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搜集61~78岁2型糖尿病116例,男5例,女6例,病程0.5~16年,发生低血糖症22例,占18.9%.发生低血糖单用胰岛素4例(15.4%),死亡1例;单用磺脲类药物12例(22.2%),死亡1例;磺脲类、双胍类联用4例(17.4%);单用双胍类2例(15.4%).急性低血糖症状9例,昏迷5例,死亡2例(9.1%).结论药物性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急症,危害很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华北地区门诊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用药现状进行分析,为促进老年和中青年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华北地区15家三甲医院,通过门诊访谈、调查问卷、查体、实验室检查和回顾病历等方式,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门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老年和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来控制血糖,两组无论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双胍类均为最常用的药物(老年组45.7%、中青年组53.0%);在药物最大剂量、超剂量应用方面磺脲类药物所占比例均最大(老年组73.5%、中青年组81.2%);在联合用药方面:双胍类+磺脲类组合均是最常见组合(老年组22.8%、中青年组42.6%);在发生低血糖事件中服用磺脲类药物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比例最高(老年组55.6%、中青年组64.3%)。结论华北地区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和单药治疗所占比例过大,开始用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时间偏晚,部分药物应用剂量偏大,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及降糖药物的广泛应用 ,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我们收集了 49例老年药物性低血糖的临床资料 ,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 19例 ,女 30例 ,年龄 6 0~ 89岁 ,平均 71岁 ,病程 3月~ 46年。合并高血压 13例 ,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 8例。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WHO 198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均系 2型糖尿病。1.3 用药情况 单用磺脲类药物 19例 ,占 38 8% ,其中优降糖 8例 ,单用双胍类药物 7例 ,占 14 3 % ,单用胰岛素 9例 ,占18 3 % ,联合用药 (包括磺脲类 双胍类 ;胰岛…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商品名:美迪康)与胰岛素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餐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12周后FBG、2hBG水平明显改善,HbA1c由7.8%降至6.1%,HbA1c达标率为71.3%。治疗后共有7例次发生低血糖反应,未发生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并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且较为安全,价格合理,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同时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TZDs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骨折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16350例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范围52—62岁),TZDs组总骨折发生率(观察时间3年)显著高于安慰剂组(RR=1.99,95%CI:1.21~2.37,P〈0.05);TZDs组总骨折发生率(观察时间1~3年)略高于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组[1.32(0.29-5.87),P〉0.05];TZDs组总骨折发生率(观察时间〉3年)显著高于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组[1.94(1.55—2.43),P〈0.05]。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2—62岁),TZDs组总骨折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ZDs组女性上肢[1.85(1.33~2.59),P〈0.05]和下肢[2.74(1.88~3.97),P〈0.05]骨折发生率(观察时间〉3年)均显著高于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组;脊柱骨折发生率(观察时间〉3年)略高于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组[1.72(0.60~4.95),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长期服用TZDs类药物具有潜在致女性糖尿病患者骨折的风险,尤其对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7.
严隆平 《内科》2007,2(2):184-185
目的 探讨糖尿病低血糖发生原因,预防低血糖发生。方法 将94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段、有无并发症分组,以10d为观察周期,用血糖仪常规测定患者餐前后、睡前及凌晨0点、3点手指血糖,结合临床症状判定有无低血糖。结果 有并发症者低血糖发生率42.42%(28/66),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7.14%(2/28);13~49岁年龄段低血糖发生率5.6%(1/18),明显低于其他3个年龄段组38.15%(29/76)。结论 根据糖尿病低血糖发生原因,制定合理的护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用SureStep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3634例住院不同糖尿病分型的患者共203802次血糖监测数据中的低血糖发生的特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或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列联表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3634例(男/女:1805/1829例)。平均年龄为(59±15)岁。血糖监测共203802次,监测密度最大为早餐前(33567/203802,16.5%),最小在凌晨(17701/203802,8.7%),午餐前(21271/203802,10.4%)亦较低。共发生低血糖事件2453次,发生密度为1.2%。凌晨(506/2453,20.6%)及午餐前(406/2453,16.5%)低血糖发生率最高。有近1/3患者(1127/3634,31.0%)住院期间发生过低血糖,其中单次低血糖占52.4%(590/1127),2~3次低血糖为32.8%(370/1127),4次以上者达14.8%(167/1127)。以逐步筛选法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1型糖尿病(OR:2.478,95%CI:1.067~5.754)、多次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泵:2.254(1.283~3.959)、三或四段胰岛素:2.307(1.310~4.065)、预混胰岛素:2.119(1.179~3.808)、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2.008(1.560~2.583)]。结论住院期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最多发生在凌晨,其次到午餐前,恰是血糖监测密度最少时段,关注凌晨及午餐前血糖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低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及HbAlc〈7.0%患者在控制血糖达标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磺脲类合并二甲双胍继发失效的2 型糖尿病加用拜糖平的疗效。方法 将50 例磺脲类与双胍类联合治疗继发失效的2 型糖尿病人按非等量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拜糖平组(30例) 和安慰剂组(20 例) ,治疗3 个月,比较治疗。结果 拜糖平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1 、2 小时血糖明显下降,有效率为48 .3 % ;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糖维持不变,仅1 例有效。结论 加用拜糖平可作为磺脲类与双胍类药物联合应用失效后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观察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地特胰岛素每日一次注射,联合口服二甲双胍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小时血糖(2hPG),并观察低血糖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HbA1C、FPG、2hPG均有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为3.22%。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丁毅 《内科》2008,3(2):198-199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3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并与口服磺脲类或双胍类等药物治疗3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做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比较。结果与口服磺脲类或双胍类等药物治疗组相比,胰岛素治疗组血糖达标率高,HbA1c明显下降,Fins、C-P(rig/ml)水平及IAI明显升高,HOMA-IR明显下降。结论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显著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2.
30例药物性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药物性低血糖是降糖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1997~2002年,我们遇到3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2~75岁,平均52岁。糖尿病1型4例、2型26例;并发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周围神经病变13例、眼病5例、肾病10例、肾功不全5例,同时并发肾病、眼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周围神经病变4例。单独使用磺脲类4例,磺脲类加双胍类6例,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4年~2008年共收治药物致低血糖9例患者,现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36岁~83岁,平均年龄60.22岁。9例中8例患糖尿病史10月~14年不等。3例长期服用消渴丸+二甲双胍片,2例早餐前及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二甲双胍片,1例晨餐前服瑞格列奈片+晚餐前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18单位,  相似文献   

