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鼻甲气化所致的鼻源性头痛的诊断要点和经鼻内镜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21例中鼻甲气化所致鼻源性头痛患者,经鼻窦冠状位薄层 CT、鼻内镜检查和“接触点头痛”检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变异不同,实行相应的手术方式,开放中鼻甲气房及解除鼻内接触点.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1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有效率95%.结论:对确诊为中鼻甲气化所致鼻源性头痛的患者采用开放中鼻甲气房及解除鼻内接触点的手术方式,可以解除病因,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致非炎症鼻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所致非炎症鼻源性头痛的病因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对56例非炎症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结合鼻内镜技术,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进行分析,明确病因后应用鼻内镜微创技术,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部位进行手术矫正。结果:56例中,治愈39例、有效11例、无效6例。结论:CT结合鼻内镜技术可提高非炎症鼻源性头痛患者的诊断率,通过鼻内镜微创手术,针对不同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使非炎症鼻源性头痛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孤立性蝶窦病变所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要点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所致鼻源性头痛患者进行鼻窦冠状位簿层 CT或 MRI检查及鼻内镜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全麻鼻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开放手术治疗,术中开放蝶窦口,清除蝶窦内病变组织,使其通畅引流.结果:手术均顺利,39例患者随访1a,症状完全缓解者36例,明显改善者3例,有效率100%.结论:对孤立性蝶窦病变所致的鼻源性头痛的患者,早期 CT或 MRI检查是减少误诊误治的关键,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重建鼻内结构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82例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统计有效率。结果 82例患者治愈69例(84.1%),显效8例(9.8%),无效5例(6.1%),总有效率为93.9%;黏膜接触性头痛组治疗前VAS评分大于鼻窦性头痛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2组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解除了鼻腔和鼻窦的挤压以重建鼻腔正常的解剖结构,恢复了鼻腔和鼻窦正常的功能,对鼻源性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解剖变异检查的优势,分析OMC解剖变异与副鼻窦炎的相关性及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副鼻窦能谱CT检查的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轴位容积扫描后,行薄层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记录OMC发生变异的情况。结果 OMC解剖变异165例(鼻窦炎116例、非鼻窦炎49例),包括钩突偏移95例,钩突肥厚85例,钩突气化21例,中鼻甲气化28例,中鼻甲反向19例,鼻丘过度气化39例,筛泡过度气化45例,Haller气房12例。钩突变异,中鼻甲、鼻丘及筛泡过度气化与慢性副鼻窦炎关系密切。OMC单一变异和混合变异除中鼻甲反向、Haller气房外,均与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能谱CT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及变异引起慢性副鼻窦炎的程度、范围,在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手术方案制订及术中风险防范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筛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测量筛泡气房的最大内外径、最大上下径、筛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测得筛泡的内外径为 (9.9± 2 .9)mm(5 .0~ 16.0mm ) ;上下径为 (14 .9±7.3 )mm(5 .0~ 2 9.0mm) ;骨壁厚为 (0 .2± 0 .1)mm(0 .1~ 0 .4mm) ;筛泡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 3 9.3± 5 .2(3 1.0~ 5 0 .0 )mm ;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 (5 3 .3± 9.1)°(3 2 .0~ 69.0 )°。结论 :筛泡气房的气化发育是影响上颌窦开口引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3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手术治疗,清除病灶,矫正畸形,充分开放引流,术前、后不用抗真菌药,观察疗效并随访.结果 32例患者,随访6月~4年,治愈29例,复发3例.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治愈率高、创伤小、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鼻内镜手术后修复各阶段筛窦黏膜的组织学转归情况,探讨术后筛窦黏膜转归过程的组织形态学规律,为完善治疗、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治疗22例成年慢性鼻窦炎(CS)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SNP)患者,分别在术后恢复的3个阶段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1)术腔清洁阶段术腔分泌物潴留,光镜下上皮缺失、黏膜缺损,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2)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可有囊泡、小息肉和肉芽生长,光镜下上皮细胞增生,部分杯状细胞增生,黏膜下腺体增生或减少;(3)上皮化完成阶段见术腔清洁,镜下大部分黏膜基本恢复正常,部分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取代,可见不典型腺体。结论:鼻内镜术后筛窦黏膜可以再生,鼻内镜术中、术后筛窦黏膜的正确保护和处理对黏膜再生修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1994年至1998年4年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筛窦囊肿18例,并进行术后3年随访,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筛窦囊肿病人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全部为单侧,年龄29~46岁,平均年龄35.6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眼球向外移位和内眦肿块,其它症状有复视、流泪、视力障碍,术前CT断层扫描或隆起处穿刺均可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诊断和鼻内镜微创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4例表现为鼻腔和鼻咽部肿块患者。例1.女性,11个月,患儿出生后反复右鼻流水样分泌物,经常高烧,且持续时间长,CT检查见右侧筛顶部有颅骨缺损,脑膜突入鼻腔。例2,男性,5岁,行CT及MRI检查,发现鼻腔有新生物,诊断为“鼻腔脑膜脑膨出”。例3,男性,49d,出生后发现患儿右鼻塞,鼻窦CT检查右侧筛顶部有颅骨缺损,诊断为“右鼻腔脑膜脑膨出(鼻内型)”。例4,男性,65岁,右鼻腔阻塞1年在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鼻腔新生物来源于筛顶,暂停手术,行鼻窦CT检查见右侧筛顶部有颅骨缺损,诊断为“右鼻腔脑膜脑膨出(鼻内型)”。