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其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脂联素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NAFLD患者30例(NAFLD组)及非NAFLD的其他疾病患者30例(对照组)。计算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脂联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联素在两组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AFLD组患者BMI、ALT、GGT、TG、FINS水平及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脂联素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血清AST、FB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患者肝活检标本中脂联素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敏  冯丽英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77-2279
脂联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研究表明脂联素具有改善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密切相关。本文就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检测并比较107名NAFLD和112名对照者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kg/m^2)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非肥胖NAFLD39例和对照者72例中TT、TG、GG基因型分别为35.9%、48.6%和48.7%、44.4%和15.4%、7%,两组等位基因频率(x^2=2.09,P>0.05)和GG基因型频率(x^2=0.64,P>0.05)差异无显著性;肥胖NAFLD68例和对照者40例中TT、TG、CG基因型分别为55.9%、37.5%和30.9%、55%和13.2%、7.5%,NAFLD组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x^2=6.159,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0.941,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的Gly15Gly多态性与NAFLD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联素基因SNP+45、SNP+27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相关指标以及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从2011年新疆克拉玛依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中随机选出符合NAFLD纳入标准的NAFLD组255例,健康对照组405例。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方法鉴定APN基因SNP+45、SNP+276核苷酸多态性。结果SNP45G、SNP276G位点的Age、BMI、WHR、SBP、DBP、FBG、AST、TG、CHO、APN、SUA偏高,HDL偏低。SNP45G携带者NAFLD患病率高于TT携带者(41.1%>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P276T突变基因携带者NAFLD患病率低于GG携带者(32.8%<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和对照组人群中SNP+45多态性位点分布为:TT型50.4%和55.3%,GT型43.1和41.5%,GG型6.7%和3.2%;SNP+276多态性位点分布为:TT型9.8%和12.6%,GT型29.4%和37.8%,GG型60.8%和49.6%。两组SNP+45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SNP+276出现突变基因型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N276T等位基因、血清脂联素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Age、WC、BMI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PN45T>G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APN+276G/T多态性与NAFLD的发生有关,APN276T突变等位基因是NAFLD的独立保护因素;未发现APN+45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有关。APN+45、+276多态性影响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携带非突变的45T与突变的276T等位基因的个体血清脂联素水平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为NAFLD组94例和健康对照组3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脂联素、瘦素、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PCⅣ)、层黏蛋白(LN)的浓度.结果 NAFLD组的瘦素PCⅢ、HA、PCⅣ、L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AFLD组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脂联素与肝纤维化指标PCⅢ、PCⅣ、HA和LN呈负相关(P<0.05),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PCⅢ、PCⅣ、HA和LN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脂联素、瘦素与NAFLD患者肝纤维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10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其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结果 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脂联素45和276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B等位基因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而前者维生素D受体 45-T和276-G等位基因频率均远远高于后者,两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受体:bb基因型、脂联素45位点:TT 基因型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TG)、合并高血压史、胰岛素指数(HOMA-IR)均为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不同位点基因型分布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二者和其易感性存在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肪素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检测正常人、单纯脂肪肝、脂肪肝合并糖耐量低减(IGT)和脂肪肝合并2型糖尿病(DM)四组人群空腹状态下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脂联素和肝、肾功能、75g糖耐量试验后的血糖、血胰岛素,并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另三组血清脂联素均显著降低(P〈0.05);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F)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mT(FI)组均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2型糖尿病(FD)组(P〈0.05),脂联素与BMI、WHR、TG、FBG、FINS、ALT、HOMA-IR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随着血糖升高逐步降低,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星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陈海英 《河北医学》2013,19(4):510-513
目的:探讨脂联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以了解NAFLD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方法:选择病例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0例,另择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比较各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酒精性脂肪肝组的脂联素、瘦素、内脂素、抵抗素指标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性脂肪肝亚组的脂联素水平与脂肪性肝炎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脂联素、瘦素、内脂素分别与抵抗素、HOMA-IR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脂联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肥胖或超重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0例(A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0例(B组),正常对照者30例(C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脂联素(APN)等水平变化,并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的ALT、TG、TC、WHR、BMI、HOMA-IR水平升高,APN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ALT、TG、TC、WHR、BMI、HOMA-IR水平均较B组明显升高(P0.05);A组的APN水平较B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与WHR、BMI、HOMA-IR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相关,低脂联素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瘦素、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制作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6周组、12周组、18周组。测量动物的体重、肝重,常规HE染色观察肝脏病变,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瘦素和脂联素含量。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6周末呈现单纯性脂肪肝,12周末符合脂肪性肝炎表现,18周末呈现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瘦素含量从6周末开始显著升高,12周末达最高,18周末又回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HAI)变化趋势与之相同,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模型组血清脂联素6周末开始呈显著梯度下降趋势(P<0.05),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瘦素升高可能加速单纯性脂肪肝向脂脂性肝炎的转化,而血清脂联素稳定可能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间住院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组58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52例;以同期本院查体中心查体健康54例个体作正常对照.