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间盘内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时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内患者N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无严重副作用。结论:间盘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近期疗效满意,值得开展深入的前瞻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5)
目的: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系统评价脊神经脉冲射频调节治疗腰椎源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的数据用Rev Man 5.2软件及stata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106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脉冲射频治疗腰椎源性疼痛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镇痛组,治疗终点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冲射频组与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治疗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在安全性方面相比有较显著优势。结论:脉冲射频治疗方法对于缓解腰椎源性疼痛具有较满意短期及长期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不伴有神经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活动过度的放射学证据,可引起功能的丧失[1]。近年来,微创、安全、无痛苦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治疗中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方法[2]。我院采用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26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家骧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3):170-174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是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相对而言,属于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疼痛性疾病.该病主要由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所引起.椎间盘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或慢性炎症累及颈部的神经和血管,均可产生慢性疼痛.该病也可以由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不佳,迁延不愈而转化为慢性疼痛.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主要累及颈神经,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既累及颈神经,也累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随着病程的进展,软组织骨化、骨质增生和慢性神经损伤是主要的病理变化.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比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放射性下肢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2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射频脉冲刺激明确责任神经根.在CT引导下对责任神经根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加脉冲射频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术前、术后l周、1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5 ± 1.2分,术后l周、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2.3±1.6分、2.4±1.5分和2.5±2.0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三者VA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5例(78.1%)疼痛明显缓解,2例(6.3%)疼痛部分缓解,5例(15.6%)疼痛无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放射性下肢疼痛微创、安全,近中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脊神经根脉冲射频结合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老年腰椎侧弯合并根性疼痛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腰椎侧弯合并根性症状患者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62~78岁,随机分成两组:脉冲射频治疗组(A组)和脉冲射频复合针刀治疗组(B组),每组20例。观察治疗前(T1)和治疗后1(T2)、2(T3)、3(T4)、4(T5)、8(T6)、12周(T7)各时点患侧下肢VAS疼痛评分;观察治疗后4(F1)、8(F2)、12周(F3)各时点患侧下肢症状改善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患侧下肢VAS疼痛评分,A组T3、T4、T5、T6、T7各时点明显低于T1(P﹤0.05);B组T2、T3、T4、T5、T6、T7各时点明显低于T1(P﹤0.05);B组T2、T3、T4、T5、T6、T7各时点明显低于A组各对应时点(P﹤0.05)。两组患侧下肢症状改善程度评分,B组F1、F2、F3各时点明显高于A组各对应时点(P﹤0.05)。结论:脊神经根脉冲射频结合小针刀软组织松解治疗老年腰椎侧弯合并根性疼痛较单纯脉冲射频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Neuropathic Pain Special Interest Group,NeuPSI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人群发病率超过1%。临 相似文献
8.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1)
脉冲射频作为一种微创疼痛介入治疗技术,虽然在国外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史,但在国内依然未被广大疼痛科医师认可。脉冲射频最初被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而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用于伤害感受性疼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逐渐成为脉冲射频领域的新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脉冲射频的治疗将更加规范、脉冲射频的机制将进一步明确,有望成为疼痛科医生有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7)
疼痛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经皮脉冲射频是一种新型非毁损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实验研究为提高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的临床疗效奠定了基础。除了多数学者熟知的脉冲射频可改善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痛敏以外,近年来国外研究还报道了该技术治疗炎症性疼痛等模型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脉冲射频治疗多种疼痛动物模型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肌电图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由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所引起,是慢性腰痛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常常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和检查,所以对明确诊断造成很大的困惑.我科门诊病例中发现5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疑诊病例,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的病变损伤的腰神经根与在治疗性诊断造影中发现的责任盘相一致,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实验中心进行。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经腹腔麻醉后,20g/L荧光素快蓝1μL注入右侧第2腰神经后支。动物存活40h后,麻醉同上,10g/L荧光素核黄2μL注入L5~6间盘右后侧壁。动物存活8h,取双侧L1~6脊神经节,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椎脊神经节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结果:在右侧L1,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右侧腰L1,L2内快蓝/核黄双标细胞占标记细胞总量分别为2.13%及3.41%。②荧光双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部)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12.
