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化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行椎管有限减压。咬除病变间隙上位椎板下缘、肥厚的黄韧带和下位椎板上缘,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松解神经根粘连,侧隐窝减压,必要时切除部分关节突。结果: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迟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椎管有限减压87例,减压彻底。82例得到随访,优良串92.7%,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单纯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肥厚和小关节增生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椎管有限减压的适应证。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病人选择适当,术中操作精细,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2.
后路椎间盘镜显微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报道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行椎管减压,单侧单节段开窗减压23例,双侧单节段开窗减压12例,单侧双节段开窗减压9例,单侧双节段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结果 除1例术中硬膜破裂改常规手术外,其余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腰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获得5~18个月随访,平均8.3个月,优良率92%。结论 显微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单纯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肥厚和小关节增生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限减压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9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病理改变情况,分别采用三种手术方法(腰椎间盘镜下减压术、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与椎管环形减压术)进行有限减压。其中腰椎间盘镜下减压术29例,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22例,椎管环形减压术47例。所有患者未做融合及内固定术。采用Nakai分级结合腰椎正侧+动力位X线片所见,制定手术疗效判定标准。结果随访18个月~66个月,平均36.4个月。优86例(87%),良12例(13%),差0例(0%)。随访未发现手术节段失稳者。结论有限减压手术方式治疗不合并腰椎不稳及腰椎滑脱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切除范围较大,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1995年9月~2001年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1例,其中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软性椎管改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在本研究52例中分为椎管狭窄组和对照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推管狭窄组从因腰椎管狭窄病行后路椎板减压术的患者中取黄韧带标本对照组黄韧带标本共为10例,取自青年腰椎骨折行后路椎板减压术患者,后纵韧带标本共4例取自腰椎爆裂骨折前路椎体减压术患者。分别观察两组标本切片镜下的表现并加以分析。结果 在腰椎管狭窄病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镜下表现为纤维肥大,基质内可见脂肪及小囊肿;对照组则表现为纤维细胞排列规则、无纤维化表现。结论 腰椎管软性椎管的应力改变及退行性变,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LSS)的治疗一般采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 ,切除范围较大 ,包括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关节突等 ,术后易引起脊柱不稳、硬膜外广泛瘢痕粘连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等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自 1 995年 9月~2 0 0 1年 3月应用有限的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6 1例 ,其中 9例同时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1例 ,男 2 8例 ,女 33例。年龄 4 1~70岁 ,平均 5 6岁。有腰痛及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者 32例 ,单纯间歇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C”形臂X线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作长约1.5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露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平均随访7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结论 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腰椎板切开后移关闭术在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老年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使用特制限深椎板骨刀由后路垂直切开椎板,椎管内彻底减压,将椎板后移3~4mm后关闭,使椎管扩大。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诊44例,随访时间6个月~8年,优良率为89.7%。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快捷,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潜式扩大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或摘除椎间盘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狭窄症共86例,其中2节段减压57例,3节段减压19例,4节段减压10例,术后进行Oswerstry疗效评与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CT显示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椎管造影显示神经根据管明显扩大。术后1年随访79例,疗效优良率90.1%,术后3随访76例,优良率86.3%,结论:多节段经椎板间隙椎管扩大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减压充分,对腰椎后柱张力带结构破坏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高金亮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28-529,57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通过术前标记腰椎正侧位片定位,于定位棘突间隙后正中偏患侧作长约1.5 cm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器下显露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脊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平均随访7个月,按Prolo标准评定,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结论本术式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对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内镜(METRx)辅助下经单侧椎板间隙入路,行双侧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 方法 透视下经单侧置入18 min的METRx工作通道,术中通过调整METRx工作通道和内窥镜角度,经单侧椎板间隙入路行双侧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减压,从而可保留棘上、棘间韧带和对侧的骨性椎板,以及不影响对侧软组织,临床治疗56例. 结果 单节段METRx操作时间平均94 min.平均失血量为65 ml,双节段操作时间平均135 min,平均失血量为90 ml.平均卧床时间6.5 d.平均腰痛VAS指数从术前6.5降到术后平均3.1.平均腿痛VAS指数从术前7.2降到术后平均2.2,Oswestry功能指数(ODI)也从术前的平均46.8降到术后平均24.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kai分级评定手术的优良率为84%. 结论 内窥镜(METRx)辅助下经单侧椎板间隙入路,行双侧椎管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不但手术创伤小,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评价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6月,收治79例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B组42例采用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狭窄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情况,使用ODI改善率评定手术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75.0±25.7)min,术中出血量(140.3±54.8)mL,术后引流量(46.5±19.7)mL;B组分别为(50.4±18.2)min、(80.2±35.7)mL、(12.7±5.3)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7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个月。A组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例为术后腰椎不稳,经腰椎间融合联合脊柱内固定治愈。B组2例发生并发症,均为镜下硬膜小孔样撕裂脑脊液漏,行相应处理后治愈;随访时未发现腰椎不稳。两组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的ODI均较A组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I改善率得出的手术临床效果,A组优良率为89.2%,B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P=0.827)。结论相比后路开放手术,单侧入路显微内镜椎管减压术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具有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DIAPASON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DIAPASON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DIAPASON系统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20例。手术节段:L4~5节段10例,L5~S1节段6例,L4~5合并L5~S1者4例。结果20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6~18个月,8例患者腰腿痛消失,11例症状改善,1例无变化。17例行走功能改善。3例有泌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中2例症状改善,1例无改变。结论后路行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应用DIAPASON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Standard open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is well established and familiar to virtually all spine surgeons. However, this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pain, disability, and dysfun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use of a minimally invasive microendoscopic approach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 of lumbar stenosis by way of a unilateral approach. This technique has been shown to provide symptomatic relief equivalent to that of open discectomy,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pain, hospital stay, and narcotic usage.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rationale, indication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minimally-invasive LSS surgery and presents the authors' 4-year outcomes data.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特点和疗效。方法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手术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及神经根减压。结果随访6~1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优4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2.6%。结论该方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伴轻度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近期疗效好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利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采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52~75岁,平均57岁.全部病例均有腰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及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病史,其中有双下肢症状者均自觉一侧下肢症状较重.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X线摄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并结合临床表现排除退变性腰椎失稳、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术后患者获得平均16个月(8~26个月)的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术后无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显示椎管得到有效扩大,解剖结构破坏较少.结论 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减压效果良好,复发率低,适用于早期症状较轻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开窗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6年以来,使用开窗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116例,106例(91.3%)得到随访,随访1~9年,优良率达97.2%,仅1例(0.9%)发生术后腰椎不稳。该手术损伤小,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达到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和神经疤痕粘连之目的。虽然局部开窗减压范围小,但通过腰椎两侧对称性和多节段开窗,椎管可得到充分减压。临床应用表明该法较传统的椎板切除术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