)%,(19.16&;#177;2.02)%,P〈0.05]。高于中药复方治疗组[(12.65&;#177;1.12)%。P〈0.01]。 结论:淫羊藿、鹌鹑复方能够显著改善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瘢痕过度增生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皮肤标本来源于2002—07/2003—0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5例美容手术或植皮手术患者,取冗余全层皮肤组织,患者知情同意。体外培养3~8代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异搏定组:包括1&;#215;10^-3, 1&;#215;10^-4, 1&;#215;10^-5, 1&;#215;10^-6, 1&;#215;10^-7, 1&;#215;10^-8,1&;#215;10^-9,1&;#215;10^-10mol/L组,分别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相应浓度异搏定的培养液;氢化可的松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浓度为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的培养液;对照组:在细胞培养孔中加入2mL体积分数为0.005的新生牛血清的Dulbecco's改良的Eade's培养基。检测细胞活力采用锥虫蓝染色;细胞增殖状况测定应用^3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率[抑制率(1%)=(阴性对照组每分钟脉冲数值-实验组每分钟脉冲数值)/阴性对照每分钟脉冲数值],取各例样本的平均值。结果:①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动力学结果:对照组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在接种12h开始增殖,24h达到高峰,48h又逐渐降低。②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浓度效应:各浓度的异搏定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1&;#215;10^-6mol/L异搏定与1&;#215;10^-7mol/L氢化可的松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t=0.135,P=0.896〉0.05)。③浓度为1&;#215;10^-6mol/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的时间效应:氢化可的松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60.67&;#177;18.94)%比(-19.69&;#177;21.26)%,(10.89&;#177;11.61)%,(37.03&;#177;12.17)%,q=10.867.6.732,3.197;P〈0.051;异搏定在24h时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高于6,12,48h时[(51.42&;#177;15.30)%比(-16.83&;#177;16.90)%.(1.09&;#177;11.62)%,(17.41&;#177;13.41)%,q=10.566,7.791,5.265,〈0.051;在药物作用48时异搏定对人皮肤正常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低于氢化可的松(t=2.423,P=0.042〈0.05)。结论:不同浓度的异搏定对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异搏定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达到治疗瘢痕过度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应用于烧伤创面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以几丁聚糖为主要原料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并通过动物烧伤实验进行医学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及浙江省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首先运用物理和化学综合手段,制备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用透射电镜观察法进行纳米微粒尺寸测定评估;其次采用制备的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进行动物烧伤实验,①烧伤动物模型建立:选择体质量2.5~3.0kg健康兔子8只,雌雄对半,脱毛并麻醉后,在实验兔子背部,以脊椎为对称轴,用盛装1130℃开水的人工烧伤器(质量500g),紧贴兔子皮肤3s,制成浅Ⅱ度烧伤创面24个,5s制成深Ⅱ度创面24个,每个创面平均面积16cm^2.左侧创面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②治疗方法:左侧实验组创面涂敷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右侧创面涂敷凡士林,2次/d,上下午各1次,连续3d后停止涂敷,每日观测记录创面的渗出液、创面大小、结痂时间、脱痂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①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颗粒粒径平均为(36.40&;#177;5.14)nm。②治疗动物烧伤实验第7天的烧伤创面平均面积试验组小于对照组Ⅰ浅Ⅱ度:(2.29&;#177;0.51)和(4.28&;#177;0.45)cm^2;深Ⅱ度:(2.15&;#177;0.34)和(4.39&;#177;0.52)cm^2,P〈0.01]。③烧伤创面结痂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Ⅰ浅Ⅱ度:(6.45&;#177;0.58)和(10.5&;#177;0.75)d;深Ⅱ度:(7.5&;#177;0.66)和(10.6&;#177;0.78)d,P〈0.01]。④几丁聚糖纳米体系对烧伤创面脱痂愈合的平均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Ⅰ浅Ⅱ度:(14.36&;#177;0.58)和(16.27&;#177;0.75)d;深Ⅱ度:(22.0&;#177;1.33)和(29.88&;#177;1.86)d,P〈0.01].结论:几丁聚糖纳米微粒分散体系对动物Ⅱ度烧伤具有明显的缩小创面、提早结痂、促进愈合之疗效,提示具有临床功能敷料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