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实验中心进行。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经腹腔麻醉后,20g/L荧光素快蓝1μL注入右侧第2腰神经后支。动物存活40h后,麻醉同上,10g/L荧光素核黄2μL注入L5-6间盘右后侧壁。动物存活8h,取双侧L1-6脊神经节,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椎脊神经节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结果:在右侧L1,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右侧腰L1,L2内快蓝/核黄双标细胞占标记细胞总量分别为2.13%及3.41%。②荧光双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部)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椎间盘外周部基本保持完整,而内部各种病理(退变、终板损伤、炎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并且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目的: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理变化、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安全性以及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争议观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1970/2010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保留42篇文献归纳总结。目前临床上根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变化有多种诊断方法,包括物理检查的中心化趋势和骨震动测试,MRI上的黑间盘、高密度区、Modic改变,椎间盘超声检查,血清学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和椎间盘造影。其中腰椎间盘造影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椎间盘外周部基本保持完整,而内部各种病理(退变、终板损伤、炎症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 感受器引起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并且不伴有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目的:综述了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理变化、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安全性以及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争议观点.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EMBASE 数据库1970/2010 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 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保留42 篇文献归纳总结.目前临床上根据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变化有多种诊断方法,包括物理检查的 中心化趋势和骨震动测试,MRI 上的黑间盘、高密度区、Modic 改变,椎间盘超声检查,血清学中的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 和椎间盘造影.其中腰椎间盘造影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Stefan Muzin Zacharia Isaac Joseph Walker III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2008,1(2):103-107
LBP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asons for visiting a doctor and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disability under age 45.Amongst
a variety of etiologies,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IDD) has been postulated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ow back pain. Treating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ontinues to be a challenge to physicians. Inflammation, either from direct chemical irritation or
secondary to an autoimmune response to the nucleus pulposus has been implicated as the primary pain source. Both steroid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have partial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pain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Therefore,
the rationale for using intradiscal steroids is to suppress the inflammation within the disc, thereby alleviating the patient’s
symptoms.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efficacy of intradiscal steroids to treat low
back pain of discogenic orig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观察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入院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临床保守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 VAS 评分以及 ODI 评分在手术后的各个时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优者占64.00%(32/50),优良率达到96.00%(48/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20/50)以及76.00%(3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使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进行治疗,创口小并且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认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其应用中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下腰痛,Discogenjc low back pain, low back pain,tissue engineer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9-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椎间盘突出致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结果与结论:慢性下腰痛部分是椎间盘本身内部结构病变导致的.自然退变和机械压力改变导致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神经纤维通过破裂的纤维环长入到椎间盘的内部,椎间盘内的髓核等组织破裂后能够刺激周围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刺激神经产生疼痛;腰部机械压力的改变,炎症因子进一步刺激神经导致疼痛加重.治疗盘源性下腰痛,传统手术治疗如椎间盘切除、腰椎融合、椎间盘内射频消融等会牺牲正常脊柱的高度和脊柱节段的活动,促进椎间盘的再生和椎间盘置换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故组织工程方面治疗盘源性腰痛成为新的热门. 相似文献
18.
19.
20.
Anthony J. Lisi DCa 《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2001,24(9):596-602
OBJECTIVE: To describe 3 cases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and leg pain in which the centralization phenomenon was used in determining chiropractic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CLINICAL FEATURES: Three men with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positive straight leg raise, mild neurologic deficits, and evidence of discogenic disease requested chiropractic treatment. Two of the patients exhibited centralization of pain on provocation testing; the third did not. 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hiropractic side-posture manipulation, ancillary therapies, and pain medications. The 2 subjects whose pain centralized had excellent outcomes to treatment. The one whose pain did not centralize had a poor outcome and eventually required surgery. CONCLUSION: Assessment of the centralization phenomenon provided valuabl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chiropractic side-posture manipulation in this case ser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