4例患者病理脑组织检查符合脑膜脑膨出诊断。总结先天性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外科治疗方法。结果患侧水样鼻漏、鼻塞、鼻腔肿块是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重要临床表现.尤其是有反复高热和脑膜炎表现的患儿,必须做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无论缺损部位在筛顶或颅底均可采用鼻内镜修补手术。结论CT和MRI在诊断鼻内型脑膜脑膨出具有重要价值。鼻内型脑膜脑膨出可选择经鼻内镜的鼻内进路手术方式.鼻内镜下经鼻进路手术修补鼻内型脑膜脑膨出具有安全、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头痛为主诉症状的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4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内分泌功能检查得以确诊;其中3例采取鼻中隔蝶窦进路、1例采用鼻内镜下单鼻孔经蝶进路空蝶鞍填充术治疗.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至1a,4例中,2例头痛症状消失、2例缓解,其他临床表现均好转,内分泌功能改善.结论:鞍区 MRI是诊断空蝶鞍综合征的可靠方法.鼻内镜(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空蝶鞍填塞术是治疗空蝶鞍综合征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鼻显微外科是鼻科学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1,2]。筛窦手术是鼻显微外科手术中最为复杂的手术,由于筛窦空间狭小、毗邻解剖关系复杂、气房气化变异大,如果不熟悉该区域的解剖,将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大出血及脑脊液漏等[3,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术式分为对照组(n=35,实施传统手术)和观察组(n=35,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嗅觉减退、鼻塞、流涕、头痛及面部疼痛)评分,并采用糖精实验法评估鼻粘液纤毛清除功能(糖精清除时间、鼻黏液纤毛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嗅觉减退、鼻塞、流涕、头痛及面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糖精清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鼻黏液纤毛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可改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鼻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9± 0 .2 )、(0 .7± 0 .1)、(0 .4± 0 .1)、(0 .3± 0 .1)mm ,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 (5 .1± 0 .3 )cm和 (6.3± 0 .3 )cm ,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 (5 5 .5°± 4.4°)和 (4 5 .0°± 3 .5°) ,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 (1.3± 0 .4)、(1.0± 0 .2 )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方法:对60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全部标本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气化情况。结果:120侧标本气化眶顶骨板的有36.7%(44侧),其中气化整个眶顶者36.4%(16侧),气化部分眶顶者63.6%(28侧),气化眶顶的前颅底骨质内侧缘及外侧缘骨壁厚度分别为(0.3±0.1)mm(0.1-0.4mm)和(0.2±0.1)mm(0.1-0.3mm),无气化的前颅底骨质骨壁厚度为(0.9±0.3)mm(0.4-1.8 mm);CT扫描显示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结果与解剖观察一致。结论:了解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对预防鼻微创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50例患者术前均作鼻窦 CT扫描.其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2例,上颌窦受累16例(双侧均受累2例),蝶窦6 例,筛窦6例.鼻内镜下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及钓突切除术23例,经鼻内钓突切除、前筛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及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冲洗术21例,Wigland术式行蝶窦开放及病灶清除术6例.50例中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11 例.术后定期清理及鼻窦冲洗,部分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50例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随访2个月至5年,3例复发,48例治愈.结论 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注意其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区别;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FS)的7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鼻窦CT病变特征,以及鼻窦内窥镜下鼻窦开放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0.5~2年,治愈68例(占94.4%),显效24例(占5.6%),显效的4例仍在门诊定期鼻内镜复查清理鼻腔.治愈的病例中有2例第一次手术后因未很好地遵守医嘱,未定期复查清理术腔而复发,二次入院手术后未再复发.结论 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良好,术后无需抗真菌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了解后筛窦气化发育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的影响及术前指导意义.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属管前型的占23%(23侧);半管型的占28%(28侧);全管型的占33%(33侧);蝶鞍型的占16%(16侧).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33例(66侧);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17例(34例).发现属I°后筛窦的占43%(43侧);属Ⅱ°后筛窦的占35%(35侧),其中Ⅱa°后筛窦的占19%(19侧),属Ⅱb°后筛窦的占16%(16侧);属Ⅲ°后筛窦的占22%(22侧).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29例(58侧);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21例(42侧).另外,测得最后筛房的矢状径位于5.82~21.48mm之间;垂直径位于9.36~26.02mm之间;左右径位于5.88~23.64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23侧).结论:后筛窦影像解部分型分度对前颅底外科及蝶鞍区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楠  黄文华 《解剖与临床》2012,17(2):164-166
目的:探讨鼻内镜颅底手术适应范围、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各种入路及相关解剖标志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鼻内镜颅底手术常用入路有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及经中鼻甲切除入路3种,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鼻甲、筛窦、蝶骨翼突、蝶筛隐窝、视神经-颈内静脉隐窝及球形鞍底.结论:熟练掌握鼻内镜颅底常用路径及其解剖标志,能够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