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 32例癌旁组织 ,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 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75 % (2 7/ 36 ) ,癌旁组织为 6 .2 5 % (2 / 32 ) ,肺良性病变组织为 11.1% (1/ 9) ,正常肺组织为 0 % (0 / 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端粒酶的mRNA。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2 8/ 30 )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4/ 30 )和正常粘膜(0 / 30 )。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准确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表达是食管癌的一项有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TRAP法对 3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和可疑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了解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强阳性 17例 ,阳性 12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 91% ;32例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弱阳性者仅 2例 ,阳性率 6 % ;可疑癌旁组织阳性者 6例 ,阳性率 19%。三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高 ,特异性强 ,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检测可作为判断肾肿瘤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并可能成为判断肾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大肠癌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中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 :4 0例大肠癌组织中 ,34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5% ,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 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部位、细胞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无关 (P >0 .0 5)。提示 :端粒酶普遍存在于大肠癌组织中 ,可作为大肠癌的基因标志物。检测大肠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有可能对大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端粒酶PCR-ELISA检测法检测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及2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5例胃肠道肿瘤组织中21例端粒酶呈阳性(84.0%);25例癌旁正常组织 5例阳性(20.0%)。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正常组织存在端凿酶阳性表达的病例,病理上多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实质性肿瘤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对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的患者加强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某些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再发或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病理确诊肺癌患者痰中的端粒酶活性,为肺癌临床诊断提供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RAP-PCR-ELISA和银染色法对68例病理确诊肺癌和同例数的病理排除肺癌的肺部良性病变(肺炎、肺结核、肺部纤维病灶等)及健康正常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定量定性检测。结果肺癌病人痰中的端粒酶阳性率较肺部良性病变及健康正常人明显高,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痰中端粒酶阳性率较正常人略高但P0.05。不同部位肺癌痰中端粒酶阳性率不同,以中心型肺癌阳性率高。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痰中端粒酶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痰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筛查和肺癌早期诊断及肺癌鉴别诊断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患者诱导痰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30例肺癌患者诱导痰、自然痰及15例肺部良性病变者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的诱导痰、自然痰以及非肺癌患者诱导痰中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0%、56.7%、13.3%;OD值分别为(0.52±0.27)、(0.35±0.25)、(0.09±0.11)。肺癌诱导痰组端粒酶的阳性率及OD值均高于自然痰组及良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0例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后诱导痰中端粒酶OD值明显下降,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诱导痰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治及其与肺部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且优于自然痰。  相似文献   

11.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相应的32例癌旁组织,9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和9例正常肺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为6.25%(2/32),肺良性病变组织为11.1% (1/9),正常肺组织为0%(0/9)。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原发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结论: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作为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对80例肺癌患者和5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分别检测其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肺癌患者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患者(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两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2.5%(50/80)和60.0%(48/80)、72.0%(36/50)和70.0%(35/50)、66.2%(86/130)和63.8%(83/130);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5%(66/80)、64.0%(32/50)和75.4%(98/130)。结论  诱导痰和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肺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分析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42例新鲜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和 35例癌旁组织 ;6 3例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同时行刷片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灌洗液 ;34例肺癌痰液 ,31例非肺癌肺疾病的痰液。采用PCR -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①新鲜手术切除肺癌标本和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6 4.3% ( 2 7/ 42 ) ,0 % ( 0 / 35 ) ,( χ2 =34.6 1,P <0 .0 1) ;Ⅰ~Ⅱ期肺癌和Ⅲ~Ⅳ期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6 .7% ( 13/ 15 )和 77.8% ( 2 1/ 2 7) ( χ2 =0 .0 9,P >0 .0 5 ) ;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5 .8% ( 2 2 / 2 9)和 92 .3% ( 12 / 13) ,( χ2 =0 .6 9,P >0 .0 5 )。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7.2 % ( 13/ 18)、87.5 % ( 14 / 16 )和 87.5 % ( 7/ 8) ( χ2 =0 .13,0 .0 2 ,0 .0 3,P均 >0 .0 5 )。②肺癌与非肺癌肺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 76 .2 % ( 4 8/ 6 3)和 6 .5 % ( 2 / 31) ( χ2 =40 .6 ,P <0 .0 1)。端粒酶阳性率高于刷检( χ2 =0 .3.0 1,P >0 .0 5 ) ,高于灌洗液细胞学 ( χ2 =2 4.9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mRNA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30例肺良性疾病、55例原发性肺癌及癌旁肺组织中EGF、EFG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EGF mRNA表达阳性率为72.92%,EGFR阳性率为77.08%;肺良性病变肺组织EGF阳性率为6.67%,EGFR阳性率为13.33%;7例小细胞肺癌(SCLC)均无EGF、EGFR mRNA阳性表达.在NSCLC中,距癌组织3 cm以内癌旁肺组织EGF阳性率为77.08%,EGFR阳性率为79.17%;6 cm以远正常肺组织为10.42%.NSCLC组织、癌旁肺组织mRNA含量明显高于良性肺疾病、远癌正常肺组织(P<0.01).结论:肺癌组织EGF、EGFR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肺组织,检测EGF、EGFR mRNA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患者外周血经Ficoll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组分,再应用PCR-TRAP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肺癌、32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39例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阳性率达69.6%,其中小细胞肺癌和鳞癌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较高,而腺癌较低。20例肺癌合并肺外转移病例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肺外转移病例。结论 端粒酶活性变化与肺癌组织类型和肺外转移情况相关,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肺癌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对36例肺癌和32例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的肺泡灌洗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肺癌患者BALF细胞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3.3%(30/36),支气管,肺良性疾病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6.6%(2/32),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是肺癌诊断的标准志物之一,对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肿瘤特异性抗原9(BJ-TSA-9)、细胞角蛋白19(CKl9)、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e-proGRP)mRNA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年3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120例NSCLC患者、10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及8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BJ-TSA-9、CKl9、Pre-proGRP mRNA的表达;结合NSCLC患者的病理结果、肿瘤类型、临床分期对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曲线;同时分析此3项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BJ-TSA-9、CK19、Pre-proGRP mRNA 在NSCLC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7%、57.5%、35.0%,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0.9%、6.6%、5.7%)和健康对照组(0、3.8%、0,均P<0.05).ROC曲线提示联合检测3个基因的敏感度为84.3%,特异度为94.6%.单因素分析提示疾病分期、东方协作肿瘤组织(ECOG)体力状态评分、3个基因表达的个数与总生存期相关(x2=67.928、95.981、60.285,均P=0.000).多因素分析提示疾病分期、ECOG评分、3个基因表达个数是独立预后指标(HR=2.866、4.251、1.845,均P=0.000).结论 BJ-TSA-9、CK19、Pre-proGRP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CEA-mRNA和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 (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 ( 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 74例 NSCLC肺癌组织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CEA- m RNA和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 -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并与 38例肺癌组织边缘的正常组织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肺癌组织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8%和 77% ,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无关 ( P>0 .0 5 ) ,二者呈正相关 ( χ2 =70 .481 ,P=0 .0 0 ,r=0 .793) ,COX回归显示肺癌患者的预后与端粒酶表达有关。结论 :CEA- m RNA和端粒酶活性在 NSCL C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 ,端粒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