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阳山县妇幼保健院2005年至2009年住院分娩死亡围产儿进行死亡率调查及死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围产儿死亡率8‰,其活产新生儿死亡率低于死胎,围产儿死亡原因前4位依次畸形、脐带绕颈、早产、重度窒息.文章对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敏 《河北医学》2002,8(8):759-759
围产儿死亡是指死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 (7d内新生儿 )死亡 ,围产儿死亡率直接体现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 ,是衡量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倡优生优育 ,必须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枣庄市 2 0 0 1年 1月至 12月份的活产数 32 2 0 6 ,围产儿死亡 6 19例 ,死亡率为 19.2 2‰ ,其中死胎死产 2 93例 ,早期新生儿死亡 32 6例。1.2 围产儿死亡死因分类及顺位 ,见表 1。表 1 围产儿死亡死因分类及顺位表死因例数构成率 (% )死因例数构成率 (% )早产 15 92 5 .69过期妊娠 2 2 3 .5 5新生儿重度窒息 12 42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滤。方法对我区1997~2001年5年来的27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4.17‰;围产儿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性、早产、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加强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王香菊  张楚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84-1085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因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01年1月 ̄2005年12月底在我院分娩的76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对其死因及孕母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死胎34例,死产1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7例,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先天畸形、早产、脐带及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及疾病。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占73%,产检次数少于3次及未行产检占80%。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的管理,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王香菊  张楚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84-1085
目的 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因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调查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底在我院分娩的76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对其死因及孕母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死胎34例,死产1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7例,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先天畸形、早产、脐带及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及疾病。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占73%,产检次数少于3次及未行产检占80%。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的管理,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院3978年~1987年资料,婴儿出生总数11861人,围产儿死亡276人,死亡率为23.27‰,除致死畸形26人外,校正死亡率为21.08‰,死亡主要原医依次为缺氧、早产、妊高症、畸形;提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对高危妊娠监护、防治早产和产时缺氧、积极抢救新生儿窒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974~1983年上海市区十二所医院围产儿死亡率13.1‰,其中死胎5.5‰,死产1‰,新生儿死亡6.0‰。并分析了围产儿死亡与产母年龄、产次、孕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关系。根据病理解剖结果或临床诊断的死亡原因依次为缺氧、畸形、早产。从流行病学观点计算围产儿死亡与母婴合并症的归因危险度,提示围产保健工作重点依次为早产、畸形、窒息及颅内出血等;并提出若干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瑞安市2003~2009年围产儿死亡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上报的围产儿资料及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95‰。其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68.12%、6.47%、25.41%,各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的前3位原因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死产前3位原因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死亡前3位原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率;农村户籍、低学历者、产检次数少的孕产妇,其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户籍、高学历者、产检次数多的孕产妇。随孕周的增加与胎儿体重的增长,围产儿死亡率也降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减少出生缺陷,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院10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保健工作。方法:按照1977年WHO的围产期Ⅰ的计算方法和我国1981年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议总结的早产、死胎、死产和初期新生儿死亡的定义和标准,对我院10年125例围产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066‰。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是13256‰,足月产是586‰。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率是12745‰,正常体重儿是533‰。臀位分娩围产儿死亡率是17857‰,其它分娩方式是405‰。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差异。围产儿死因顺位为缺氧、畸形、肺部疾患、不明和其它。结论:降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率,加强围产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死因顺位,探讨降低儿童死亡的干预对策。方法:对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新生儿死亡率3.3‰,新生儿死亡率4.05‰,婴儿死亡率5.95‰,1~4岁儿童死亡率0.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4‰;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几乎是城市的2倍。新生儿死因顺位的前3位依次为: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和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死因顺位的前3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其他先天异常;0~4岁儿童死因顺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月~1988年12月共监测围产儿3329例,死亡128例,围产儿死亡率38.45‰。其死因依次为脐带因素、胎位因素、畸形、胎盘因素、早产、窒息和过期妊娠。农村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农民的子代出生缺陷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本文还讨论了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围产儿死亡131例临床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沈菊珍我院自1990年-1995年6年间住院分娩围产儿死亡131例,死亡率为15.80%,根据死因分析,死胎死亡依次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畸形等,新生儿死亡则以早产、窒息、颅内出血、肺部疾患为主。因此...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省12个县1989年4岁以下儿童进行死亡回顾抽样调查。结果为婴儿死亡率61.80‰,新生儿死亡率为45.3‰,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婴儿死亡总数的73.26%。婴儿死亡的病因顺位依次为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畸形、意外死亡等。不同年龄死因顺位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加强围产保健,防止早产和产科意外,减少畸形儿出生率,加强小儿肺炎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死亡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成都市围产儿死亡原因,研究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2001年成都市死亡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成都市2001年围产儿死亡率8.29‰,其中,死胎死产占33.3%,死胎死产原因第一位是原因不明。7天内新生儿死因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低体重、先天异常、肺炎、意外窒息。结论:降低成都市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降低死胎死产及出生窒息的发生。成都市的妇幼卫生系统还应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儿科质量,强化窒息复苏培训,才能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线双报制度,对常州市2001年至2004年间每年围产儿的死亡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提供对策。结果:4年来常州市围产儿死亡率依次为9.26‰、6.50‰、4.25‰、5.37‰,总体呈下降趋势,前三位死因分别为畸形、脐带因素及早产低体重儿,其中畸形是历年来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提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采取三级干预措施,降低围产期畸形儿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同时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1988~1992年间在我院出生围产儿共5660例,死亡143例,死亡率25.26‰;其中死胎58例,死产21例,新生儿死亡64例。在死因分析中死胎、死产主要为脐带因素所致宫内缺氧,其次是畸形,新生儿死因以早产居首位,其次为脐带因素、畸形。文章对如何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围产儿死亡54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2年来围产儿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年间围产儿死亡95例,占16.88‰,死胎64.84%,死产26.37%,新生儿死亡8.79%。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主要因早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所致。结论 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产科质量,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围产儿死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新 《安徽医学》2002,23(5):47-48
目的了解我区围产儿死亡因素.方法对我区1995~1999年五年来的8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形、早产、肺部疾病、胎盘因素、脐带因素,部分死亡围产儿为可避免死亡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结论先天性畸形是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提前终止妊娠避免进入围产期,提示要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的监护治疗,可降低因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围产儿死亡,经过以上努力可以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