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琴玉  高忻洙  胡玲 《中国针灸》2001,21(9):537-539
提出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定义,并通过对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特点的剖析,以及对穴位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透视,从理论上阐述了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同时对该研究方向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学惠  高忻洙  胡玲 《中国针灸》2002,22(12):819-821
目的:探讨作用相似的腧穴间是否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选用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以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为指标,观察“内关”、“神门、、“心俞”单用及合用后的疗效差异。结果:“内关”、“神门”、“心俞”单用有显著疗效,且作用相近,合用后疗效无显著提高或下降。结论:作用相似且作用强度相近的腧穴间不易出现拮抗作用,但也不一定能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疗效受穴位选择、不同手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多个腧穴配伍后作用于机体,是否存在着协同与拮抗作用呢?文章从单个穴位及不同的治疗手法对同一“靶”器官作用、腧穴配伍后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这几个方面将其有关内容及进展作一综述,试图探讨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其效应存在协同与拮抗两个方面.本文总结近年来腧穴拮抗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认为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腧穴配伍能够产生拮抗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经穴特异性为基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探讨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阐释针灸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针灸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宇宙间广泛存在的规律,正辩证法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无处不在,因此,认识事物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有助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多种药物在组合之後’药物与药物之间会否有协同与拮抗效应呢?  相似文献   

6.
腧穴拮抗作用偶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常惕 《中国针灸》2002,22(6):41-49
王琴玉等学者于2001年第9期《中国针灸》上撰文“关于腧穴的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其中关于腧穴拮抗的讨论有“如果用方不当,刺激不当,患者一旦有不适感,则医生可立即停针,使恶性刺激终止,则副反应无法积累和发展,常可消弥于无形”之说。笔者于2000年9月以针灸治疗一肺  相似文献   

7.
腧穴配伍协同和拮抗效应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腧穴配伍在产生协同作用之外,还能够产生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的研究开展较多,对可能产生协同的机制也有神经信息学方面的探索,现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黄慧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36-1537
腧穴配伍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措施,腧穴配伍可达到协同增效作用、拮抗作用,临证时如合理使用腧穴配伍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副反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伍不当则可能影响疗效,因此穴位配伍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抗过敏关系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在抗过敏作用方面的协同与拮抗关系。方法:通过对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的抗过敏药效学观察,揭示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存在着功效的相加、协同或拮抗。结果:桂麻合方中各方对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致昆明种小鼠皮肤瘙痒反应及SD大鼠PCA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与桂枝汤及麻黄汤比较,桂枝麻黄各半先煎后合组、桂枝麻黄各半先合后煎组、桂枝二麻黄一先煎后合组、桂枝二麻黄一先合后煎组,从趋势上看为协同作用。结论:桂麻方中方与方间有协同或拮抗关系的存在。其存在原因和两方的相合方法与相合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runnstrom分期及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下肢痉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华  梁凤霞 《中国针灸》2012,32(4):359-362
分析2000—2011年国内外期刊的相关文献,对腧穴配伍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结果表明腧穴配伍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在理论创新、研究设计和技术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腧穴配伍研究应该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宗旨,需要进行新理论的凝练,严格进行研究设计,并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腧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江  付平  梁军  程凯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03,23(3):183-186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腧穴主治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腧穴机理研究将为针灸治病原理的揭示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15.
穴位电特性传感针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堂义  杨华元  蒯乐  高明 《中国针灸》2007,27(9):703-706
穴位的电特性已经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所证实。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参考电极的放置各不相同),影响因素太多,缺乏稳定性,可重复性较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穴位电特性的研究。笔者从设计、检测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穴位电特性传感针,能在体、连续、实时、动态地检测经络、腧穴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电特性变化,不仅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而且检测结果相对较为稳定,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6.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AM) mainly depends on acupoint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upoints and AM remains unclear. Improv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AM is critical. We found that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acupoints, the skill of operation, and reasonable amount of stimu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M. In addition,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ural-Endocrine-Immune network and metabolites are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clarifying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acupoints.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use acupoint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need of an urgent solution. In summa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base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upoint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s and AM efficac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through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acupoi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腰痛的使用特点。收集秦汉至清末的有关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并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针灸处方474条,涉及书籍72部,使用经穴103个,奇穴12个以及阿是穴,总频次1460次,前10位的腧穴为委中、肾俞、昆仑、申脉、足三里、涌泉、大肠俞、太冲、地机、下醪、次醪;前5位的腧穴配伍为委中-肾俞,委中-昆仑,委中-腰俞,肾俞-腰俞,委中-水沟;特定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0.14%,其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腧穴主要遍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阳经使用率73.63%,下肢腧穴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56.23%。刺灸法中针刺占46.72%,艾灸占28.96%,针刺结合艾灸占20.02%,放血占4.31%。表明选穴方法以循经取穴为主,结合局部取穴的特点,首选阳经腧穴,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足太阳经腧穴配伍最为常用,特定穴为选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重视五输穴和下合穴。刺灸法以针刺为主,放血以委中为主。  相似文献   

19.
腧穴穴性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凌宗元 《中国针灸》2005,25(2):131-132
目的:针对近年一些针灸学文献频繁地使用类似中药功效的描述方法表述腧穴的治疗作用的现象,探讨腧穴穴性的基本概念.方法:通过对中药治病和针灸治病原理的对比分析,指出中药性能与腧穴性能存在本质的区别,中药是利用其偏性,以偏纠偏;腧穴是利用其双向作用,以正其偏.结果:针灸对寒热虚实等证候的处理方法异于中药.中药功效描述法用于腧穴往往带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结论:腧穴有它自身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腧穴的穴性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以及特定穴的作用规律.穴性的归纳应当是对这些性能进行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