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空腹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据结果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相关性分析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脂联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和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均P<0.01),TG、TC、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NASH组脂联素、HDL-C水平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均P<0.05),AL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P<0.01).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C、TG呈负相关(r=-0.436,P<0.05;r=-0.567,P<0.01),与HDL-C呈正相关(r=0.524,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利于判断NAFLD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2.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并在第8,10,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10-12周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DP水平8周起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TNF-α、ET及IRI明显升高(P<0.05),TNF-α、IRI均与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r=-0.673,-0.787,P<0.01);10-12周血清ALT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R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基础,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降低,从而通过一定机制参与了IR及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其稳定性、胞膜定位及功能发挥。近年来,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与NAFLD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已报道棕榈酰化修饰在NAFLD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GEO数据库NAFLD肝组织中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表达水平,对探寻NAFLD发病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广东省一般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正常对照组人群507例随访4年,基线和终点均进行问卷调查、体检、血生化和B超检查,终点时人群分为NAFLD组(185例)与正常对照纽(32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法(PCR—RFLP)检测基因多态性,分析2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果:NAFLD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TT:47.57%US50.93%,TG:45.40%vs42.24%,GG:7.03%US6.83%)和等位基因(T:70.27%掷72.05%,G;29.73%US2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体重指数(BMI)正常与否分层后,2组间3种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易感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Sigma-1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软脂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体外模型,并按0、2、4、8、12 h时相点收获细胞,利用尼罗红(nile red)染色检测细胞脂肪变程度,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Sigma-1R)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ing protein,GRP78)的表达,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细胞脂肪变过程中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 HepG2细胞经脂肪酸诱导后发生了脂肪变,脂肪变程度随时间点的延长而加重,细胞的平均脂变面积在12 h组(435.14±39.87)较0 h组明显升高(P<0.01);8、12 h组GRP78 mRNA的相对表达量[(2.35±0.51),(8.71±1.20)]较0 h组明显升高(P<0.05),而Sigma-1R mRNA相对表达量在2 h组(0.19±0.02)即开始出现明显下降(P<0.05);在蛋白水平上,GRP78的表达在8、12 h组[(25.59±0.51),(28.43±1.20)]较0 h组明显上调,Sigma-1R在8、12 h组[(15.92±0.42),(10.73±0.63)]较0 h组明显下调(P<0.05);MTT检测提示细胞在脂肪变过程中细胞活性逐渐下降,12 h组细胞活性[(59.86±4.47)%]相对0 h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Sigma-1R的低表达可能诱发了NAFLD过程中的内质网应激,进而导致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4种主要的细胞色素P450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发病进程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 建立大鼠NAFLD的病理模型,并分别测定肝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三酰甘油(TG)等生化指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在各个病理时期CYP1A2、CYP2D6、CYP2E1和CYP3A1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随着NAFLD严重程度的增加,AST与ALT的活性显著上升( P<0. 01 ) , TG的水平则在重度脂肪肝时期之前上升,而后显著下降( P<0. 01).CYP1A2和CYP2D6的表达水平在发病进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 CYP3A1 虽总体下调,但幅度不大,而CYP2E1的表达水平则明显上升( P <0. 01 ). 结论 在NAFLD 的发病进程中 CYP1A2、 CYP2D6、 CYP3A1 和CYP2E1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实验结果可以为内科医师针对NAFLD患者的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建模成功后行大网膜切除术,大鼠血清ALT、AST、TG、FFA、脂联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及高脂饮食联合大网膜切除组(C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G)、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脂联素浓度变化.结果 大网膜切除后血浆中脂联素水平较单纯高脂饮食组明显升高(P<0.05), 在12周末,C组血清FFA、TG浓度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大网膜切除可明显提高NAFLD大鼠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并改善血生化指标,提示内脏脂肪在NAFL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脂联素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血清铁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56例为研究对象,测定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FB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lb/Ucr)值等生化指标,并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同时测定血清铁(SI)、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1)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MI、TC、TG、FBG、HOMAIR、UAlb/Ucr、SF均高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2)相关性研究表明,血清脂联素与SF、FINS、HDL呈正相关,与FBG、HbA1C、HOMA IR、TC、LDL呈负相关。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负相关,与铁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代雪枫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07,36(8):709-71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过程中p2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大鼠模型(F组),同时设立正常饲料组(C组)作为对照,在喂养12周时对F及C组动物分别进行70%部分肝切除术,分别于术后0、1、12、24、36h收集残肝标本,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对高脂喂养12周的中-重度脂肪肝大鼠进行70%部分肝切除术,建立了NAFLD肝再生动物模型.F组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明显高于C组;同时PCNA阳性表达率在术后12、24、36h均明显低于C组同时相点(P<0.01).结论 NAFL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p2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NAFLD肝再生中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进一步认识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机制,寻求NAFLD临床最佳疗效依据,本文作者对近年来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整理,发现NAFLD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在两次打击中,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Ros为中心环节,并在一系列相关因素如瘦素抵抗、caspase-3、Fas及其配体、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环氧合酶2、代谢性核受体、肝细胞铁沉积、铁蛋白、结合珠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4、肠道菌群失调、线粒体功能失调以及内质网压力的作用下,共同促进了NAFLD的进展。针对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除常规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改善脂质代谢外,还可采用核代谢配体或激活剂、铁螯合剂以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