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先经后路行病变节段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再经前路行病灶清除整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4例失访外,27例获得1~4年随访,平均2.1年。除复发病例2例外,其余病例椎体间植骨全部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治愈率达92.6%(25/27)。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3°,随访期内无明显丢失。7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平均恢复1.3级。结论本术式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结核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如下优势:内固定物不在病灶内,安全性更高,大大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后路内固定可使病变节段获得即刻稳定,还可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和防止后凸畸形加重;满足了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同时具备前路手术病灶显露良好易于处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0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28例晚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手术前后规范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三代头孢和甲磺酸左氧氟沙星联合抗感染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通过X线、CT及MRI检查观察内固定位置、病变节段植骨融合及病情复发情况,记录并发症和再手术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或血管损伤发生。术后随访24 ~ 37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自主生活能力逐步提高,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比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无复发、再手术患者,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病变节段未融合,但无腰背部疼痛或内固定失效,其余患者术后11 ~ 15个月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26/28)。结论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晚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满意,能尽快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13年9月,对36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路内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病灶清除后采用结构性支撑,自体大块髂骨植骨9例,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并自体髂骨骨粒植骨27例。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3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良好。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后路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林  程军  李波  占方彪  张友  冯世龙 《中国骨伤》2017,30(5):475-478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1~68岁,平均56岁;L_(3,4)间隙2例,L_(4,5)间隙4例,L_5S_1间隙7例。伴有糖尿病2例,高血压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血沉(ESR)为12~89 mm/h,平均42 mm/h;C-反应蛋白8~114 ng/L,平均47 ng/L。13例患者均无手术及穿刺病史,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保守治疗无效。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10分,平均7.8分,行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满意出院,持续有效抗生素静脉使用4周,口服抗生素2周。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18个月。VAS评分0~1分,无内固定断裂、复发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炎症性改变。结论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疗效确切,可较快缓解疼痛,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胸椎脊柱结核42例,男25例,女17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片,分析植骨融合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 C-reactionprotein, CRP )及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7年,平均50.8个月,42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术前Cobb角平均19.8°,术后1周为3.7°,末次随访时为4.6°;Frankel分级,术前B级为3例,C级9例,D级20例,E级10例,末次随访时为D级6例,E级36例;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2,术后1周为1.8,末次随访时为1.2。除2例患者术后出现疼痛,持续2个月后自行缓解外,无其他并发症。无复发结核感染出现。结论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椎间融合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可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期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至2007年7月治疗胸腰段及腰椎结核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7岁,平均病程9个月,均为初治患者。T11-L2节段10例,L3-58例,病变位于1个节段者7例,2个节段11例,术前Cobb′S角23°69,°平均38.3°。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术前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拍片显示植骨及内固定物位置良好,Cobb′S角平均14.30。18例患者获平均25个月随访,植骨均在4-6个月达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Cobb′S角平均15.1,°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脊髓功能恢复良好,按F rankel分级,术前C级3例,术后恢复到D级1例,E级2例,D级4例均恢复至E级。无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在病变节段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病灶清除植骨,有利于前路手术的操作安全,避免植骨块的松动、脱出,植骨稳定,融合率高,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多节段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0.5~4年,切口均Ⅰ期愈合。临床症状消失,血沉恢复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无钉棒松动、断裂。2例合并不全瘫患者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对多节段胸腰椎结核行前路病灶清除并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