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2009年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上报的87例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87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涉及51种药品,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62.07%);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有6例(占6.90%);由静脉滴注用药途径引起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有61例(占70.11%);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1:0.64),65岁以上患者发生ADR多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7.4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严俊  朱幸芳  茹仁萍 《中国药业》2006,15(10):44-4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6月的ADR报告54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例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主(占53.7%),与该院的实际用药情况有关;肝病治疗及辅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48.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结论基层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302例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5年302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02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54.64%;其次为中药制剂和循环系统药,分别占14.90%、8.2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9.01%;另外ADR的发生与静脉给药方式、老年患者、儿童有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6~2008年我院47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芬  范红春  殷卫清 《中国药师》2009,12(12):1807-1809
目的:了解2006~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8年医院上报的47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5.21%(120例);ADR病例男女比例为1:1.13;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79.41%(398例);临床科室上报占86.76%(41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1.60%(436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6.55%(412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69.96%(333例),中药引起的ADR占总数的5.67%(2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9.54%(331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9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情况、ADR级别、报告人、使用药品分类、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5例ADR中,新的严重的ADR占23.05%(68例);临床药师上报的ADR占27.46%(81例);老年患者引发的ADR居多,占33.90%。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6.10%(136例),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54%(37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83%(146例),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最多,占75.93%(224例)。结论: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做好合理用药工作,重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收集的87份ADR报告,就患者基本情况、ADR的临床表现与涉及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38例(占33.33%),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的较多,共42例(占35.6%)。结论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收集的147例ADR报告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药物以抗茵药物居多(占52.38%)。≥60岁的老年患者居高(占46.9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55.1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51.02%)。结论: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提示I临床医师关注ADR,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6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6例ADR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共81例,占94.19%,远高于严重的ADR;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为81.40%(70/86),远高于年轻患者;静脉给药致ADR发生率为60.46%(52/86),高于肌内给药和口服给药;单一用药ADR发生率为77.91%(67/86),高于联合用药;引起ADR的相关药物以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为主,共47例(占54.65%),药品种类数为34种,占所有药品种类数的64.15%。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集的10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报告来源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ADR中,男54例,女52例,共有43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范围较广。从药物剂型分类统计以注射剂品种居多(29种,占67.44%),其次为口服(11种,占25.58%);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65例,占61.32%),其次为中药的报告例次(23例,占23.7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06年收集的6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67例ADR中,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4.03%(63例);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3.28%(29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49.25%(33例)。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1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临床表现,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1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24例ADR报告涉及药物42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70.42%,静脉给药产生ADR最多占73.2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分别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给药途径有关。应加强ADR蓝测工作,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朱定春  莫陵  范平平 《中国药业》2007,16(21):36-37
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6年1~12月收集的22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224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159例(占70.98%),中成药制剂26例(占11.61%);ADR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占总数的58.93%(132例),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较严重的ADR有4例,占1.79%;女性ADR高于男性,≥60岁患者ADR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9.46%(178例)。结论ADR的发生原因诸多,表现多样,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97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2003年8月~2006年6月共97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占63.92%(62/97),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占58.10%(61/105)。结论:加强ADR监测。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尤君芬 《中国药业》2009,18(12):72-73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5.0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2.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多(占31.8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7.54%)。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安全意识,减少药品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3年10月至2007年12月476例ADR报告从发生ADR的患者年龄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的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4例,占30.25%;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1.60%;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48.74%。结论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继续做好ADR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陈琳 《中国药业》2009,18(2):45-4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集到的7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28种,其中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61.33%、25.33%;静脉途径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44.00%。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雅安地区2008年1-12月期间收集到的829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9例不良反应中,女性占总比例的54.52%(452例);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2.26%(599例);最容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感染药物占61.40%%(509例);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总比例数的38.00%(315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报告分析,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注射中心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门诊注射中心发生的104例药品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最大(63例,占60.58%);104例药品ADR中,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经更易引起ADR(101例,占97.12%);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0例,占67.31%),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微生物药(28例,占40.00%);中药注药剂ADR发生率为26.93%(28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67例,占64.42%)最为常见。结论应慎用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和辨证使用中药针剂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收集到的77例ADR分别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例ADR中,抗感染药46例(占59.74%)、中成药15例(占19.48%),静脉滴注引起的47例(占61.0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42例(占54.54%)。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同时加大对中成药监测,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宣教,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某中医院22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集的22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87.11%),涉及药品13类71个品种,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50.67%)和注射用中药制剂(16.89%);ADR造成皮肤和附件损害最多(54.67%),新的ADR24例(10.67%),严重的ADR19例(8.44%)。结论加强医院ADR监测报告工作,规范干预措施,可以降低ADR重复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