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和临床诊治经验的积累,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始用于一些初发表现相似,预后却明显不同的淋巴瘤的诊断。综合传统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方法所获得的信息,不仅能够正确诊断、早期发现不同类型的淋巴瘤,还可以在确定淋巴瘤的分型后,预测药物的疗效,改善疾病分期标准,预测转移和复发,监测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分子诊断学方法已经开始成为临床诊断的基本手段。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方法包括:多聚酶链式反应(PCR)、RT(逆转录)-PCR、荧光实时定量PCR、序列特异性PCR(即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基因表达谱微阵列技术以及新近发展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的本质问题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人们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其表达调控机制,希望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发生机制,以期更有效地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相应地,很多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也应用到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来,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如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反义核酸技术、DNA微阵列、转基因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姚真真  傅继梁 《肝脏》2000,5(3):155-156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转基因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不仅成为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有力工具 ,而且也为疾病发生机制的探讨和疾病治疗的研究 ,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对转基因动物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探讨。一、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中稳定地整合有以实验方法所导入的外源基因 (或特定的DNA片段 )的动物。利用转基因技术 ,不仅能够人为地改变哺乳动物的基因组 ,而且打破了自然情况下的生殖隔离 ,再加上又具有四维特征 ,所以它有可能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二、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肾脏是产生活性维生素D的重要器官,也是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表达较多的器官之一。作为体内最早发生衰老的器官之一,肾脏VDR缺乏与肾脏衰老的关系既往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人类和小鼠数据库分析,探究肾脏VDR表达随增龄的变化及与肾脏衰老的关系,并在动物中进行验证。方法 首先通过人类和小鼠公共数据库明确肾脏VDR的表达情况;其次对VDR高表达器官分析VDR随增龄的变化趋势,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方法在6月、 15月、 21月龄的雄性野生型小鼠肾组织中进行验证;对上述野生型小鼠肾组织进行p16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VDR和p16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基于基因表达微阵列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在人类肾脏数据中探索与肾小球VDR相关的生物学途径。结果 人类和小鼠数据库都提示肾脏是VDR表达最多的器官之一,随着增龄,肾脏VDR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基于基因表达微阵列的GSEA分析显示低VDR表达组富集更多的衰老基因。野生型小鼠肾脏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提示肾脏V...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单细胞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肾脏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研究者通过分析单细胞水平产生的数据,能够发现新的细胞类型、精确了解细胞状态及其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分析不同类型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判病变的进展状态。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先总结分析了当前常用单细胞组学技术的种类和各自的优缺点;进而阐述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在揭示肾脏病理生理机制中的应用和主要发现;最后,我们对单细胞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细胞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受多种基因的调控,微阵列技术以其自动微型化、高速化、高通量、高度并行性及敏感性的优势,逐渐成为基因水平研究结肠癌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随意获取结肠癌生长各期与结肠癌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确定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基因突变位点;根据基因型将结肠癌分类,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以及进行药物筛选,在研究结肠癌发生的分子水平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微阵列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意义,对这项技术在结肠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及现存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肾脏疾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能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疾病治疗的突破口。本文拟简要介绍长非编码RNA的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不同种类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决定其各种生命活动 ,而各种疾病病理过程其本质也都与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因此 ,利用有效的方法去筛查、克隆那些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 ,在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表达的基因 ,对于揭示生命过程及疾病过程的分子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几种常用的基因表达差异筛查技术的原理、特点做一简单的比较和分析 ,并浅谈该技术在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应用。1 传统cDNA文库消减杂交该技术起源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根据分离提取特异mRNA或者cDNA的方式不同 ,又分成多种方法。这…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复杂,由环境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入了基因检测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的联系,LncRNA能精确化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分化,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对高血压作用机制及预防治疗的进一步研究,LncRNA将成为高血压诊断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现就LncRNA在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用于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病原学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它能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故本文重点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VMC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及前景。1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PCR)即脱氧核糖核酸(DNA)体外扩增技术,是1985年由美国Mullis首创的一种生物新技术[1]。它实际上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  相似文献   

11.
