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它继承发扬了《内经》通过扶正祛邪达到健康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邪正观是《伤寒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贯穿于六经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全过程,对于临床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景浩 《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15-2116
根据《内经》“正反逆从”理论,详细地论述了张仲景具体模范运用这一理论的原则,而且结合临床实际,灵活运用,使之更加系统,更臻完善,更切于临床实际,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言词 ,也叫叠音词 ,是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这种重言词在经典医籍中应用颇为广泛。粗略统计 ,在《内经》和《伤寒论》中 ,其使用率及数量仅次于《诗经》和《楚辞》。文中试从语言学和医理两方面来探讨重言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1 《内经》、《伤寒论》重言词语言学考察1 .1 重言词的组成与分类 :重言词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而组成。从音节的多少来看 ,构成 AA式、AABB式和 ABAB式。从词性来看 ,主要是形容词 ,亦有少量的名词、动词、象声词等 ,但这些词一经重叠 ,多活用成形容词来发挥作用。 1“呕不止 ,心下急 ,…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厥,作为一种病证,最早见于《内经》。论述比较完备者当推《内经·厥论篇》,该篇将厥证分为寒厥、热厥两大类。至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的《伤寒论》论厥证宗《内经》之旨,对厥证之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又有着独到的见解。两家之论仁智互见,使初学者莫知所从。为理清思绪,仅撮《伤寒论》厥证与《内经·厥论第》寒、热厥之异同而参以已见,遂成此文。  相似文献   

7.
从《内经》、《伤寒论》看辛开苦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津慧 《四川中医》2007,25(7):35-35
本文通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寒热错杂证的论述及辛开苦降法的运用,分析、归纳、总结出此法源自《内经》,方首创《伤寒论》;病起始于中焦,证遍及全身;治依法确立,药因证筛选之特点。  相似文献   

8.
景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1):2115-2116
根据《内经》“正反逆从”理论,详细地论述了张仲景具体模范运用这一理论的原则,而且结合临床实际,灵活运用,使之更加系统,更臻完善,更切于临床实际,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会长 《中医药学刊》2006,24(3):515-516
将《内经》中有关治则的论述,综合归纳为平调阴阳,整体论治;明辨标本,权衡缓急;详审病机。辩证论治;注重撮生,提倡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治则指导立法;以治则指导制方用药等7个方面。认为其内容对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内经》中有关治则的论述,综合归纳为平调阴阳,整体论治;明辨标本,权衡缓急;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注重摄生,提倡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治则指导立法;以治则指导制方用药等7个方面。认为其内容对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内经》治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王津慧 《四川中医》2002,20(7):22-22
五味化合,变化多端。本文之目的:探讨五味化合之规律。方法:通过深研《内经》、《伤寒论》中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结果:五味化合有其自身规律可循:(1)为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辛甘发散,甘淡利湿等;(2)为相反相成的作用。如辛开苦降、辛散酸收,甘苦补泻。  相似文献   

13.
浅论《内经》预后学说及其对《伤寒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洪涛 《陕西中医》2001,22(5):311-311
疾病预后学说是在全面掌握疾病发展全过程的基上判断病情的传变转归及病人死亡日期的一门学说 ,是《内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天人相应 尤重五运六气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 ,生命的根本 ,是本之于阴阳。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的盛衰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 ,有些疾病的病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规律性变化 ,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在《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五运六气是古代解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万物生长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周芳 《光明中医》2008,23(3):276-278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写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阐明了《伤寒论》与《内经》的学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海生 《光明中医》2014,29(11):2376-2377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治疗大法,是"补不足,损有余"的"权衡相夺",其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是针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虚实理论而设的。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以说致病的原因虽在于邪,发病的关键却在于正,也即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方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该法在《伤寒论》中更是得到充分的体现,下面将从《伤寒论》的角度作一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彦君 《陕西中医》2009,30(7):903-904
《内经》认为:疾病虽多,不外阴阳;病证虽杂,不外标本;治法虽繁,无非逆从。《伤寒论》不仅把此标本理论有机地运用于辨证施治过程中,而且对此给予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伤寒论》治则治法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扶正固本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其治则治法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伤寒论》治则治法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扶正固本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分析研究 ,显示其治则治法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浅议《伤寒论》因势利导治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势利导”指顺从正势,扼制邪势,以驱除病邪,使邪气从外、上、下而解,促使机体阴阳自和,走向痊愈的治疗原则。病邪在外,发汗以散邪;病邪在上,涌吐以祛邪;病在半表半里,疏解以祛邪;病邪在里,攻下以祛邪;热邪郁里,清透以宣邪;邪气郁滞,清导以利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