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极人工股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5例伴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结果65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76.3±10.3)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76.8±118.2)mL。住院期间无伤口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下床时间4-15d,平均7.2d。住院时间15-28d,平均18.4d。6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问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个月生活基本达到自理。根据Harris评分法,优42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90.6%。1例于出院后2个月因心脏病死亡,6例术后3-7d并发患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伴骨质疏松的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具有术后可早期下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8例。结果28例均获得随防,时间12~24(16±4)个月。患者均在术后6周下地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为84~97(90±4)分;术后为82~95(89±3)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拟定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26例采用ERAS围手术期方案(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  相似文献   

5.
杨灵平  巩红霞  董旭 《骨科》2014,5(2):105-106,10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后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67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6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优46例,良15例,可6例,优良率为9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71-87岁,平均(77.3±3.54)岁。内固定手术至行人工全髋置换时间为8-12个月,平均(7.5±1.6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4.5)个月(6个月-5年),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感染的发生。末次随访Harris由术前的45-64分,平均(50±3.2)分,提高至83-92分,平均(87.6±1.73)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43.573,P〈0.05),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于术前。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将从1990年的122万上升到2006年的260万,其中接近一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相比,其发病的平均年龄更高、患者全身状况更差,因此预后也较差。这类骨折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尽快地恢复患者负重功能,早期离床活动,以及防治围手术期并发症。由于绝大多数的骨折均能获得愈  相似文献   

8.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63~92岁,平均74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7例,ⅢB型16例,Ⅳ型3例。均为新鲜骨折。采用钢丝固定重建大粗隆,再扩髓并固定假体,或先固定假体,随后固定大粗隆骨折块。结果:26例中12例发生低蛋白血症,8例低钾血症,17例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20例随访1~2年,平均17个月,16例生活可自理,无假体下沉,行走无疼痛或轻微疼痛。1例人工股骨头反复脱位,但能手法复位。3例髋部疼痛较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分:优13例,良3例,中4例。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孙强 《骨科》2012,3(4):207-208
目的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高龄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对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其中42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其病情均得到有效康复。术后42例通过7~28个月的随访,治疗的优良率为90%,其中6例有并发症的发生,后经过有效处理和治疗,其病情得到好转。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而言,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疗效令人满意,通过人工关节置换的良好应用,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缩短,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明  蒋东明  毛国庆 《中国骨伤》2009,22(12):935-93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h,平均11.5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失效后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机选择。方法: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的17例高龄患者,根据从确诊内固定失效到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和延期手术两组。其中,早期手术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80~89(84.88±2.79)岁;间隔1~7(4.13±1.73) d。延期手术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80~89(84.22±3.03)岁;间隔15~30(25.56±4.36)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死亡例数。术后1、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早期手术组泌尿道感染1例;延期手术组中,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泌尿道感染3例,假体脱位1例。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6(14.76±1.8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下地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失效后,早期手术同延期手术相比,其死亡率及最终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让患者更早下地负重,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率,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年12 月至2011 年5 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资料, 男6 例, 女17 例;年龄73~95 岁, 平均77.6 岁。骨折按Evans-Jensen 分型: IIA 型2 例, IIB 型9 例, III型12 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 IV级2 例, III级8 例, II级12 例, I级1 例。结果 2 例患者术中并发股骨近端再骨折, 复位后采用钛捆绑带固定骨折。1 例患者术后3 d 发生急性左心衰, 给予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后痊愈。3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中1 例因合并急性肺栓塞而死亡, 另2 例经抗凝、溶栓后痊愈。22 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64 个月, 平均31 个月。其中3 例患者死于内科系统疾病。末次随访时3 例患者小转子骨折仍未愈合, 其中1 例患者大转子向近端移位, 患侧外展肌无力, 跛行步态, 另16 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3.11±6.58)分, 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7.12±5.05)分;其中优6 例, 良8 例, 可4 例, 差1 例, 优良率为74豫(14/19)。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们近年采用工人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2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