14.
低血糖昏迷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血糖是内科中的急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预后良好 ,如稍有疏忽则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不同程度的脑损害 ,现就我院 5年间收治的低血糖昏迷 35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男 15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6± 16岁 (19~ 78岁 )。合并症 :高血压 10例 ,冠心病 8例 ,脑梗死 7例。9例并发肾功能不全。低血糖原因 :降糖药引起者 2 8例 (磺脲类 14例 ,磺脲类 +双胍类 10例 ,磺脲类 +胰岛素 2例 ,短效胰岛素 2例 ) ,垂体危象 3例 (希恩综合征 2例 ,炎性垂体坏死 1例 ) ,酒精中毒 2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硬化各 1例。表现为昏迷 35例 ,癫痫 10…  相似文献   

15.
影响小肝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肝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分析42例手术切除小肝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32例随访1~18年(中位数9年)结果示:1、3、5、10年生存率:3.1~5cm(18例)为88.9%、44.4%、22.2%及5.6%,2.1~3cm(9例)为100%、66.7%、33.3%及22.2%;≤2cm(5例)为80.0%、40.0%、40.0%及20.0%;总体生存率为90.0%、56.3%、28.1%及12.5%。1、3、5年复发率为:3.1~5cm为22.2%、61.1%及66.7%;2.1~3cm为0%、22.2%及22.2%;≤2cm为20.0%、40.0%及40.0%;总体复发率分别为15.6%、46.9%及50.0%。2.1~3cm组的5年复发率明显低于3.1~5cm组(P均<0.05)。结论外肝癌术后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并随访至10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99年10月-2006年6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126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分别为59.5%和28,6%;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年~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年~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年~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死亡56例(44.4%)、猝死36例(28.6%)、脑梗死死亡12例(9.5%),其他并发症死亡22例(17.5%);死亡月份集中于1月份。结论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主;泵衰竭和猝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死亡方式;心力衰竭死亡月份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在冬季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进行的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476例受试者被随机分为4组:利拉鲁肽(0.6、1.2或1.8mg,每日1次)联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4mg,每日1次)联用二甲双胍(1g,每日2次)。主要疗效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改变,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体质量、空腹血糖、7时点白测血糖谱、血压和p细胞功能等。各组疗效指标比较采用协方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受试者入组,其中男246例、女230例,平均年龄(54±9)岁,平均HbAlC8.3%±1.1%,平均体质指数(25±3)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9年。与基线相比,治疗后利拉鲁肽各治疗组HbAlC下降1.1%~1.2%,格列美脲组下降1.3%。利拉鲁肽1.2mg和1.8mg组中HbAlc的降低均非劣效于格列美脲组(95%C1分别为-0.15~0.31和-0.13~0.33,均P〈0.01)。治疗后利拉鲁肽各组体质量和收缩压的改变均显著优于格列美脲组:利拉鲁肽组体质量下降1.1~1.8kg,收缩压下降1.8~2.6mmHg(1mmHg=0.133kPa);格列美脲组体质量增加0.6kg,收缩压升高2.1mmHg(均P〈0.05)。各利拉鲁肽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格列美脲组(分别为0.03、0、0.10和1.47次/人年,均P〈0.01)。结论利拉鲁肽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整体耐受性良好,其降糖作用与格列美脲相当,并具有降低收缩压、减轻体质量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进 《糖尿病之友》2008,(11):38-38
王萍(化名)今年60岁,10年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1年前开始联用3种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2毫克,1天2次;二甲双胍0.5克,1天3次;阿卡波糖50毫克,1天3次)。近两个月逐渐出现视物模糊、肢端皮肤麻木感,于是到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  相似文献   

19.
低血糖风险     
安徽省蚌埠市吴XX我患2型糖尿病已经5年,目前每天服用磺脲类和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杂志文章里经常提到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都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而存在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应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了82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96条下肢。主要方式为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31条(32.3%),胭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22条(22.9%),髂动脉支架+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12条(12.5%),股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10条(10.4%)。结果82例中,3例全麻手术病人(4条下肢)于术后死亡,病死率为3.7%;手术成功率为96.3%,总有效率为93.7%;救肢成功率为98.9%;足部创面愈合率37.3%。76例患者(96.2%)被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2.2%;死亡率为3.9%;总有效率为87.6%;截肢率为4.5%,保肢率为95.5%。93.8%(30/32)下肢创面分别于出院2~10个月(平均6个月)后愈合。结论糖尿病下肢缺血行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