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旭  温利辉  詹磊 《当代医学》2016,(13):24-25
目的 观察倍频532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分析影响恢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2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羟苯磺酸钙等常规药物治疗,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激光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在接受眼底激光治疗后,其新生血管消退,眼底出血、渗出等指标显著改善,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阴性,黄斑及视网膜水肿消失.结论 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眼底情况,眼底病变血管消失,视网膜水肿现象减轻,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mdocyanmegreen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的特征,探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40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8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桂枝茯苓丸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眼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65例NPDR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掷硬币法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2),两组均给予降糖处理,基于此治疗组加服桂枝茯苓丸,疗程均为1个月,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眼部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视力平均值、眼底病变改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视力提高有效率、眼底改善有效率及眼底荧光造影(FFA)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视力,改善其眼底病变情况的结局,且安全,故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14例(428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指导治疗。结论眼底照像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金标准,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王克 《中外医疗》2016,(26):190-192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在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以眼底镜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该院收治的78例(156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病变筛查,依DR分期标准对筛查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以此为基础给予患者治疗指导。结果眼底荧光造影对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检出率显(82.50%)著高于眼底镜下检查(67.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R分期I期47眼(30.1%)。 II期29眼(18.6%),III期25眼(16.0%),IV期17眼(10.9%),V期7眼(4.5%),VI期3眼(1.9%)。结论以眼底荧光造影筛查糖尿病眼底病变检出率高,可作为指导眼底病变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糖尿病(DM)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效果。方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后120例DM网膜病变患者(180眼)均采用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为增殖前期DM视网膜病变(PPDR)40眼、增殖期DM视网膜病变(PDR)140眼,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随访6~24个月。结果:患者视力、视网膜病变改善的有效率为73.9%、76.1%。3个月后复查视力、眼底、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视网膜水肿消退,无灌注区残留补充激光光凝。无黄斑水肿组治疗后的视力显著优于有黄斑水肿组,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及时合理的激光治疗是确保DR患者视力稳定,降低致盲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智伟 《大家健康》2016,(12):17-18
目的: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眼底照相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诊断的效果和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根据该院接受的1400例患者来分析,使用APS~B型眼底血管造影仪进行眼底摄片和造影,共有2784只眼参与研究。结果:全部患者中有50%以上是DRPⅠ期,有30%以上是DRPⅡ~Ⅲ期,有18%是DRPⅢ~Ⅳ期,有9%是DRPⅣ~Ⅴ期,超过50%的患者有糖网病变合并干眼症、屈光波动、调节麻痹、白内障、飞蚊症黄斑病变及视网膜动脉硬化,10%的患者有眼肌麻痹、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静脉栓塞。30%的患者接受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诊断,70%患者接受眼底照相。视情况来提供药物、激光、手术治疗。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接受眼底照相诊断,其结果可以作为诊断金标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是激光治疗和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糖尿病相关的视神经病变(DON)的眼底表现及荧光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对126例(252眼)各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及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合并视神经病变者136眼(53.97%)。临床表现各异,视神经病变可无视力损害,也可有严重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出血、充血、色淡等。FFA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视盘充盈缺损、荧光渗漏及视盘晚期染色。DR患者中,Ⅰ期3眼(1.19%)有异常视神经改变,Ⅱ~Ⅵ期DR患者视神经异常分别为9眼(3.57%)、15眼(5.95%)、22眼(8.73%)、38眼(15.08%)、49眼(19.44%)。结论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视盘炎样改变、视盘新生血管、视神经萎缩。FFA对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胡庆华  胡敏  吴丽琴  杨国华 《医学综述》2013,19(10):1876-1877
目的比较眼底照像(FP)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31例(462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并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结果 231例(462眼)糖尿病患者经FP诊断为DR 168例(310眼),其中Ⅰ期改变87例(162眼);而经FFA诊断为DR 196例(371眼),其中Ⅰ期改变114例(212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A比FP能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诊治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糖尿病患者405例810只眼(患病时间从5~20年不等,从未进行过眼底检查),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及FFA的检查.结果 405例患者810只眼中,FFA显示眼底正常者90只眼,占1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者335只眼,占4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者110只眼,占13.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者235只眼,占29.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者30只眼,占3.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者s10s只眼,占1.1%.结论 绝大多数(本研究中占88.9%)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5 ~10年)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早期行FFA检查.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3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非增殖型82例,增殖型55例。78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单纯用西药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保护、改善眼底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汪涛  汤瑞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0):2686-2687,2691
