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238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四川医学》2011,32(6):880-882
目的了解7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急诊科复苏的238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患者ROSC成功组占8.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 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例复苏有效(56.3%),38例复苏失败(43.7%);复苏有效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的病因分布、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工呼吸开始时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上腺素首次应用剂量为1mg,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复苏有效组中有21例应用,复苏失败组中有9例应用。结论原发疾病、患者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CPR有效率的重要因素;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并将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是提高CPR有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257例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3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复苏的257例院前及院内心搏骤停(CAcardiac arrest)患者,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组占8.2%,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跳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上腺素用量、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CPR成功率较低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发病地点及复苏方法密切相关。结论:CA患者成功率较低,与"生命连"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12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25例完整心脏骤停病例分为复苏成功(A组)51例与复苏未成功(B组)74例,分析发病地点、CPR开始时间、除颤、药物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CPR病例中,心脑疾病是首要病因,严重心脑疾病影响CPR成功率(P<0.05).两组比较CPR开始时间(P<0.001)、除颤开始时间(P<0.01)、平均年龄(P<0.001)、药物使用(P<0.01)、院内院外抢救成功率(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CPR持续时间(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有效、持续的心脏按压,及早除颤,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重视基础疾病和发病年龄对CPR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CPR)与超长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根据CPR程度将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救治的共393例心搏骤停患者分为常规组(190例)和超长组(203例),分别给予常规程度CPR和超长程度CPR,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生地点、第一目击者及首次心率),回顾两组的CPR救治情况(到达现场的时间、停搏时间、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及成功率)、预后(30 d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及病因情况。结果超长组的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为(60.1±26.2)min和(16.3±8.7)mg,均高于常规组的(25.1±8.2)min和(8.4±4.9)mg,超长组的救治成功率为9.9%(20/203),低于常规组的27.4%(52/19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救治成功的52例患者中出院存活14例、30 d存活12例,而超长组救治成功的20例患者中出院存活3例、30 d存活1例,超长组的出院存活率(1.5% vs.7.4%)和30 d存活率(0.5%vs.6.3%)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主要首要病因均为心血管疾病,其余病因分布较少,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外伤、其它及不明原因。结论超长CPR的复苏时间长、肾上腺素用量多,但救治成功率较低且预后较差,可能与病情较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宁 《中原医刊》2009,(18):27-2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是否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晚、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长短对CPR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2010年CPR指南,规范CPR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缩短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8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CPR流程。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8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实施规范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对两组患者在CPR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PR过程中除颤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和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CPR流程,可缩短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时间,提高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庆东 《中原医刊》2011,(21):41-42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以便指导急诊抢救。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间12例复苏成功患者,分析其影响CPR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CPR的成功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选择CAB复苏程序,呼吸衰竭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及时建立气道易于CPR成功。结论早期CPR、持续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是CPR成功的关键。根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CPR程序,加强围心搏骤停期的监测,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复苏机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05年1月~2010年1月,把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心肺复苏机,出现室颤时均行电除颤治疗。治疗组在行电除颤时不间断心肺复苏机的胸外心脏按压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心脏复苏的成功率、住院存活率、脑复苏成功率、超敏CRP、CK、CK-MB、肌钙蛋白I、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结果两组病人心脏复苏成功率、住院天数、出院存活率、超敏CRP、CK、CK-MB、肌钙蛋白I、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草转氨酶P=0.053接近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心肺复苏机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心脏复苏的成功率、住院存活率,降低重要脏器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基层医院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抢救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发生呼吸、心搏骤停需紧急实施CPR的患者102例,根据复苏后表现分为抢救成功组及不成功组,对两组复苏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在5min以内者成功率达79.2%,5~10min为20.7%,大于10min者仅为8.3%;成功及失败组间的复苏具体措施(心脏停搏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呼吸停止至气管插管成功所用的时间、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所用时间)的时间均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而且不同基础病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时间、抢救技术、基础病因仍是影响心肺复苏的重要方面,基层医院应尽量缩短出诊反应时间,以尽早启动复苏程序。