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4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2~53岁。均采用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即无论新鲜或陈旧性血栓,病变部位导丝开通后行小球囊(8 mm)第1次扩张并予抗凝治疗,1周后采用小球囊(12 mm)第2次扩张,1个月后行大球囊(18~25 mm)扩张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近期通畅率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 最终手术成功开通33例,成功率97.06%(33/34);其中新鲜血栓14例(14/34)均行经导管溶栓后下腔静脉血栓清除,血流恢复,病变段开通。1例未开通者为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在第1次扩张时反复尝试均无法通过闭塞段,改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手术。33例在1周后行12 mm球囊扩张和1个月后大球囊扩张时导丝均能顺利通过病变段,顺利实施球囊扩张术。33例扩张成功患者在小球囊第1次扩张前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和血小板水平分别是(111.91±22.38)U/L、(20.76±1.82)U/L和(103.85±21.98)×109/L,在大球囊扩张术前分别是(78.88±10.04)U/L、(19.79±2.03)U/L和(137.27±17.68)×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41、2.039、6.802,P值均<0.05);但红细胞、白细胞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变化不明显。大球囊开通术后6个月患者门脉高压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腹水消减、肝脾缩小、肝功能好转。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围术期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下腔静脉破裂、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期间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和致死性肺拴塞。33例患者术后6个月、1年经彩超复查显示下腔静脉通畅率分别是96.97%(32/33)、90.91%(30/33)。结论 分期递增式球囊扩张技术,应用于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过程中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程学俭  李晓强 《解剖与临床》2004,9(3):196-196,198
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4种外科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及其优缺点。方法:2002年4月~2004年2月对15例BCS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5例,腔房转流术3例,肠房转流术3例,下腔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植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4例。结果: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根治术及腔房转流术后并发右心衰各1例,肠房转流术后并发顽固性腹水1例。随访时间6~24个月,15例均获满意疗效。结论:4种外科治疗方法有各自不同的适应证,合理的术式选择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清云  朱荣军 《医学信息》2010,23(4):929-930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 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5例,病变累及左侧者48例,右侧者15例,双侧者2例,首先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再取患侧股部切口,髂静脉血栓以Fogarty管取出,远侧静脉内血栓以挤压的方法驱出,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狭窄.结果 30例存在左侧髂静脉狭窄,扩张后26例髂静脉狭窄回缩达50%以上,置入支架.病人无死亡和肺动脉栓塞.出院时,患者治疗效果良好,46例肢体肿胀消失,19例轻度肿胀.随访60例,时间3-30个月,无肺栓塞的发生,55例肿胀消失,5例轻度肿胀.结论 本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选择原则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38例DVT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包括静脉腔内插管溶栓术38例、球囊扩张术14例和支架放置术2例.48h照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和病变深静脉的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和患肢情况.结果髂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肱静脉DVT的完全缓解率为100%,股静脉DVT完全缓解率为93.3%,小腿静脉DVT为68.4%;其余为部分缓解.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结合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有效而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选择原则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38例DVT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进行血管腔内治疗,包括静脉腔内插管溶栓术38例、球囊扩张术14例和支架放置术2例。48h照腹平片观察滤器的位置.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下腔静脉和病变深静脉的通畅度。出院后定期复查滤器位置和患肢情况。结果 髂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肱静脉DVT的完全缓解率为100%,股静脉DVT完全缓解率为93.3%,小腿静脉DVT为68.4%;其余为部分缓解。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溶栓过程中及追踪复查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结合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有效而安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血栓消融、球囊扩张联合动静脉瘘冶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严重的亚急性、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3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股静脉用Acolysis超声消融器进行血栓消融、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病变、股动静脉间临时性动静脉瘘术治疗。结果:30例消融顺利,造影见有髂静脉狭窄29例,用球囊导管扩张;11例置入永久性滤器,19例患者置入临时性滤器。25例获随访3~30个月,其中19例患肢肿胀消退,无血栓后综合征表现;另6例导管穿透血管壁治疗失败。结论: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能耐受、效果良好;下腔静脉滤器以临时性为首选,放置时间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8.
布加氏综合征2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及手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8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类型后,行介入治疗10例(失败1例转开放手术治疗)、手术19例(术式包括腔房转流术12例、肠腔分流术2例、腔肠房转流术1例、脾房转流术1例,根治术3例).结果:介入治疗成功9例,均施以球囊扩张+内置支架,其中1例半年后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穿刺阻塞部位失败1例,改行腔房转流术.手术组中,发生急性心衰2例,出现人工血管堵塞2例.结论:介入治疗是BCS的首选疗法,但不能同期处理其他脏器病变,须传统手术保障;手术后可产生较多并发症,应认真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及使用问题.方法 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病人实施经皮股或颈静脉穿刺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及扩张情况,然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均在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开口以下0.5~2cm处成功置入,然后进行溶栓治疗,随访时间3~23个月,所有病例在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91年11月~1996年12月为32例布-加综合征患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其中膜型阻塞或狭窄21例,采用大球囊一次性扩张;段型11例,采用内支架植入术。其中28例随访2~60个月,疗效满意;管腔通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我们认为该技术安全,简单,对布-加氏综合征治疗有效,尤适合于肝段下腔静脉膜型阻塞的患。  相似文献   

