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门诊抗结核治疗致白细胞降低130例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结核病人标准抗结核方案导致病人白细胞(WBC)降低发生率、类型、原因、对策及预后。方法回顾我院门诊2009年1~3月2283例已接受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出现WBC降低的患者130例进行分析。结果WBC总数降低130例,发生率为5.7%;中性粒细胞降低64例;酸性粒细胞降低25例;同时下降为41例。白细胞降低出现时间多为1~2月。维持抗结核的同时加强升自治疗而完成疗程129例,中断治疗1例。结论出现WBC降低发生率较高(5.7%),类型呈多样化,原因多种,门诊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虽有风险,但及时发现和处理得当,门诊抗结核病药物对结核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潘丽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312-131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护理。方法对56例抗结核治疗中发生白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心理、安全、饮食、病情观察、预防感染等几方面护理。结果本组均顺利度过抗结核药物毒性反应,白细胞恢复正常,继续至疗程结束,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患者应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减少原因分析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病患者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观察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液白细胞总数变化,对其中156例出现血液白细胞减低患者抗结核治疗以前用药情况、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因素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56例白细胞减低结核病患者中结核感染所致17例,占10.8%,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用非抗结核性药物38例,占24.3%,其中头孢类抗生素为主;抗结核药物(包括喹诺酮类)67例,占42.9%;免疫功能异常19例,占12.2%;其他如放射检查治疗15例,占9.6%,分别给予积极抗结核治疗;停用相应导致白细胞减少药物;尽量减少放射检查等。结论结核病患者白细胞减少原因不同,给予相应措施预防及治疗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警惕抗结核药物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115例(2.4%),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44.4%),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2.6%)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10.4%)。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严重者引起死亡,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5.
肺结核的早期、联合、足量、规律、全程治疗对彻底治愈肺结核、减少传染、控制疾病传播是相当重要的。部分患者治疗中会因为白细胞数减少,严重者因骨髓抑制而中断治疗,停止抗结核治疗,白细胞半月至1月以上才能恢复正常,对抗结核治疗的疗程、疗效会有影响[1]。如何从预防医学角度寻找科学有效的办法,我们观察了肌苷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对患者血白细胞数、肝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尤辉 《山东医药》2011,51(47):86-87
目的观察地榆升白片治疗抗结核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抗结核化疗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2H3R3Z3E3/4H3R3或2HRZE/4HR抗结核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地榆升白片,对照组加服鲨肝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临床症状(乏力、头晕、地热)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WBC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两组主要症状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地榆升白片治疗抗结核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大多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本就96年2月到97年10月,门诊治疗231例初治结核病人中发生肝损的53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抗结核治疗中预防及治疗肝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从1944 年发现链霉素以来,结核病的治疗与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抗结核 药物分为5 组,其中第三组的氟喹诺酮类及第二组注射类的抗结核药物是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关键药物。近几年来, 新型抗结核药物如贝达喹啉、德拉马尼(Delamanid)、PA-824 相继问世,已知具有抗结核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利奈唑胺、 新一代氟喹诺酮类,原有药物新用途的开发如氯法齐明,环丝氨酸的应用等,这些药物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上发挥了重 要作用。随着抗结核新药物的研发,结核病的疫情会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汤茂功  顾建军  刘东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2):365+370-365,370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142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半月后发生肝损害;85例在治疗1个月后发生肝损害,其中15例加服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75例停服利福平、吡嗪酰胺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52例停服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结论老年抗结核治疗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注意监测和及时处置,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娩后结核病强化期抗结核治疗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1997年3月至2001年4月间分娩后结核病42例与对照组妇女82例强化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强化期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反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各种药物不良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化期抗结核药物对分娩后结核病妇女不产生更大危害,可采用同于普通人群的强化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赵伟  赵辉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80-1680
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成为控制结核病的关键。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和使用时间长,是结核病化疗的特点。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除了损害肝脏外,所导致的血尿酸增高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结核病的正常治疗。高尿酸血症没有特效疗法,而且治疗毒副作用大,寻求一条有效安全的高尿酸血症治疗途径,成为临床医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有关问题,保障结控项目顺利实施。方法对1998—2002年结核病控制项目涂阳病人1654.例应用抗结核病药物致肝损害282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肝损害高发年龄在35—75岁(210例,74.5%),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的病人发生在2月内占90%。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物而加用护肝治疗,重者停用抗结核药物加强保肝治疗。282例中死亡1例,放弃治疗6例,余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完成抗结核疗程275例(97.5%)。结论掌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对策,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完成,保障患者生命,防止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继发性肺结原称浸润型肺结核,临床上常有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此类患者绝大多数可经抗结核及三代头孢抗炎治疗后好转,但也有少数患者经上述治疗一至二周以上仍无效。本文对我院2003年-2005年102例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2例,女50例,年龄20~70岁,均为经抗结核及三代头孢抗炎一至二周以上,仍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者。1.2临床特点发热为最突出的表现,此外也可有咳嗽、咳痰、盗汗、乏力、饮食减少、消瘦等临床症状。听诊闻及干、湿罗音者39例,无干、湿罗间者63例。1.3辅助检查白细胞均持续高于10×109/L,16例痰或…  相似文献   

14.
将8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成二组.42例接受抗结核药物合用皮质激素治疗,46例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表明,(1)抗结核药物合用皮质激素治疗者平均退热时间、头痛消失和颈项强直消失天数均短于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2)治疗后第3O天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蛋白定量下降和葡萄糖升高以抗结核药物合用皮质激素治疗为佳;(3)入院时已昏迷者和中、晚期病例的病死率仍以抗结核药物合用皮质激素治疗为低.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的时间。方法对54例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损害多出现在用药后4周内,以2—4周为最多,表现在胃肠道不适及ALT增高,经保肝药物治疗或调整抗结核药2周内肝功多能恢复正常。结论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月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的1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812例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血液系统异常改变115例(2.4%),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44.4%),其次是全血细胞减少(22.6%)及白细胞合并血小板减少(10.4%)。罕见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结论 几乎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利福霉素类引起最常见,其次为吡嗪酰胺、异烟肼。既可引起血液系统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改变,又可引起全血系统的异常,严重者引起死亡,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结核病提倡不住院以门诊治疗为主,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时间长,药物不良(副)反应多,尤其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占所有药物副反应的首位[1],所以相对住院治疗风险较大.为避免或减少(轻)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和中断疗程,笔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分组加用五灵丸和葡醛内酯或肌苷进行保肝治疗,观察五灵丸在预防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在初治肺结核化疗中,多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这3种抗结核药物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HBsAg( )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更高,直接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我院在2001-2002年间应用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可引起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中,常常定期检查肝功能,但很少有肝功能球蛋白水平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皮疹、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druginducedhepato-toxicity,ATDH)对人体影响最大,也是结核病患者停止化疗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此,肝功能异常成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现就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