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出现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动脉瘤发病率也明显增加〔1〕。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动脉瘤再破裂风险大并且容易伴发其他基础疾病,死亡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随着显微外科及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行外  相似文献   

2.
存在心脏栓子源的患者需要持续口服抗凝来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风险,然而,在患者接受外科操作期间,通常需要改变其抗凝治疗方案。这时,临床医生必须在继续服用抗凝药导致外科操作出血风险和停止抗凝治疗后的血栓栓塞风险之间做出权衡。在缺乏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许多医生选择在操作前4~5d停用华法林而不进行任何过渡性抗凝治疗,直至手术后再考虑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内巨大动脉瘤( Giant intracraniai aneurysms,GIA)定义为瘤体最大外径大于25mm的颅内动脉瘤,属于复杂动脉瘤的一种,约占颅内全部动脉瘤的3%~13%,好发部位以眼动脉、颈内动脉分叉部、椎-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为多见。目前,GIA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十分明了,但GIA既可以直接发生瘤体破裂、出血,也可因其体积巨大而产生神经系统占位压迫性症状,甚至还可出现缺血性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极差;另一方面,由于GIA体积巨大,位置深藏,常有重要穿支血管从其发出,瘤颈宽及瘤体不规则,形态学呈蛇形或梭形改变,并常伴有血栓、钙化及粥样斑块等继发改变,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手术难度,疗效也远不及普通型动脉瘤,致死、致残率高,GIA已成为神经外科学临床手术的难点之一。近年来,GIA手术治疗方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有直接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血管重建术、血管内治疗等[1,2],本文将对这些新进展重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该类动脉瘤虽未破裂,但都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破裂风险因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来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显微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动脉瘤颈夹闭仍然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26例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11例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11例患者中男性 10例 ,女性 1例。马方综合征 6例 ;动脉硬化型主动脉瘤 3例 ;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病变合并主动脉瘤 2例。全组合并高血压 7例 ,肾功能不全者 6例。行 Bentall手术 5例 ,Ben-tall+部分主动脉弓置换 1例 ,主动脉瓣置换 +部分主动脉弓置换 1例 ,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 2例 ,胸主动脉置换 1例 ,腹主动脉置换 1例。主动脉弓部手术在深低温停循环 (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 (RCP)下施行 ;胸主动脉置换采用 DHCA+右心房全身逆灌 (WBRP)。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 1例 ,腹股沟血肿继发感染 1例。 1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随访 8个月~ 1年 ,随访率 10 0 % ,心功能 I级 10例 , 级 1例。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动脉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关键是处理好动脉夹层和吻合口出血。 DHCA和 RCP以及 WBRP是脑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神经外科诊断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的诊断正确率日益提高。笔者结合近年文献对MIA的发病率、发病部位、诊断以及外科治疗进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高龄髋部周围骨折病人的前瞻性分析,探讨高龄髋部周围骨折的外科治疗以及意义。方法1997年1月~2003年4月,对我院359例≥80岁髋部周围骨折病人进行围手术处理后,早期予以关节置换或内固定治疗;大部分患者术后第3~5天能扶拐下地或行走。结果325例随访7~25月(平均14.3月),其中282例(87%优良)恢复生活自理。结论高龄髋部周围骨折应早期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外科处理,以减少骨折卧床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颈内动脉床旁段包括海绵窦段、床段和眼段[1]。其周围结构复杂,包括前床突、内外硬脑膜环、视神经、眼动脉和海绵窦等。颈内动脉床旁段动脉瘤手术常涉及磨除前床突、打开视神经管、打开硬脑膜环等操作,以便直接暴露动脉瘤颈。因此,正确诊断颈内动脉床旁段动脉瘤,设计恰当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栓塞具有安全、有效和微创的特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协作组(ISAT)比较了破裂动脉瘤栓塞和手术夹闭的效果,证实动脉瘤栓塞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术后癫痫的发生,但栓塞动脉瘤影像学随访的结果没有手术夹闭的结果好。一些研究亦显示,动脉瘤栓塞的复发率很高,达22.2%~33.6%,而复发动脉瘤栓塞后再复发率更高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Vater壶腹周围癌 (Vater’speriampullaycarcinoma,VPC)是老年消化系常见肿瘤之一 ,首选手术切除。我们自1980年 4月~ 1999年 10月对 6 3例老年VPC患者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对其周围淋巴结进行不同方法处理 ,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6 3例中 ,男 44例 ,女 19例 ;年龄为 6 0~ 79岁 ,平均 6 7.8岁。2 .VPC的原发部位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34例 (5 2 .4%)来源于胰管末端 ,12例 (19.0 %)来源于壶腹固有黏膜 ,7例(11.1%)来源于胆总管末端 ,6例 (9.5 %)来源于十二指肠黏膜 ,4例 (6 .3…  相似文献   

12.
董家军  伍益 《山东医药》2008,48(23):4-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对33例经CT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于显微镜下经3种途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关颅前用罂粟碱盐水冲洗术野,术后静滴尼莫地平.结果 33例均完成手术治疗,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Ⅱ级(植物生存)2例、Ⅲ级(严重伤残)12例、Ⅳ级(轻度伤残)8例、Ⅴ级(恢复良好)1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或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后应及早于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手术要点为取翼点人路,采用Yasargil切口,切口尽可能低,要充分磨除蝶骨嵴,术中视具体情况经三种途径分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但约15%的SAH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后并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其他脑池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没有明显的脑沟和脑裂出血。对此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于1985年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并且随着破裂次数的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明显增加。因此,针对经历过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打击的患者,如何采取及时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止第2次破裂,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相对于“金标准”的手术夹闭,弹簧圈栓塞是较新的手段,最早被作为不适合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替代方法。随着20多年的应用和评估,以及新材料不断地被推出,已成为可以和手术疗效媲美的方法。很多中心已经将其作为治疗的首选,同期治疗的病例数量具有超过手术治疗的趋势。究竟哪种方法的疗效更好,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包裹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的动脉瘤,特别是较大的主干动脉和重要穿支动脉的梭形动脉瘤,手术夹闭和栓塞治疗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和风险,外部包裹是最后的治疗选择.文章就颅内动脉瘤包裹治疗的历史、包裹技术和包裹材料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研制可吸收和可降解人造生物膜包裹材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处理存在争议。由于其自然史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最佳的治疗策略也不清楚。目前对未破裂脑动脉瘤处理的共识包括观察、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用于随访已知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方法学也有争议,可能取决于经治医生的偏好。大多数动脉瘤由神经外科医师和介入神经放射科医师处理,但未破裂动脉瘤通常是由神经科医师在对患者进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筛查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关于何时对患者进行筛查和如何对未破裂动脉瘤采取最佳处理的知识将对其日常医疗实践有直接的影响。未破裂动脉瘤经常导致包括缺血事件、癫和头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促进更积极的干预治疗。由于缺乏设计完善真正基于人群的研究或随机试验,因此目前的最佳处理必须以现有文献和每例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根据。  相似文献   

17.
复杂的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作者从1992年3月至1995年6月治疗的11例难以控制近远心端血流复杂的周围动脉瘤的体会。11例病人在尽可能控制与瘤体相通的动脉的前提下,均直接破瘤而入,其中10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阻断从瘤腔外无法控制的主要动脉分支,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1例直接缝扎椎动脉。术后病人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机开颅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低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8.423,P=0.004),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2,P=0.457);高级别组患者,早期手术较晚期手术预后好(χ2=5.625,P=0.018),不同手术方式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积极的开颅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早期手术对低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好,而延期手术对高级别动脉瘤性SAH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脑动脉瘤优于直接夹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