11.
A 44 year old Japanese woman with leiomyosarcoma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s reported. She presented with Budd Chiari syndrome and died of hepatic failure about 3 months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The tumor arose from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occlude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nd projected into the right atrium. A total of 28 cases of Budd-Chiari syndrome due to 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A 50-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abdominal pain followed by marked liver and renal dysfunction. Although liver scan appearances were not diagnostic, at laparotomy a tense, enlarged liver was found with thrombosi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Despite full supportive measures the patient died within a month of laparotomy. Subsequent necropsy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Budd Chiari syndrome and revealed the primary cause to be a myosarcoma of the right atrium, an occurrence hitherto unreported.  相似文献   

13.
A 24-year-old-man had right-sided heart failure of 3 months' duration. A Doppler echocardiogram revealed atrium and right ventricular enlargement, obliteration of the right ventricular apex, and a mass with an echolucent center measuring 20×21 mm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let. He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At autopsy, a huge organized thrombus obliterating the 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ssing through the tricuspid valve to the right atrium and then extending to the inferior vena cava up to the suprahepatic veins was seen. Histologically, an intense fibrotic thickening of the endomyocardium extending into the myocardium was observed. Cardiac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endomyocardial fibrosi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list of causes of Budd–Chiari syndro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1月.2008年9月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26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45例,右下肢23例,双下肢8例。所有患者均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除6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出现。76例患者治愈51例(67.11%),显效18例(23.68%),共69例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90.79%)。随访1—18个月,无一例出现滤器移位或肺栓塞。有13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复发,复发时间2~12个月,平均7.2个月。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正常13~15岁青少年主动脉,上、下腔静脉与椎体之间的解剖空间关系,为其前路或后路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内蒙古地区63例13~15岁青少年正常胸腰CT资料,其中13岁15例,14岁21例,15岁27例。将连续扫描的胸腰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6.0软件分析与测量,以左侧横突末端与棘突末端焦点确定为原心O点,测量主动脉距原点O的距离(AO)、主动脉-椎体角(α)、上腔静脉距原点O的距离(V1O)、上腔静脉-椎体角(β)、下腔静脉距原点O的距离(V2O)、下腔静脉 椎体角(θ)。 结果 AO, α:13岁(52.16±3.21)mm,(1.89±0.47)°;14岁(52.63±2.28)mm,(-1.91±0.97)°;15岁(57.57±3.52)mm,(-2.47±0.66)°;Ⅴ1O,β:13岁(66.71±5.82)mm,(-5.14±1.42)°;14岁(77.01±2.89)mm,(-11.18±2.64)°;15岁(78.54±0.70)mm,(-20.61±2.05)°;Ⅴ2O,θ:13岁(62.69±5.66)mm,(-23.85±1.92)°;14岁(65.71±5.39)mm,(-18.46±2.77)°;15岁(75.98±8.49)mm,(-18.58±2.09)°, 不同椎体之间大血管与椎体间距和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不同椎体之间大血管与椎体之间距离和角度,有助于降低脊柱置钉过程中血管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以来,采用下腔静脉闭塞或狭窄段切除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8例。手术适宜于短段闭塞型、伴有明显狭窄的隔膜型或局限性狭窄型而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失败或以往采用隔膜切除、心包片成形术而术后复发者。经本治疗术后3~3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疗效满意,无一例复发。  相似文献   

17.
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180例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男性12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5岁,均接受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本组病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83%)例随诊1、6、12个月,55例(30%)随访超过36个月,均末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通畅率超过95%。结论腔静脉滤器目前是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