目的:分析探讨眼底激光治疗配合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治疗非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方式是全视网膜激光治疗并且外加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治疗,而对照组仅仅是通过全视网膜激光进行治疗。其中治疗周期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眼底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中观察的指标主要包括眼底检查、眼底造像、OCT、FFA、视力等综合评价指标,同时还要对安全性指标进行检查,主要包括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发生好转的有44例,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48.9%,对照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发生好转的有26例,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8.9%,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指标方面,观察组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为0.71%,而对照组的比例为6.43%。结论:眼底激光治疗配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作用要优于单纯使用眼底激光治疗的效果,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视力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不同分期的患者视网膜激光治疗的视力预后。方法:根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研究组(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DRPS)治疗技术规定,将138例(210眼)分别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后3~6个月监测视力变化,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检查,观察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微血管瘤及新生血管等有无消退,酌情补充光凝。随访6~24个月。结果:经过激光光凝治疗后NPDR期视力提高和不变占95.83%,PPDR期视力提高和不变占91.67%,PDR期视力提高和不变占73.81%。3~6月后复查FFA显示,NPDR期有效占95.83%,PPDR期有效占78.33%,PDR期有效占60.31%。结论:DR的不同分期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视力预后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理的激光参数对不同分期DR尤其是伴有黄斑水肿的DR患者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是挽救其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apoB/apoA1)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住院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直接眼底镜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DM-NDR)(30例)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6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各项血脂指标、收缩压等可能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并计算apoB/apoA1值。结果:NPDR组的HDL值、apoA1值较DM-NDR组和对照组降低,apoB/apoA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oB/apoA1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OR=6.302,P=0.000),apoA1值和HDL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负相关(OR=-2.338和-5.943,P=0.000)。结论:血清apoA1值、HDL值和apoB/apoA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生有关,apoB/apoA1比值增高可作为监测DR进展的一项敏感指标,有助于DR的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15.
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氩激光联合导升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氩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45例,74眼确诊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氩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组和单纯氩激光组。分别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伴黄斑水肿者先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再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后联合导升明(羟苯磺酸钙)组给予口服导升明(羟苯磺酸钙)3个月,单纯氩激光组术后除服用降糖类药物控制血糖外不服用其他药物。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视力及眼底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力,氲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组术后视力提高27眼(71%)无变化7眼(18.4%)下降4眼(10.5%)。单纯氩激光组术后视力提高15眼(41.7%)无变化11眼(30.6%)下降10眼(27.8%)。2)眼底检查,氩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组术后有效35眼(92.1%)无效3眼(7.9%)。单纯氩激光组术后有效26眼(72.2%)无效10眼(27.8%)。两组视力及眼底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氩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组优于单纯氩激光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激光光凝是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导升明(羟苯磺酸钙)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华山  王继亚 《当代医师》2014,(4):447-449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对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并发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贝那普利治疗组(1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7例),于服药前、后3个月及6个月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贝那普利治疗组服药3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服药前及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收缩压、舒张压较服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贝那普利治疗组服药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与服药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根据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结果,发现经贝那普利治疗后的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缓慢,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延缓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余海江 《四川医学》2011,32(12):1935-1937
目的观察氩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果。方法选择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确诊为重度非增生性DR患者36例(68眼),然后根据FFA结果行标准的全视网膜光凝(PRP),其中合并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56眼同时进行局部格栅样光凝治疗。治疗后2—24个月分别行FFA检查,对需要者进一步补充光凝。随诊观察至光凝治疗后2年,对光凝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网膜病变进展程度(通过FFA和眼底照相)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在接受光凝治疗后2年内,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以光凝后2年的视力变化最为显著。但视力〉0.3者的比例变化不大,在光凝前为41.3%,光凝后1年、2年分别为42.1%,39.8%。黄斑水肿通过局部光凝治疗2年内视力稳定或改善的患者达到72.1%。光凝术后1年、2年视网膜病变稳定。结论对重度非增生性DR患者进行氩激光治疗,对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同时进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可使多数患者DR病情稳定,延缓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黏度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生和发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对照进行FBG、2hPBG、HbAlc、血液流变学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retinopathyRetinopathy,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mvRetinopathy,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I、DR—Ⅱ、DR—Ⅲ组。结果NPDR组2hPBG、HbAlc高于NDR组(P〈0.01)。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变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及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沉K值、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NPDR组、NDR组与对照组(正常人)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NPDR组之间及NPDR组、NDR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lc水平、血流变学密切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波长为532 nm激光光凝治疗174例(248眼)DR患者 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术后随访4个月~2年,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79眼(占72.1%), 视力无变化54眼(占21.7%),视力下降15眼(占6.0%)。结论:激光治疗DR疗效显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553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DM组)和62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NDM组),DM组按眼底变化情况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背景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检查并记录所有参与者的眼底变化及血清25-OHD水平、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结果DR组血清25-OHD水平与NDR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DR的影响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25-OHD可能是DR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