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陆丽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3,(9):9-1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大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2 623例行内镜检查患者按年龄段分为2组:中青年组(<60岁)1 236例,老年组(≥60岁)l 387例.比较2组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417例(共567枚息肉),均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烧灼伤等并发症发生.老年组的大肠息肉检出率和癌变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77%比9.30%、3.31%比1.74%,均P<0.05),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P<0.05).中青年组以炎性息肉为主,老年组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组息肉分布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省时、安全、费用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41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息肉随着大肠镜的普遍开展有很高的检出率,作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般情况下大肠息肉均需摘除,内镜高频电息肉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我院2001~2005年期间行大肠镜检查2870例。现将息肉的检出及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病理和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息肉的分布、大小及病理结果.结果:40岁以上占87.6%.临床症状中以便血多见(65.4%),乙状结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31.4%),直肠(25.1%).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54.3%).结论: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大肠息肉的好发部位,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48%,炎性息肉占38.18%,增生性息肉点9.09%,幼年性息肉占0.91%,腺瘤性息肉占51.82%,其中管状腺瘤4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绒毛管状腺瘤7例,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癌变4例。内镜治疗108例,息肉清除率为99.07%。结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6例进行内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术的病人,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有效的肠道清洁准备,加强术后指导,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内镜下息内摘除的186例病人均未出现心脏骤停、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护士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大肠息肉118例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肠腺瘤型息肉属癌前状态,在大肠镜检查中只要发现有大肠息肉,均主张尽早对息肉进行治疗,这是预防大肠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院从1993年起至今年4月共做大肠镜检查1368例,检出各类型息肉165例,并对其中118例进行了内镜下治疗,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8例男52例,女66例,男:女为0.妇:1。年龄4一84岁,平均40岁,40岁以上85例(68.60),40岁以下37例(3.4%),以30一50岁为多共80例。118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或左下腹隐痛,粘液便30例,粘液血便50例。出现临床症状至镜检时间最短id最长达20年。2结果118例结肠息肉中,单…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姬浓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30例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护理措施和预后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息肉均成功摘除,5例少量出血经电凝立即止血,未发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诊,恢复情况良好,未见新息肉.结论 术前做好身体检查、肠道和心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做好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LH1、MGMT、RUNX3、CDX2、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方法收集增生性息肉(HP)52例,其中微小泡状型增生性息肉(MVHP)38例,杯状细胞型增生性息肉(GCHP)12例,黏液缺乏型增生性息肉(MPHP)2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以广基锯齿状息肉(SSA)41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23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4例及结直肠腺癌(CRC)24例作为对照。结果 HP多发生于左半结肠,可分为MVHP、GCHP和MPHP 3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腺腔有锯齿状结构,隐窝拉长,多呈管状,隐窝上部腔缘呈锯齿状,增生部分位于基底及下1/3,隐窝下1/3狭窄,间隔被覆未分化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RUNX3、β-catenin、p16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HP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为最常见锯齿状病变,大部分腺腔呈锯齿状改变,伴/不伴杯状细胞。RUNX3、β-catenin与p16在H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PHP增殖活性较高可能有一定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息肉患者合并大肠息肉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8月于该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病房行胃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胃息肉,且同时或近6个月内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23例为息肉组,同时选取同期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而胃镜未检查出息肉的患者22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胃息肉组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5.6%(57/223)vs 12.2%(28/229),OR=2.70,95%CI:1.39~5.24,P=0.003],高危大肠腺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17/223)vs 3.9%(9/229),OR=1.82,95%CI:0.93~2.24,P=0.035]。不同性别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息肉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罹患大肠息肉比例高,胃镜检出胃息肉的患者应尽早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路径变异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12月大肠息肉病人资料,并对临床路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8例大肠息肉病人临床路径变异43例,其中正性变异占18.6%,负性变异占81.4%;2.3%退出路径。[结论]临床路径需要不断完善,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8月该院接受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35例。依据结肠镜结果,将患者分为结肠息肉组(119例)和对照组(116例)。统计分析各组Hp感染率。结果 左半结肠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和增生性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亚组组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与Hp感染相关。对于感染Hp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建议立即进行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的存在与胃息肉的存在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