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术前设计对股骨假体选择的指导意义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7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测量X线片中股骨假体充填率及假体位置的变化,分析术前设计对人工关节置换的影响,并采用HSS评分方法分析术后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5年, HSS评分平均91分。生物固定的部分病例假体轻微下沉,但假体与股骨髓腔匹配良好。骨水泥固定假体位置无变化。所有假体均无松动,与未经过术前设计的翻修病例的第1次手术后假体位置比较,假体匹配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全面的术前计划,有利于选择合适假体柄并使之与股骨髓腔形成良好的匹配,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2例人工全髂关节置换翻修术前资料的系统回顾性研究。评价采取不同固定方法的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行髋关节置换的42例实行了全髋翻修术,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术前X线评价及术中假体松动情况调查,并做X检验,判断不同假体固定方式对假体寿命的影响。结果:早、中期假体松动主要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的假体与非骨水泥固定的假体远期均存在很高的松动下沉率,以骨水泥臼的松动为多数。髋臼侧骨溶解发生率以I区为高,股骨柄侧骨溶解发生率以股骨近端为最高。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生物性固定初期并不十分牢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固定假体松动主要发生的远期,并且以髋侧骨水泥松动为主。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作用、手术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应用美国Biomet公司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及手术器械,对100 例患者(112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78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22髋,杂交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12髋,平均随访5年。结果:患者平均术后3-4周离床活动,1例术后发生关节脱位,3例发生手术侧肢体深静脉栓塞,所有患者经5年随访,假体无松动,无翻修,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优良。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病人关节功能,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03-105+109
目的分析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6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观察组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床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假体周围骨折、深静脉血栓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肺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远端固定均能取得到显著疗效,但相对比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生物型股骨假体能显著降低手术时间和心肺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假体无菌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晚期的主要并发症 ,严重影响了此类手术的远期效果。一般认为界面的疲劳损伤、磨损碎屑和应力遮挡是导致假体松动的原因。1 历史回顾骨水泥于 50年代初由 Haboush首先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以后 Charnley大量使用和推广 ,到 60年代骨水泥已被广泛用于固定各类人工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了关节功能 ,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对骨水泥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深入研究及骨水泥寿命的提出 ,骨水泥固定 (机械固定 )产生的并发症如老化、碎裂、接触性骨坏死 ,下沉导致的人工关节松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皮质激素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激素在减少骨水泥假体柄型髋关节置换术中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波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资料,按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麻醉风险评估、手术医师和假体来源进行配对分成2组。每组20例,其中14例全髋置换,6例双极股骨头置换。两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术中处理原则均相同。其中一组在行股骨髓腔注入骨水泥前5分钟使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另一组则不给为对照组,在麻醉前、皮肤切开、股骨扩髓、髓腔冲洗、骨水泥植入、假体植入和切口关闭等7个阶段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aO2)和心律等指标,对各项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围手术期均安全度过。MAP在骨水泥植入过程中波动最为明显,地塞米松组MAP平均下降9.9mmHg,而对照组下降14.6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在骨水泥植入和假体植入过程中呈现加速,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手术过程中SaO2保持相当稳定,均大于94%。两组每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房性或室性早搏或心电传导阻滞表现,各有1例出现较严重心律失常,经麻醉医师处理后均好转稳定。结论应用骨水泥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植入阶段容易引起血压和心率的波动。骨水泥植入前使用地塞米松能适当减少血压波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或全髋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全部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1].人工髋关节假体仿照人体髋关节的结构,将假体柄插入股骨髓腔内,利用头部与关节臼或假体金属杯形成旋转,实现股骨的屈伸和运动.其广泛应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髋关节疼痛,X线确诊的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因髋关节疼痛不能工作、睡眠或活动,髋关节修复术后关节不稳,部分髋部骨折,髋关节肿瘤等相关疾病[2].  相似文献   

8.
以往应用有柄人工股骨头、全髋关节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无论是生物结合型还是骨水泥固定型,目前虽然有了骨水泥真空搅拌技术和应用髓腔冲洗器、骨水泥枪等先进方法和技术、都难免股骨矩吸收塌陷导致人工股骨头下沉或者松动而二次、三次翻修,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2001年5月-2005年7月我们使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骨科黄国富教授自行研制的一种自锁式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实施26例不同程度髋关节置换,经过6个月-4年零2个月的随访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按Hassis评分法评估,本组病例优24例,良2例,优良率100%。  相似文献   

