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3.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肾水火既济,心胃土火相生,医籍中对心肾、心胃关系多有论及,可见从肾、胃论治胸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探析了肾、脾胃与心的生理联系,与胸痹病机"痰瘀滞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运用从肾论治、从脾胃论治的方法治疗胸痹。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倡导在治疗胸痹时不要单从心出发,应整体把握,综合考虑,重视心与肾、胃的先后天关系,标本兼治,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疼痛.临床主要考虑胃脘疼痛、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相似文献   

5.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6.
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疼痛.临床主要考虑胃脘疼痛、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相似文献   

7.
痞,中医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汉·《说文解字》曰"痞:痛也。"徐铉注解为:"病结也。"南朝·《玉篇》认为痞为腹內结病。"痞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而作为一个疾病来论述,最早出现于宋·《太平圣惠方》。当代由于"痞满"《中医内科学》的出现,导致了痞证和满证辨析不清,在临床上造成了混淆。故本文力求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相关描述,以明确探讨痞证的辨析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9.
探析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与脾胃的关系,分别从心与脾胃的联系,从脾胃论胸痹心痛的病因,从脾胃论胸痹心痛的病机,在现代医学方面从脾胃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对以上4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上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病以饥不欲食,食后饱胀,胃脘痞满,甚或作痛为主要特征。该病属于中医“心下痞”、“胃痞”、“痞满”等范畴。清代刘默《证治百问》说:“痞满之‘痞’字,当从‘否’字为是。否满者,即中满之意也。无形之虚气,因营气不能分清利浊,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毛水泉教授临床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毛水泉教授临诊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践,结合历代中医文献有关"痞满""胃痞""虚痞""嘈杂""胃痛"等病证的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验案举例等方面总结毛水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痞满""胃痞""虚痞""嘈杂""胃痛"等病证的阐述非常丰富。结合现代西医诊断技术,毛水泉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应以脾胃阴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治疗上当以重视健脾、理气、养阴、活血为大法。所举案例显示,此经验可得临床佐证。[结论]毛水泉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继承、有创新,病证相合,疗效确切,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的"炎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了中医的"热证",但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就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各方面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来分析,西医的"炎症"不能完全等于中医的"热证",即在西医"炎症"的范围内,除了有属于中医的"热证"以外,还有属于中医的其他许多证型.  相似文献   

13.
同仁堂特聘中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栗德林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俱丰,德艺双馨。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栗教授对痞满论治尤有心得。栗教授认为痞满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之分,其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治疗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临床上辨证论治,分而治之,随症加减。栗教授指出,对于痞满进行治疗过程中,因为病程比较长,发展比较慢,病情经常反复,所以寒热错杂比较多,在临床上覆盖面比较大,而且在研究脾胃病过程中发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的痞满症状更为严重,更为顽固,所以栗教授重点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寒热错杂证以及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研究。作者为栗教授在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院内学术继承人,现将老师论治痞满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症状,属中医"吞酸"、"反胃"、"胸痹"、"呢逆"、"梅核气"、"噎隔"、"胃院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辨其病位在食管和胃,涉及肝胆脾肺,病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肝郁胆逆,以致痰浊上逆,淤血阻滞,主以清热降逆,疏肝化湿和胃为治法。目前国内中医治疗上,中药以疏肝和胃降逆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为主,针灸常取中脘、胃俞、足三里、太冲等,针药并用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中医学中无系统完善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该病可归入"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1989年10月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议上通过了CAG属于"胃痞"诊断的意见.我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脾胃虚弱内伤外邪"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论痞从肺治     
痞满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病位主要在脾胃,但亦与肺相关。肺与痞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文章介绍了痞从肺治的医学源流,并从气机郁滞、痰湿中阻、饮食停滞、胃阴亏虚及补肺固卫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与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有关的发生于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性疾病,其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吐酸"、"血证"等内科疾病范畴,肝气犯胃、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等是DU的主要病机,本文旨在梳理DU中医学病因证候分布的基础上,对DU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属中医学所称之胸痹、厥心痛、真心痛范畴.随着中医对本病研究的广泛开展,理论水平日益提高,临床经验更加丰富.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组,采用病因病机为主、症状为辅的原则,将本病统称为"心痹".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五脏相关,经络相连,任一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而心痛.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于肾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的记载.根据现代中医临床与研究,发现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心痛,或由心痛继发脾胃证者较为常见,以胸痛或痛引肩背与脾胃失调证兼见为特征,古代医家称之为脾心痛或胃心痛,现代冠心病例中约1/3可有睥心痛或胃心痛临床表现.脾与胃互为表里,各有所主,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病理机制密不可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饮食水谷受纳腐熟之器,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病在脾者重气重血,重情志郁结,兼痰兼湿,病程较长,多为虚证;在胃则重痰重湿,重气机升降,病程较短,多为实证.脾心痛与胃心痛在治疗上,须各有侧重亦需相互兼顾,但从其病因病机、证情演变及辨证施治方面,都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相似文献   

20.
浅论“痞满”与胃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古代中医有关痞满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之论述进行总结。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之范畴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联,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蕴胃等;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治疗以宣畅气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清解热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