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苏州市立医院口腔科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36例TM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颞下颌关节均进行MRI检查。分析TMD患者MRI表现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颞下颌关节疼痛、颞下颌关节杂音及张口受限)的关系。结果:136例TMD患者中单侧病变85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关节盘移位、关节积液、髁突骨质退变及关节盘形态改变分别有92例、64例、51例、49例,发生率为67.65%、47.06%、37.50%、36.03%。颞下颌关节疼痛患者关节盘移位、关节积液、髁突骨质退变及关节盘形态改变发生率均高于颞下颌关节无疼痛患者(P<0.05)。颞下颌关节杂音患者关节盘移位、关节积液、髁突骨质退变及关节盘形态改变发生率均高于颞下颌关节无杂音患者(P<0.05)。张口受限TMD患者关节盘移位、关节积液、髁突骨质退变及关节盘形态改变发生率均高于无张口受限患者(P<0.05)。结论:3.0T MRI可较为全面地评估TMD患者颞下颌关节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7例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至症状消除后,用锥束CT检查髁状突表面骨质改变情况,分析RW-Splint对颞下颌骨关节病患者症状和髁突改建的影响.结果:戴入RW-Splint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症状缓解有效,髁状突表面骨皮质改建明显,关节间隙变化明显.结论:RW-Splint治疗颞下颌骨关节病,髁状突表面修复及患者疼痛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改变对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两侧颞颌关节髁状突位置的影响。方法:于1994-01/1997-12选择本院口腔修复门诊收治的无牙颌患者中符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断标准,同时垂直距离减低的患者48例。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同意。将48例无牙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垂直距离减低程度的不同分为3组:减低1.8~6.0mm组18例,减低6.1~10.0mm组20例,减低10.1 ̄14.0mm组10例。通过重新制作一副全口义齿的方法治疗,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在合适的范围内,3组全口义齿的咬合垂直距离恢复前分别平均为63.4,60.6,54.2mm,恢复后咬合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67.8,68.4,66.4mm,平均抬高4.4,7.8,12.2mm。通过拍摄正中颌位时颞下颌关节薛氏位X射线片测量各组前、后、上关节间隙。结果:垂直距离恢复前,减低1.8~6.0mm组关节后间隙,减低6.1~10.0mm组关节前、后间隙、减低10.1 ̄14.0mm组关节上、后间隙左右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垂直距离恢复后,3组关节间隙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牙颌咬合垂直距离减低后可以导致两侧髁状突位置发生不对称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口内入路髁突切除通气正颌术后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的影像学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0例于我院接受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同期正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以上其患侧及健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情况。结果: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患侧、健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在术后1周、术后半年、术后1年以上有较大的变化,但关节结构逐步趋稳。结论:对髁突或颌骨肥大患者采用口内入路髁突切除并配合相应的正颌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病症情况,对矫正患者面部畸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颊侧多曲簧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手法配合理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疗效。方法:筛选TMDⅡb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组(A组,n=20)、针灸配合理疗组(B组,n=20)。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最大张口度、下颌功能障碍问卷(Mandibular Function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MFIQ)、MRI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张口度、下颌功能及盘髁活动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A组1.10±1.59,B组1.25±1.37)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B组最大张口度(A组36.50±4.68mm,B组26.15±4.49mm)、下颌功能障碍(A组0.50±0.76,B组0.75±0.55)、盘髁活动度(A组6.54±1.22mm,B组4.43±1.36mm)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TMDⅡb类患者的关节疼痛。与针灸配合理疗治疗相比较,关节松动术配合理疗对张口受限、下颌功能障碍、盘髁活动度等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30例,应用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应用Fricton指数定量评定表分别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肌肉压痛指数和Friction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应用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TMD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8.
背景:牙合面形态的改变影响咀嚼肌的收缩、咬合力的大小与方向,进而影响包括颞下颌关节在内的整个口颌系统的受力环境,是颞下颌关节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建的最主要的刺激因素.目的:测量分析髁状突在咬合重建中的可适位.方法:对24例牙列重度磨耗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采用固定修复方法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疗程9个月,治疗前后拍摄正中牙合位颞下颌关节CT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线性测量,分析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咬合重建修复治疗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相对参考位置,左侧由-(16.96±2.01)%增至+(14.20±1.24)%;右侧为-(10.64±1.50)%增至(11.51±3.00)%.治疗前的咀嚼效率约为治疗后的62.15%-89.09%,平均为74.8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4例咬合重建后的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中均向前下移位至关节结节前1/3与关节结节顶点下方之间.提示咬合重建后髁状突向前下移位至关节结节前1/3与关节结节顶点下方之间的可适位改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髁状突位于关节窝中央并非惟一的生理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左侧耳前区疼痛不适5个月,加重并肿胀半个月就诊。外院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炎,经相关治疗效果不佳,近期病情加重来我院就诊,经专科查体及CT检查以左侧颞下颌关节肿瘤收入院。行左侧颞下颌关节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发现胸部及后颈部可疑转移病灶,予放、化疗3个月,复查未见局部复发。结论颞下颌关节髁突滑膜肉瘤临床少见,对可疑骨质破坏者,应进一步行CT及MRI等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TMD),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无直接关系[1],正畸前后可暂不考虑关节问题,尤其关节尚无疼痛的患者;另一部分学者坚持关节与的密切作用[2],提倡功能,认为髁突位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