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临床应用的改进的效果.方法: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血管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端蒂皮瓣旋转点降至外踝尖上2cm,术中结扎远端蒂小隐静脉以及复合瓣设计,临床应用15例.伤因及伤情:车祸伤6例,砸伤6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有骨与肌腱外露或在足跟负重区,其中足背创面5例,足跟创面3例,前足背4例,胫前创面2例,小腿远段创面伴胫骨缺损1例.皮瓣修复方式:低旋转点远端蒂皮瓣13例,远端蒂腓骨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肌皮瓣1例.结果:临床15例皮瓣全部一期成活,2例皮瓣边缘皮肤坏死,最大占皮瓣总面积的1/10,脱痂后自行愈合.经1月至8月的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颜色一致,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临床对严重的外伤造成的骨不连、骨缺损和大的死腔,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修复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相似文献   

3.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究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要点。方法对20例因小腿下段、踝周及足部皮肤缺损而采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有3例出现远端边缘坏死,其余全部成活,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本皮瓣成活率高,操作简便,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小腿胫前、踝周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应用时不切断蒂部皮肤并采用明道转移。  相似文献   

4.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 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 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 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 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 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5.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不同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本组男36例,女6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岁;皮瓣最大面积17.0cm×15.0cm,最小6.0cm×5.0cm,其中12例皮瓣面积在10.0cm×10.0cm以上;6例设计为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瓣最大为10.0cm×7.0cm×2.0cm,最小为6.0cm×5.0cm×1.0cm。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皆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瓣肿胀,暗道较明道者明显。2例大皮瓣经行小隐静脉远端结扎仍出现肿胀、色暗,皮瓣近侧1/3坏死。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部分坏死需行植皮者3例。36例术后伤口I期愈合,骨外露软件组织缺损覆盖修复满意,6例II期愈合,其中糖尿病,地中海贫血各一例。结论:(1)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缺损创面,极有临床实用价值;(2)设计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填充感染创腔是可行的;(3)但对其皮瓣及所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肌瓣的血运机理以及远端蒂筋膜皮瓣中小隐静脉干是否结扎,何处结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转位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逆行转住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皮瓣转位面积及血管蒂部的处理方案。方法 在小腿后侧以腓肠神经体表投影为轴心线,设计及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顺行转位修复小腿上段软组织缺损6例,逆行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51例。结果 54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皮下组织成活,经植皮愈合,经随访皮瓣外观、质地、功能良好。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可以修复胫前区、踝部及足部跖骨中段近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外侧皮神经下l/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6~11支,外径(0.7±0.3)mrn;掌浅支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皮支1~2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8.0~15.0 cm之间,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1~3支,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上述穿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目的 :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察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 ,其汇合点在外踝上 12 .7± 3 .7cm ,腓肠神经沿窝中点至外踝与跟腱中点连线下行 ,外踝上 12 .6± 3 .4cm处穿出深筋膜。其营养血管主要来源于窝中间皮动脉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 ,上段起始部外径 0 .6± 0 .1mm ,下段距外踝上 6.7± 1.6cm处与腓动脉穿支恒定吻合 ,吻合支外径 0 .6± 0 .1mm ,沿途发出众多筋膜皮支营养小腿后部皮肤。结论 :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切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瓣血供之间的关系。 方法 17例新鲜成人小腿标本,16例灌注红色乳胶,1例灌注明胶氧化铅。解剖观测小腿后区各层中血管的解剖特点,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与肌皮动脉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 结果 (1)外踝尖上10 cm内,后外侧肌间隔内腓动脉发出0~3支穿支,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深筋膜下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有2~7个吻合支,在深筋膜上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支。在腓肠肌的腱腹交界近侧2~4 cm内,与1~3支肌皮动脉穿支血管恒定交通吻合。 结论 (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动脉穿支之间有恒定的交通吻合,是远端蒂腓肠神营养血管肌皮瓣血供的基础;(2)在没有较粗的血管穿支的个体可将蒂部相邻的两个穿支包含在蒂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腓血管蒂腓骨嵌合组织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以腓骨头和外踝为标志,将小腿分为上、中、下3区段解剖观测:①腓动脉起源、走行与分支;②腓动脉各区段肌(隔)穿支、骨膜支数目与分布。