作为专业急救人员,应大力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操练,做到单病种程序化,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患者实施最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创建大鼠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模型。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15)、肾上腺素组(n=15)。采用交流电生理刺激仪经食道调搏诱发心搏骤停模型,成功后5min开始心肺复苏,应用自行设计大鼠心脏胸外按压机进行心脏按压。观察心搏骤停类型分布、诱发成功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处死大鼠解剖观察心脏有无灼伤,内脏有无破裂。结果所有大鼠均诱发心搏骤停成功,其中心室颤动10例(33.3%)、无脉搏电活动15例(50.0%)、心电静止5例(16.7%)、诱发时间60-150s;自主循环恢复率对照组为1例(6.7%)、肾上腺素组为7例(46.6%),复苏成功率对照组为0、肾上腺素组为33.3%。食道黏膜轻度灼伤,心脏未见灼伤,食道及腹腔内脏未见破裂。结论经食道交流电调搏可建立良好的大鼠心博骤停模型,应用大鼠电动心脏复苏器可达到标准化复苏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心搏骤停患者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和除颤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时间对除颤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因心搏骤停进入急诊室抢救的162例患者,按心搏骤停发生至急诊抢救时间分为<4min组(82例)、4~10min组(50例)、>10min组(30例)。每组患者再分为直接除颤组和先CPR再除颤组,分析比较不同室颤时间以及除颤、CPR先后顺序的除颤成功率。结果工作时间(日间)入抢救室的心搏骤停患者与休息时间(节假日及夜间)入抢救室的患者复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室颤时间的延长,除颤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室颤时间<4min组、4~10min组、>10min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75.61%、56.00%、20.00%,室颤时间>10min组与<4min组、4~10min组除颤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室颤时间<4 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与直接除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0%比73.81%,P>0.05);室颤时间4~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72.00%比40.00%,P<0.05);室颤时间>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40.00%比0,P<0.05)。结论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与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室颤持续时间是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103-107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过程中各因素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院前心肺复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年南京市急救中心接诊的3053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统计,院前实际救治1313例,共计48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有无BLS、是否使用心肺复苏机、除颤、肾上腺素、气管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PR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初始心律、是否除颤,有无BLS、气管插管,以上因素对ROSC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谨规范的院前急救措施能显著提高ROSC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心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1例心搏骤停患者,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予以CPR,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CPR成功组与CPR失败组,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15例复苏成功,46例复苏失败,CPR成功率为21.13%.在CPR影响因素方面,复苏成功组的年龄低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短于失败组,院内复苏比例较高,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以可电击心律多见,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结论 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前心律失常类型是影响CPR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心脏骤停并接受院内CPR患者的资料,根据CPR结果分为有效组(84例)与无效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及CPR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组60岁及以上患者比例、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均低于/少于无效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比例高于无效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骤停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是影响CPR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低于60岁、心脏骤停时间较短、首次电除颤实施较早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CPR总时长较短,复苏药物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与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效率的多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科院前及院内接诊的心搏骤停(CA)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分为复苏有效组(36例)和复苏失败组(57例)。总结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效率的多因素。结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其中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交通意外致伤、CPR开始时间5 min、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为危险因素;年龄≤60岁、CPR持续时间≤15 min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为保护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交通意外致伤、开始CPR5 min和开始电击除颤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效率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CPR持续≤15 min和肾上腺素≤5 mg是影响心肺复苏效率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黄慧敏  唐雯  梁玉坚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382-1386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发生前及心肺复苏时的多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发生心搏骤停患儿94例,收集相关的人员、时间等系统因素以及心搏骤停发生前和心肺复苏时的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即恢复自主循环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94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61例(65%),不同心搏骤停发生时间段、心搏骤停发生日期、管床护士经验、初级值班医生资质、上级值班医生资质,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镇痛,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肾上腺素、补钙、抗心律失常药物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住PICU时间,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镇静药物、中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补碱,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搏骤停发生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时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及心肺复苏时间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胸外按压、补碱者以及心肺复苏时间≥30 min者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