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年7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6例单纯平扫,29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位于交界位置或肿瘤巨大不容易定位者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或三维重建(3D)。结果:神经组织源性肿瘤13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1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7例,其它类型肿瘤4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0%(20/25),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6%(19/25)。结论:螺旋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64排以上CT平扫+增强多期扫描,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评价超声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 5 5例腹膜后肿瘤患者进行B超检查并有阳性发现 ,与手术或病理活检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 18例 ( 32 7% ) ,原发性恶性肿瘤 31例 ( 5 6 4 % ) ,转移性恶性肿瘤 4例 ( 7 3% ) ,交界性肿瘤 2例 ( 3 6 % )。其中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 4 9例 ,误诊 6例 ,定位诊断正确率 89 1% ,良恶性诊断符合率 6 6 7%。结论 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准确、无创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分析其影像表现。11例行CT平扫,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6例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12例。CT正确定位23例(88.5%),正确定性9例(34.6%),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肿瘤全切15例(57.7%),肿瘤部分切除9例(34.6%),2例行开腹探查仅取活检。结论:CT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及肿瘤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而在判断肿瘤组织类型方面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其影像表现。6例作CT平扫,16例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7例。CT正确定位19例(86.4%),正确定性10例(45.5%)。结论CT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定位优于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总结成人原发性巨大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28例中脂肪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畸胎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神经鞘瘤和淋巴瘤2例,神经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脂肪瘤和嗜铬细胞瘤各1例。部分肿瘤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 MSCT是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显示上述巨大肿瘤的特征表现,特别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这些肿瘤的诊断及分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结果:(1)单侧胸腔大量积液并广泛胸膜增厚和胸膜结节2例;(2)胸膜肿块6例;(3)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8例。结论:CT检查发现广泛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伴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提示恶性胸膜疾病。肿块穿过膈脚向上腹部或腹膜后延伸可视为恶性胸膜间皮瘤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腹膜原发性腺癌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7例,黏液腺癌1例.免疫组化:8例广谱CK、CK7、EMA和p53(+),7例CA125和CEA(+),CK20、vimentin和calretinin(+)各1例.结论 腹膜原发性腺癌被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病理类型与卵巢癌相似,因此诊断前必须证实双侧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无同类型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腹膜原发性腺癌与卵巢癌的鉴别无意义,但对除外胃肠道转移癌和恶性间皮瘤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宾精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11-3713
目的:提高对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结果:11例肿瘤9例位于幕上,2例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且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病程短,病情发展快。术前诊断困难,较易误诊,确诊依靠手术和病理检查。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鉴别比较困难,综合分析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征象,有利于对本病作出更好地诊断。[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资料和病理结果。结果超声正确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6例,误诊10例,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4%;在73例恶性肿瘤中超声准确诊断68例,另5例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其余13例良性肿瘤均诊断正确,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94.2%。结论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可靠,对其病理类型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即进行冠状位平扫、矢状位多层面重建及增强扫描,观察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影像学检查特点,记录肿瘤定位正确率和定性正确率。本组3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2例(36.4%),恶性肿瘤21例(63.6%),术前正确定位28例(84.8%),术前正确定性14例(42.4%)。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较为可靠,可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腹膜后固有器官(胰腺、肾脏、肾上腺等)以外,起源于腹膜后间质组织的良恶性肿瘤[1].其生长范围广泛,位置深在,周围脏器繁多,组织学来源复杂,术前诊断困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缺乏大宗病例报道,本研究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7~2007年和重庆市中山医院1998~2007年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5例,分析其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MF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 结果 17例患者病灶单发,8例多发,共37个病灶,平均直径12.85 cm;32个呈浅分叶状,5个类圆形;28个边界较清,9个边界不清;7个病灶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30个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37个病灶动脉期肿瘤实质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呈中度强化.25例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CD68、AACT、S-100、CKpan和EMA的阳性率分别为94.74%、90.48%、88.24%、0、0和15.00%. 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MF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细胞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在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块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块的超声检查结果,并与临床和病理诊断作对照。结果: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87%。结论: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能对大多数病人做出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我院14年来超声诊断的腹膜后肿瘤共48例,分析本病的二维超声表现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86年11月~2000年10月超声诊断经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腹膜后肿瘤共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龄3~77岁;其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继发性腹膜后肿瘤20例。并有40例健康成人对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率高;病理类型为间皮源性、神经源性、胚胎源性;行肿瘤完全切除术20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术7例,肿瘤部分切除术5例,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组织检查者3例。肿瘤完全切除者术后1,3,5 a生存率分别为73%,66%和47%;5例肿瘤部分切除术者中2例于术后1 a内死亡,3例术后3 a内死亡;仅行活组织检查者均在术后1 a内死亡。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后应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 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5例 ,分为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混合型。增强扫描后最大强化程度 >3 0Hu 9例(良性 1例 ,恶性 8例 )。强化后密度不均匀 14例 ,密度差值大于 3 0Hu 8例。结论 增强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很大帮助 ,强化后病变密度差值 >3 0Hu者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率高;病理类型为间皮源性、神经源性、胚胎源性;行肿瘤完全切除术20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术7例,肿瘤部分切除术5例,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组织检查者3例.肿瘤完全切除者术后1,3,5 a生存率分别为73%,66%和47%;5例肿瘤部分切除术者中2例于术后1 a内死亡,3例术后3 a内死亡;仅行活组织检查者均在术后1 a内死亡.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后应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方法:对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研究。结果:4例均表现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内见不同程度囊变表现。3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伴有肝脏转移。结论: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出儿童恶性胸腺瘤的内部特征及其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因而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18例形态不规则,15例边界不清,14例^18F-FDG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2.3-28.1 cm,平均(9.3±6.7)cm;SUVmax为3.2-32.7,平均12.9±8.1。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