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2010 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诊治的2 例MA 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女性1 例,男性1 例.年龄分别为22 和33 岁.2 例均通过超声和CT 均诊断为肾肿瘤.肿瘤直径分别为4.0 cm 和3.4 cm.1 例行根治性肾切除,1 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MA.2 例患者分别随访3 个月和42 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后肾腺瘤临床罕见,很难在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与肾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因此MA 目前还认为是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病理诊断.以肾脏部分切除术为主的外科治疗是适宜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脏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2例肾脏后肾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肾腺瘤均经手术切除并病理检查,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文献.结果 后肾腺瘤影像学表现与肾癌不易区分;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不一的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 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与其他易于混淆的肿瘤类型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2例后肾腺瘤大体形态,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随访惠者并复习文献。结果:巨检肿瘤境界清楚;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一致的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文献报告WT1,CD57,CK7,AE1,CD56等抗体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鉴别其他易于混淆的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MA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本组男4例,女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47岁;左肾3例,右肾5例,均为单发。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症状。术前影像(B超、CT)诊断为肾癌。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开放,4例后腹腔镜),2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1例开放,1例后腹腔镜)。结果术后病理报告为MA,1例局部伴有乳头状腺癌成分。术后随访6例,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5.6个月),均无瘤生存,失访2例。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肾癌,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始基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M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5例,女4例,男1例.年龄34~73岁,平均51岁.表现为腹痛1例,查体发现4例.B超诊断肿瘤呈实性低回声占位1例,中回声占位2例,高回声占位2例.5例均显示肿瘤内部乏血供.CT平扫检查示5例肾皮质实性占位,2例肿瘤钙化,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至中度强化,1例呈延迟强化,1例行CTA检查示肿瘤乏血供.2例行MRI检查,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低信号.肿瘤直径0.8~4.7 cm,平均2.6 cm.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保留肾单位切除术2例.5例病理均诊断为MA.5例随访10~27月,平均19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最终诊断有赖病理学检查.保留肾单位切除术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但需术后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03—2019-07收治的4例MA,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综合分析,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 3岁,术前影像学发现肾脏占位,行肾部分切除术和全肾切除术;大体切面灰白色,质中,界尚清;镜下肿瘤细胞较小,排成腺泡状,乳头状或管状,异型性小,核分裂罕见;肿瘤细胞CK、PAX-8、CD57、WT-1(+),而CK20、CK7、AMACR、S-100呈(-),Ki-67增殖指数5%;术后病理诊断为MA。结论 MA是一种罕见的肾原发性上皮性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不易与恶性肿瘤鉴别,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因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肾脏巨大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报道并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早期发现由6 cm发展5年至18 cm巨大肿块出现腹腔挤压情况方行治疗,640排CT检查与其他肾脏肿瘤无特异性区别,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结果病理检查示:镜下见肿瘤组织由狭长的小管组成,小管间见黏液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及杆状,中度异性,间质内见多灶性浆细胞浸润,伴大片坏死。免疫组化:CD10(-),VIM(+),EMA(+),低分子量CK(-),CD15(-),Ki-67<5%肿瘤细胞,CK(-),CR(-),MC(-),CD34(-),CD31(-),S-100(-),诊断为肾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复查CT无复发,日常中度活动无不适反应,目前继续追踪随访中。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肿瘤,术前诊断无特异性,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术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后肾腺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化、核型、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2例肾脏后肾腺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切除后标本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其核型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不一的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胚胎性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为2.5~7 cm,平均4.2 cm,分别位于左肾5例、右肾6例,肾上极4例、肾下极5例、肾中极2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大体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质地均匀,2例肿瘤中央可见白色星芒状瘢痕样病灶,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其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结合15例确诊病例及相关文献,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经验。结果 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行肾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肾嗜酸细胞腺瘤,其中2例合并肾透明细胞癌,1例为双侧多发肿瘤。随访时间9个月至11年,肿瘤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肿瘤具有多发倾向,且易合并肾恶性肿瘤,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