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近指间关节(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闭合性损伤的解剖特点及不同结构损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通过对20个成年人新鲜尸体手指标本的解剖学研究,了解近指间关节损伤及关节囊挛缩发生的机制.临床上对21例近指间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结果 解剖学研究发现,副韧带及掌板近侧损伤对近指间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侧副韧带损伤主要破坏关节侧方的稳定性,掌板损伤主要破坏关节前后方的稳定性.21例术后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各指近指间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屈曲60°~95°,平均78°;背伸0°~15°,平均8°.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屈曲71°~98°,平均82°;背伸0°~18°,平均11°.结论 对于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应尽早进行手术修复及止点重建,可防止关节囊挛缩.  相似文献   

2.
198 6~ 1998年 ,我院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近指间关节侧副韧带完全断裂 67指 ,并进行 2 5~ 10年的随访 ,疗效满意 ,显示重建术配合中药熏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及方法61例共 67指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新鲜完全断裂 ,其中男 4 6指 ,女 2 1指 ,年龄 17~ 68岁。均经侧应力X线摄片证实大于 2 0度。全部病例分成 3组 ,见表 1。表 1 三组病例治疗情况 (n)指数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尺侧桡侧非手术治疗 1975 5 2 811侧副韧带修复 2 3 847410 13侧副韧带重建 2 5 10 45 6 13 12非手术治疗组 在患指与受损伤侧相邻健指之间置纱布块 ,远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型骨锚钉修复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方法25例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微型锚钉修复断裂侧副韧带,稳定近侧指间关节。结果25例患者随访6~18个月,按TAM评定标准,优8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84%。结论微型骨锚钉修复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疗效可靠,手术简单。  相似文献   

4.
手指指间关节脱位伴伸肌腱和侧副韧带断裂是手外科的常见损伤 ,但近侧指间关节掌侧脱位则少见 ,而伴指伸肌腱中央腱束和侧副韧带断裂则更为少见。 1990年~ 2 0 0 1年 ,我院收治 9例 ,经闭合复位和手术治疗后随访 1~ 3年 ,疗效满意。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共 9例 ,男 8例 ,女 1例 ;年龄 2 0~ 45岁 ,平均 2 8岁。伤因 :患者均于手紧握拳、指间关节过度屈曲位受外力致伤。 2例在受伤前伤指近侧指间关节有钮扣状畸形。受伤部位 :均发生在近侧指间关节。拇指 1例 ,示指 1例 ,中指 2例 ,环指 2例 ,小指 1例 ,中环指 2指损伤 1例 ,中环…  相似文献   

5.
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保守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如早期得不到及时治疗 ,可导致指间关节变形 ,关节韧带侧偏和功能障碍等。 1992至 2 0 0 0年 ,我科对 42例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者 ,进行了保守与手术两种方法治疗 ,治疗后随访 1~ 9年 ,结果证实 ,手术治疗的疗效优于保守疗法。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共 42例 45指 ,男 3 2例 3 4指 ,女 10例 11指。年龄 10~ 82岁 ,平均 3 4.5岁。致伤原因 :侧方挤压伤 2 8例 ,扭转伤 14例。指别 :示指 18指 ,中指 8指 ,环指 14指 ,小指5指。症状与体征 :伤指局部疼痛 ,梭形肿胀 ,伤指近节伸屈受限。…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1月以来,我们根据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伸肌腱中央束断裂钮孔畸形形成的原理,设计胶布粘贴固定治疗锤状指畸形,具体方法:取一宽约0.5cm,长约60cm普通胶布,将其平均分成三段备用。术者将患指远端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近指间关节屈曲90°,掌指关节过伸30°~45°位。取一胶布条,从患指远端掌侧固定,再依次经过手指未端,指甲,在适度牵下经手指背侧跨越远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固定于(将胶布粘贴)近指间关节及手的背面。再取第2条胶布,将其从患者未端掌偏尺侧粘贴固定,牵引胶布向手指未节桡侧再转向手背侧,经远指间关节背侧转向近指间关节及侧达掌指关节背侧。第3条胶布粘贴固定的方向与第二条胶布固定的方向相反,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7.
侧副韧带和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副韧带、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成人尸体第2~4足趾,共24趾.按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和跖板的不同顺序均分为A、B两组(n=12),A组先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再切断跖板薄弱部分,B组按相反顺序切断,观察不同顺序切断前后相同负荷下跖趾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并于1994年5月~2000年7月,应用第2足趾游离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重建第2和第3掌指关节11例,其中2例行跖板切除术,另9例行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切除术. 结果 A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7.30±5.42°,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11.29±2.36°,达48.60±2.98°,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5.30±1.59°,达53.35±2.7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4.59±5.32°,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6.29±2.98°,达40.89±2.3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9.71±1.94°,达50.60±2.01°,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断双侧侧副韧带与切断跖板比较,前者更能增加跖趾关节的屈曲角度(P<0.01),二者切断的先后顺序对总屈曲角度改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后随访显示,仅切断跖板者经2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5~45°;切断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者经26.3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0.3~58.4°. 结论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及跖板可增加跖趾关节屈曲角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型骨锚亚急诊修复指关节侧副韧带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在亚急诊指关节侧副韧带近点撕脱伤修复中的疗效.方法 对2例拇指掌指关节和7例手指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伤的患者早期应用Mitek微型骨锚植入侧副韧带指骨附着处,再用锚尾部的Ethibond缝合线与撕脱的侧副韧带缝合.结果 9例术后随访10~12个月,平均11.1个月.按Saetta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指关节侧副韧带止点撕脱,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保留瘢痕的舌状皮瓣治疗片状瘢痕屈指挛缩张长松孙建忠沈志敏对于片状瘢痕引起手指屈曲挛缩的治疗方法很多.我们根据瘢痕的部位、挛缩程度采用保留瘢痕的顺行或逆行舌状皮瓣松解挛缩,舌状皮瓣不包含二侧指神经血管束,对于涉及近侧指间关节继发性副侧副韧带及掌侧关节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在体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屈伸运动时尺桡侧侧副韧带的长度变化.方法 以螺旋CT扫描6例志愿者的示、中、环、小指的掌指关节,分别获得各掌指关节在0°至屈曲90°内每隔30°的运动范围内掌骨中段以远至近节指骨中段的图像,三维重建骨结构图像后经软件处理得到在各掌指关节屈伸运动时尺桡侧侧副韧带的长度变化.结果 掌指关节屈曲时,尺桡侧侧副韧带的背侧束逐渐伸长,而掌侧束相对缩短,中间束长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结论 掌指关节屈伸活动时侧副韧带都处于紧张状态,只是韧带内部相对紧张、松弛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它屈曲时主要存在2种相对的运动:侧副韧带的背侧束伸长,紧张性增大;掌侧束缩短,紧张性相对减小;而中间束始终保持了合适的紧张度,共同限制和调节关节的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