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a”决定簇序列特征。方法巢式PCR法扩增4例HBsAg和抗-HBs双阳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和克隆后测序,对获得的“a”决定簇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表明,4例患者HBV“a”决定簇低保守区各有1个氯基酸位点显示多态性。PCR产物克降后测序表明,病例1S基因“a”决定簇126位点(s126)氨基酸可为苏氨酸(T)、异亮氨酸(I)和丝氨酸(S),s134氦基酸可为苯丙氨酸(F)和丝氨酸(S);病例2s126氨基酸可为丙氨酸(A)和苏氨酸(T);病例3s126氨基酸可为异亮氨酸(I)和天冬酰胺(N);病例4术发现多态性位点。结论HBVS基因“a”决定簇序列的多态性可能是引起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抗-HBs双阳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1990 ̄1993年住我院普外科患者5297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统计调查。结果:HBV感染者3736例,总感染率70.5%,HBsAg,抗-HBs及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5.9%和41.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肝胆胰系统疾病患者的HBV总感染率、HBsAg及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80.3%、34.2%和56.1%,亦明显高于外科其它系统疾病患者。因此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不育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9月至12月在大连地区进行了不育症的流行地病学调查。采用简单随机和系统随机两步抽样法获得调查样本。应用统一问卷,入户调查,并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应答率96%。对5 918对夫妇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原发不育的患病率为1.01%。农村与城市无明显差别。妇女有结核史明显增加不育的危险性。采用非配对与配对病例对照方法计算,相对危险性分别为7.97(3.14~17.9)和12.0(2.5~56.5)。本材料未发现其它因素对不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60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近年来化学烧伤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院前处理情况、致伤场所、致伤物、致伤部位、创面面积与深度、合并症、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对年龄分布和合并症发生率行x2检验. 结果 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者605例占9.60%,相关统计结果如下.(1)患者男女比例为5.11∶1.00.平均年龄37.6岁,20 ~ 29岁年龄段患者例数最多(29.42%,178/605),各年龄段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298,P <0.01).(2)主要发病时间为第2、3季度,分别占28.43%(172/605)、38.35%(232/605);有72.07% (436/605)的患者入院前行清水冲洗处理.(3)453例患者在化工生产中受伤,占74.88%;致伤物主要为酸类(46.61%,282/605)和碱类(20.66%,125/605),其中硫酸所占比例最大(18.18%,110/605).(4)致伤部位以四肢和头面颈部为主,各为289例和263例;平均烧伤面积5.98% 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5)348例患者发生合并症,其中吸入性损伤154例占44.25%、眼烧伤113例占32.47%、中毒81例占23.28%,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86,P<0.01).(6)521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6.12%,其中遗留瘢痕者占76.20%(397/521);3例患者因烧伤后中毒反应死亡,病死率为0.50%.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化学烧伤患者在同期烧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以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化工生产中酸碱烧伤且发病时间较集中.大部分患者具有创面较深、合并症发生率高、创面愈合后易遗留瘢痕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对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分娩的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孕产妇的病例资料(研究组);同时选取与研究组年龄和孕周相匹配的55例慢性乙型肝炎孕产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孕产妇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61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化学烧伤的现场急救、早期处理和治疗方法中的流行病学因素. 方法 整理笔者单位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82例烧伤患者中615例化学烧伤患者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致伤面积与深度、发病规律、致伤原因、致伤物质、致伤部位、合并症、院前处理情况、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线性趋势检验统计分析年度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化学烧伤人数. 结果 (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中男562例占91.4%,女53例占8.6%,年龄(32±12)岁.烧伤总面积为1% ~95%[(30±25)%]TBSA,其中Ⅲ度面积0~85%[(18±24)%]TBSA.(2)发病规律:10年中笔者单位每年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呈缓慢增长趋势(x2 =4.009,P<0.05),但化学烧伤患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x2 =0.060,P>0.05).本组化学烧伤高发于夏秋季,患者一般从4月开始逐渐增多,8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3)致伤原因:患者以工伤为主,共572例占93.0%,其中私营和民营企业工人占工伤患者的70.8%(405/572).(4)致伤物质:本组病例中以酸烧伤最多,共299例占48.6%.(5)致伤部位:四肢和头颈部等暴露部位最易受伤.(6)合并症:吸入性损伤47例占7.6%,眼烧伤94例占15.3%,复合伤51例占8.3%,中毒67例占10.9%.(7)院前处理情况:大部分患者伤后未经清水冲洗(30.4%,187/615)或清水冲洗不够充分(61.1%,376/615).(8)治疗及预后情况:212例(34.5%)患者在伤后1周内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本组患者治愈599例,其中8例共11只眼睛失明;死亡16例,死亡率为2.6%. 结论 笔者单位化学烧伤患者占同期收治烧伤患者总数比例相对较高,以工伤为主.化学烧伤救治的关键在于充分的早期冲洗和解毒,深度创面尽早切削痂可以减少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肝功能异常对妊娠和胎儿结局的影响及妊娠期间的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2012年6月30日至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妇女共89例,孕期至少1次ALT≥2×ULN,且HBVDNA≥5log10拷贝/ml(HBeAg阴性者≥4logl0拷贝/ml)的患者,根据孕期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抗病毒治疗组和保肝对症治疗组。对这些患者孕期不良事件、肝病及妊娠的结局、胎儿发育情况以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入组病例89例,其中抗病毒组55例,保肝对症组34例,两组母亲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抗病毒治疗组产前48例(87-3%)患者ALT恢复正常,38例(69.1%)患者HBVDNA下降至〈500拷贝/ml.保肝对症治疗组产前Au、恢复正常者只有13例(38.2%),HBVDNA〈500拷贝/ml的患者仅有1例(2.9%)。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4315,P〈0.0001);两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468,P〈0.0001)。两组母亲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发生频率较高的5种不良事件有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和羊水胎粪污染均为妊娠期常见不良事件,与治疗药物无显著相关性;两组母亲的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率排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能够有效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的复制,恢复其肝功能,明显地改善妊娠期间肝病活动患者的预后。妊娠期间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未增加妊娠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抗病毒治疗对妊娠妇女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脐带血与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 1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340例HBsAg阳性母亲,定量检测分娩前母亲血清和分娩后脐带血HBV标志物.新生儿接受3剂乙型肝炎疫苗和2剂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随访至12月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340例HBsAg阳性母亲中HBeAg阳性175例,HBeAg阴性165例,共分娩新生儿341名.母亲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00%,0,51.47%,38.82%和99.41%,脐带血分别为14.66%,0.59%,26.69%,39.88%和95.31%.脐带血HBsAg阳性组母亲血清HBsAg浓度明显高于脐带血HBsAg阴性组的母亲(419.40∶387.95,x2=4.592,P<0.05),母亲血清HBeAg阳性组脐带血HBsAg浓度明显高于母亲血清HBeAg阴性组脐带血(0.04∶0.01,x2=5.674,P<0.05).脐带血抗-HBe与抗-HBc水平分别与母亲血清中抗-HBe与抗-HBc的水平呈正相关(r=0.838和0.764,P值均<0.01).随访婴儿至12月龄时,血清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1.29%(7/62),血清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无HBV感染.结论 母亲血清HBsAg浓度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越大,HBeAg阳性母亲的孩子感染HBV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0.