另1侧新鲜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腓动脉源于胫后动脉,移行为跟外侧动脉,中下段贴腓骨后面走行,沿途分支至邻近骨、肌肉和小腿外侧皮肤。其中:①腓骨骨膜支:(2~8)支、外径0.5~1.1 mm,分布腓骨中下1/3段骨膜:②胫骨骨膜支:(1~3)支、外径0.6~0.8 mm,营养胫骨中、下1/3段后面骨膜; ③肌(隔)穿支:(4~8)支、外径1.0~1.6 mm,支配小腿外侧中下段皮肤,并与胫前、胫后动脉皮支吻合。  结论 以腓动脉为蒂可设计腓骨嵌合组织瓣,依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嵌合组织瓣修复骨合并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自1992年法国Masquelet报道腓肠神经血管轴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以来,以远端为蒂在小腿后部切取腓肠神经筋膜皮瓣(distally-based sural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修复小腿下1/3和足踝创面的新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经10多年的深入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对该皮瓣的血供、静脉回流有新的认识,开发出不少新的临床改进方法和应用形式。本期专题中的几篇研究,集中介绍了这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人体标本全身动脉灌注填充剂和局部解剖血管铸型方法,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吻合情况及相关数据。结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来源于腓肠内、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胭窝内、外侧皮动脉及胭窝中间皮动脉。此动脉在小腿下1/3段与腓动脉肌间穿支吻合成血管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的特点,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设计逆行皮瓣,血供较好,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能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方法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踝部、足跟及足背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瘢痕、溃疡共2 6例。皮瓣切取面积(8cm×5cm)~(14cm×9cm )。结果 经1~2年随访,2 6例皮瓣成活及外形良好。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安全,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16具(32侧)成人尸体观测了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吻合型腓肠神经占71.9%,非吻合型占28.1%。神经长度均值为16.6cm。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源于腓动脉占84.9%,源于胫后动脉占15.1%。营养动脉起始外径平均为0.79mm。还分别观测了营养动脉起始点和穿筋膜处至外踝最突点和至腓肠神经的距离。作建议腓肠神经移植时,可选择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为蒂,行血管吻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2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在患肢小腿后外侧选择性切开,向远端游离筋膜瓣至外踝尖上约5cm并以此为旋转点,逆行转移筋膜瓣覆盖足踝软组织缺损区,术中切取筋膜瓣范围约为5cm×4cm~14cm×12cm,供区直接缝合,蒂根部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随访5个月至3年,术后29例筋膜瓣全部成活,仅2例筋膜瓣远端局部回流障碍,浅表组织坏死,经抗感染治疗后愈合,供区Ⅰ期愈合,所有患者皮瓣外形及功能良好,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接近,无局限性臃肿,筋膜瓣受力处无破溃,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的逆行筋膜瓣手术方法简单,抗感染能力强,修复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砸伤9例,机器伤3例,爆炸伤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0cm×5.0cm-22.0cm×11.0cm。旋转点位于外踝上1~3cm。皮瓣切取范围8.0cm×6.0cm~25.0cm×12.0cm。部分病例将腓肠神经与受区可供吻合的神经行端端或端侧吻合,以重建皮瓣感觉。结果所有皮瓣成活。术后皮瓣虽出现不同程度皮瓣肿胀,但在旋转点远侧结扎浅静脉干者肿胀程度明显轻于未结扎者。术后3—4d出现皮瓣边缘坏死2例,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创口Ⅱ期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口I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7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足的行走负重功能均恢复,供区外观及运动正常。本组5例行皮神经端侧吻合的患者,患处触痛觉功能多在术后1年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点辨别觉在8~10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旋转点低,可以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成活率高。将腓肠神经近端与足背皮神经吻合,可改善皮瓣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小腿下段骨与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宝鸡市中医医院采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一期修复小腿下段骨与组织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后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胫骨大段缺损(其中1例合并有胫前肌腱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9例。结果:29例中24例全部成活,4例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经换药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所有涉及足跟、足底负重区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结论:(1)该皮瓣解剖恒定,质地好,有感觉,成活率高,不损伤主干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理想方法;(2)结扎小隐静脉后皮瓣肿胀明显减轻,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带蒂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踝足部软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8例小腿或足部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瓣面积最大为13cm×5cm,最小为3cm×3cm。结果:17例全部成活,其中2例部分坏死,l例失败,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此皮瓣是修复小腿远端、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具有切取方便,位置恒定,血供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