9.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致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77岁,1年前跌伤致左股骨颈囊内骨折,当时未作治疗致骨折不愈,股骨颈吸收、缩短、卧床不起,拟行全髋关节置换而收入院。入院后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好。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肝肾功能、胸片等检查正常。血压140/90mmHg,心电图示房颤,心率80次/分。患者无自觉症状,骨折前可步行登六楼。内科会诊意见:患者心功能正常,虽有房颤无手术禁忌。因患者股骨干骺端及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明显,决定行髋臼侧非骨水泥型及股骨骨水泥型假体全髋置换。手术经过顺利。经1小时20分操作完成髋臼假体安装及全部股骨骨髓腔准备。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温哥华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自2004年2月~2009年8月收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温哥华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人12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钢丝环扎固定2例,普通接骨板固定1例,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4例,钢板结合钛缆固定1例,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1例,生物型加长柄股骨假体置换2例,骨水泥型加长柄假体置换1例,术中植骨4例,术后结合石膏外固定1例。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8个月,平均15个月。11例病人骨折获得骨性愈合,1例股骨假体翻修术中出现骨水泥外溢,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临床症状。Harris评分单纯行骨折固定未行股骨假体翻修的病人Harris评分无明显影响,同时行翻修的病人Harris评分明显升高。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以VancouverB型骨折多见,术前应根据此型骨折特点全面计划、准备,选择适合的内固定,术中仔细操作,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资料.72例中男59例,女13例;年龄38~75岁,平均62岁,其中38~60岁18例,61~70岁47例,71~75岁7例.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27例,皮质类固醇应用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原因不明3例.双侧股骨头坏死7例,单侧65例.全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6例.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人工全髋置换术52例,其中骨水泥型26例,非骨水泥型23例,混合型3例.二期人工关节翻修术4例.结果 72例全部治愈.其中合并人工关节脱位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合并人工假体股骨柄断裂1例,合并应激性溃疡1例.随访时间2年~10年6个月,平均5年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0.3分增加到术后的91.5分.结论 成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32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假体,股侧采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各16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32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NFH的有效手段,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近期疗效相当,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假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5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术后1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股骨头坏死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经验及术后效果.方法:分析我科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间诊治的29位伴有股骨头坏死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共行38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9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390 ml,围术期无重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平均Harris评分术前为39.3分,术后随访为84.3分(P<0.05),手术效果优良率为96%.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伴有股骨头坏死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种重要方法,术者对该病病理特点的熟练掌握、周密的术前准备、丰富的手术经验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下肢不等长发生情况,并对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25例,发生率为2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年龄、麻醉方式、合并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不等长患者与下肢等长患者的性别、关节炎、置换髋关节类型、术后主动锻炼、术中使用肌松剂、合并高血压和贫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均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80岁、椎管内麻醉、合并糖尿病为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不等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避免术...  相似文献   

16.
张毅  苏敏 《新疆医学》2011,41(3):20-2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不同麻醉方式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为临床全髋关节置换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5岁)分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各18例给予相应的常规处理,麻醉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评价认知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与麻醉时间及液体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第1天与第7天的MMS评分与B组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天A组认识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7%(3/18),B组为22%(4/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时,A、B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恢复,A组发生率为6%(1/18),B组发生率为17%(3/18),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要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高龄股骨颈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与全髋关节置换组两组,每组54例,观察比较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3±5.2)min,明显长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2.3±4.6)min(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27.8±58.3)mL,明显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233.1±35.1)mL(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下地时间、并发症、疗效评定等方面与半髋关节置换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取骨水泥双极式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身体状况较差的宜采取骨水泥双极式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羟乙基淀粉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后围术期血浆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ANIH组(A组)和对照组(B组),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ANIH后30min、术毕、术后1d和术后3d血清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浓度的变化;B组在相应时点监测同一指标。结果血液稀释后A组患者的TP、ALB、PA均显著下降,与麻醉诱导前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叭),在回输自体血后TP、ALB开始回升;术后1d,两组的PA逐渐回升,CRP显著上升;术后3d,两组的TP、ALB都有较大程度的升高,且A组的上升程度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RP、PA都有明显恢复,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6%的羟乙基淀粉(万汶)行ANIH能安全地用于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减少了患者围术期血浆蛋白的丢失,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同时,羟乙基淀粉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伤引起的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循环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循环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近11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75例病例资料,分析术中发生循环功能衰竭的3例患的一般情况,麻醉实施,以及出现循环功能衰竭时的血液动力学反应、抢救措施等。结果:术中发生循环功能衰竭的3例患均为高龄女性,且合并有较严重心血管疾病。2例为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例为髋臼发育不良,3例均以第三代骨水泥技术作骨水泥技术作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使用骨水泥时出现低血压,氧饱和度迅速下降及心律减慢、经输血、输液,用多巴胺维持血压等抢救措施,患血压渐恢复,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循环功能衰竭以及其发展所致的猝死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与骨水泥的应用,骨床准备时加压导致的空气、脂肪和骨髋组织的栓塞有关,仔细手术操作,术中严密监测,及时调整循环功能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殷鹏  侯春风  刘雪莲  焦兆德 《医学综述》2012,18(16):2726-2727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本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改良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