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国内外学者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状况、文化、健康、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主观因素包括人格、应对方式、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自陈报告法。今后将更加注重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的研究,而且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D)有助于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老年人群体,阐述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进行回归分析,多数路径显著,建立了人格、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模型。结论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师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对218名贫困生和21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1)高师贫困生的自尊、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我效能感、负性情感差异不显著。(2)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不同自尊、不同自我效能感的高师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显著。(4)自尊、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自尊对负性情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贫困生自尊、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自尊、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观幸福感(SWB)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了生活满意感、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维度的主观体验。它的研究涉及了众多的学科范畴,形成了各种流派的观点。本文综述了SWB的最近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及其心理健康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 以 6 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利用自编生活事件评价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及SCL -90作为测试工具 ,调查生活事件 ,主观幸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 ,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 ,对其心身健康的影响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呈反比 ,与症状自评内容呈正比 ;生活事件评价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主观幸福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达显著性水平。结论 生活事件评价因素可以预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及其心理健康之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生活事件评价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及SCL-90作为测试工具,调查生活事件,主观幸福度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老年人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对其心身健康的影响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呈反比,与症状自评内容呈正比;生活事件评价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主观幸福程度及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达显  相似文献   

8.
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自编"大学生学业满意度量表"评定319名师范大学生的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总体幸福感与总体学业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发展满意度、兴趣特长发展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专业学习满意度、职业技能(英语、计算机等)发展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精力"和"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总体学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结论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三所高等职业院校2063名高职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尊量表(SES)调查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高职女生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母亲是大学文化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母亲是小学文化的高职生(t=3.88,P<0.01);人文艺术类与理工科类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1);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17,P<0.01),自尊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类别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有影响,尤以男生、母亲是小学受教育程度及理工类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加强高职生的自尊有助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异同,探索主观幸福感稳态理论对三者的适用性. 方法:对门诊和病房的抑郁症(n=79)、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7)被试进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幸福感指数问卷测评分析. 结果:①抑郁症组、焦虑症组、强迫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5,P<0.01).②抑郁症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焦虑症组与认知因子分、睡眠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强迫症组分别与HAMD总分、日夜变化因子分、迟缓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性(P<0.05).③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和焦虑因子、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因子和睡眠因子、强迫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是影响各自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结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均低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更低;均与抑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方法,于2013年12月在四川省绵阳市、成都市、南充市三地5所高校选取410名高校青年教师,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结果1在时间效能感上,性别和职称的交互作用显著(F=3.238,df=3,P=0.022)。2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显著(r主观幸福感-时间价值感=0.148,P=0.003;r主观幸福感-时间监控观=0.252,P=0.000;r主观幸福感-时间效能感=0.278,P=0.000),且时间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F=11.718,P=0.000)。结论时间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的抑郁症患者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方法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60名抑郁症患者和60名正常人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定。结果正常被试与抑郁症被试在总体幸福感及各分量表分数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别(P<0.05)。不同性别的抑郁症患者在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总体幸福感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在幸福感体验和情感体验上都比男性高。结论抑郁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相对正常人较低,女性抑郁症患者在幸福感体验和情感体验上都比男性高。  相似文献   

13.
方惠  董欢  辛勇 《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23-125
目的研究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于2013年12月-2014年1月抽取绵阳市某周边县市的187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①61.7%的妇女报告存在不安全感;②主观幸福感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3,P0.05);③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三个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45,P0.05)。④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关系(β=0.326,t=4.36,P0.05)。结论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较好,但半数以上缺乏安全感,主要存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可能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1191例上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瑶 《上海精神医学》2008,20(4):223-225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可提高该群体幸福感的可行的干预措施。方法2007年9月对上海地区初二、高二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抽取1204名中学生,进行"总体幸福感量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上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78.08±15.09;可能与幸福感相关的12项影响因素中,除性别以外,其余11项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5项进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论年级、成绩、父母关心的程度、与老师的关系、朋友的多少等5项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通过干预其中的部分影响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camp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Bradhurn编制的<情感量表>、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及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南京地区226名硕士生进行测查.结果 硕士研究生幸福感指数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P<0.01),消极情感体验存在显著年级差异(P<0.01),有恋人或配偶者幸福感指数显著高于单身者(P<0.01),人际关系困扰中人际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两个维度对幸福感指数为负向预测(B=-0.202,B=-0.201),人际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及异性交往困扰三个维度对消极情感为正向预测(B=0.269,B=0.239,B=0.134).结论 城乡来源、婚恋状况及年级差异对硕士生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及护理本科专业大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旨在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275名,用一般状况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分别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幸福感。结果三年级医学生男、女生总体幸福感评分均高于常模(P<0.05);总体幸福感、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评分存在城乡差异(P<0.01);精神卫生专业学生的幸福感总分、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因子评分均低于临床与护理专业者(P<0.01)。结论学习专业的不同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重性精神疾病,通常伴随较差临床结局, 而预后结局始终是临床治疗及研究的重点。以往临床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局的评价方式主要依靠 单一的症状学描述及客观指标,而现如今评价患者结局方式已向结合评价患者主观感受的多元化方式迈 进,如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等,从而使结局评价更为准确。分析直接影响患者结局的主要因素能够 为病因学研究提供思路且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增加对疾病了解。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理论, 从未治期、发病年龄、心理运动、心理弹性、家庭环境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并以此为 基础指出未来临床结局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探究结局影响因素路径进而改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变迁对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初中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环境变迁组学生在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普遍高于对照组,尤其在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显示在学习满意感、交往满意感、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家庭环境变迁组学生可能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主观幸福感及复原力的差异,并探讨幸福感及复原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门诊及病房的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被试者进行幸福感指数问卷及Connor- Davidson韧性量表的测评,得分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抑郁症患者幸福感指数及复原力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被试者复原力与幸福感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493,P<0.01),而抑郁症组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r=0.149,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幸福感及复原力均明显低于正常人;在正常成年人群中,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而本研究的抑郁症患者中并未发现此二者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查江西省大学生的应封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CWB)和简易应封方式问卷封江西省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较高,男女没有显着差异,而且大多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②消极应对与幸福感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积极应对与幸福感有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