DNA依赖蛋白激酶和DNA拓扑异构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肝癌中DNA损伤修复/DNA重组有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索在肝癌与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达差异。方法:以肝癌及癌旁肝组织的总RNA转录合成含有α-^32PdATP的cDNA为探针,与Atlas微阵列表达分析膜进行差异杂交,并应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放射自显影结果经Atlas Image^TM软件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588种已知基因中,与DNA损伤修复/DNA重组相关的基因共有33个,其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DNA拓扑异构酶(DNA TOPⅠ)等4个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RT-PCR结果和DNA TOPⅠ的Northern杂交结果,均证实Atlas微阵列差异杂交的准确性。结论:通过Atlas微阵列系统分析发现的这些基因表达改变,组成了一个肝癌特异的基因表达谱,是人类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肝癌的基因表达改变,一些与DNA损伤修复DNA重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为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和肿瘤的耐药性,提供了有益的线索。Atlas微阵列技术的应用,将为人类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的基因沉默现象,是生物界一种古老而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而防治疾病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JAK/STAT途径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许多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通过JAK/STAT途径转导信号,在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中发挥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STAT基因表达,阻止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的基因沉默现象,是生物界一种古老而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而防治疾病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JAK/STAT途径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许多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通过JAK/STAT途径转导信号,在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中发挥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STAT基因表达,阻止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RNA干扰是由双链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的基因沉默现象,是生物界一种古老而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而防治疾病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JAK/STAT途径是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的重要途径,许多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通过JAK/STAT途径转导信号,在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中发挥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STAT基因表达,阻止气道变应性炎症反应,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与基因克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已转向利用新技术研究生物学、医学乃至动植物领域中基因的功能及调控作用,如个体的生长、发育和死亡等许多问题的产生与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尤其是分离和鉴定与危害人类健康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分离、鉴定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法乐四联症(TOF)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Biostar'80s型人类基因表达谱微阵列初步筛选TOF和室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室心肌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初筛实验、网上孟德尔人类遗传数据库及心脏基因表达数据库的查询结果,遴选补充至500条目标基因.应用3张定制的1000点人类基因微阵列,双重点样,分别筛选TOF(组)25例、不伴有先天心脏畸形的引产胎儿(FETAL组)5例、右室双出口(组)5例、室间隔缺损(组)15例患者,检测右心室流出道肌肉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微阵列结果.结果用Biostar 80s微阵列发现186条差异表达基因,用定制微阵列则分别发现104条(TOF/FETAL)、13条(TOF/右室双出口)和315条(TOF/室间隔缺损).剔除结果可能不可靠者(179条),根据差异表达特征,将剩余基因归人14个相关基因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型胶原α2链蛋白与Ⅲ型胶原α1.链蛋白3个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微阵列结果相一致.结论应用基因微阵列技术进行高通量并行分析,可确定与TOF相关的基因表达谱.胶原家族成员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可能与TOF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肝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因芯片(gene chip),即DNA芯片(DNA chip)代表的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是集成了成千上万的网络状密集排列的基因探针,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杂交分析大量的基因,迅速读取生命相关的基因信息的一种高通量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在基因诊断、基因表达、基因组研究、发现新基因及各种病原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肝脏疾病的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组织和细胞对低氧环境反应的主要蛋白。HIF-1参与急性肾损伤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已有研究发现,HIF-1可通过直接调控基因表达,调节下游靶基因,参与信号通路、表观遗传学修饰参与肾脏疾病的发展,但是现在对HIF-1参与肾脏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IF-1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总结,为其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应用基因微阵列研究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风心病心衰)患者以及正常成人的左心室心肌基因表达谱,筛选出风心病心衰相关靶基因.方法:采用6张人类全基因组微阵列HG U133 Plus 2.0 GeneChip,分别构建风心病心衰患者(实验组n=15)与正常对照组(n=9)的左心室乳头肌基因表达谱.运用GeneSpring软件筛选出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作为风心病心衰相关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其中3个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确定102个风心病心衰相关靶基因,并将它们归入7个风心病心衰相关基因群.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检测证实,风心病心衰患者左心室心肌内,基因NPPB与IGFBP2明显上调,ATF3明显下调,与基因微阵列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说明基因微阵列实验结果可靠.结论:风心病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基因表达的改变,全基因组表达谱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对风心病心衰相关靶基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综合征发病学上的遗传标志以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