对1990~1993年住我院普外科患者5297,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统计调查。结果:HBV感染者3736例,总感染率70.5%,HBsAg、抗-HBs及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5.9%和41.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而肝胆胰系统疾病患者的HBV总感染率、HBsAg及抗-HBc的阳性率分别为80.3%、34.2%和56.1%,亦明显高于外科其它系统疾病患者。因此,应重视有HBV感染的普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HBV感染的AFLP孕妇9例和无HBV感染的AFLP孕妇42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HBV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伴有HBV感染的AFLP孕妇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其发病时间显著早于无HBV感染的AFLP患者,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HBV感染的AFLP孕妇早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HBV感染的AFLP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BV感染可使AFLP的发生率增高,易引起早产、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增高,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孕产期监护和治疗,以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了评价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HBV、HCV)感染状态及对临床情况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例血透患者应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抗-HCV和HCVRNA,采用斑点杂交法和固相放免法检测HBV标志,并检测肝功能和血浆蛋白电泳。结果62例患者中,抗-HCVIgM阳性27例(43.6%),抗-HCVIgG阳性29例(46.8%),HCVRNA阳性34例(54.8%),三项任一项阳性37例(59.7%),5例(8.1%)HBsAg阳性,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3例。结论向透患者中HCV感染严重,临床情况及预后差,检测血浆蛋白和电泳较肝功能酶学能更好地作为肝炎诊断和反映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3例接受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同时监测其HBV DNA、HBeAg、HBcAb及ALT的水平。 结果43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 0.304);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71、P = 0.015,t =-2.71、P = 0.010);其他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FN-α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HBsAg下降> 0.5 log10IU/ml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536、P = 0.019);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阴转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 结论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早期呈下降趋势。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IFN-α治疗早期下降迅速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下降缓慢者。  相似文献   

17.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而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最接近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HBsAg清除受宿主、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该文就近年来关于CHB患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Host genetics and the outcome of hepatitis B viral infec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can result in numerous different clinical outcomes. A complex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viral and host genetic factor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both susceptibility to HBV persistence and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vidence is presented that suggests that host genetic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HBV infection. This data from various groups demonstrates that multiple genes play a role in determining hepatitis B viral clearance or persistence. However, to identify all the relevant variants that affect the outcome of infection, alternative strategies such 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with large sample sizes will be required to define the majority of the relevant polygen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应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将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38例受者作为试验组,术前肌肉注射小剂量HBIG,术后定期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根据其滴度调整术后应用HBIG的剂量,持续应用1年或1年以上.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96例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不采用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观察两组移植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记录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随访12个月,试验组仅1例(0.7%)于术后6个月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对照组11例(5.6%)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其中2例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两组新发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有19例(13.8%)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有34例(17.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7.8%(135/138),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6.4%,133/138);对照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1.8%,180/196),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0.3%,177/196).两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小剂量HBIG用于肾移植后预防新发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