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房间隔缺损(ASD)、心室间隔缺损(VSD)均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手术损伤复杂,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97年10月~1998年8月采用右胸切口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修补术56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病历中ASD 3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采用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径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间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切口方式分为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径路组(右侧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每组各30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根据在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时、关胸前、术后30min、4h、2h7个时间点的血气分析结果及给氧浓度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P(A-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并观察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除后呼吸情况的改变,包括自主呼吸频率、有无呼吸困难、肺部哕音、紫绀以及动脉氧血红素饱和度、脉动氧血红素饱和度变化。结果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恢复良好。两组患儿OI均较术前降低,P(A-a,O2、RI较术前升高,两组患儿间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机辅助时间、气管导管拔除后呼吸情况的改变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采用右腋下Denis Browne微创小切口不加重术后肺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方法 2002年1月始至2010年12月我们使用右腋下直小切口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上端起自腋中线第2肋间,下端至腋前线第5肋间,切口呈一直线,观测术中显露主动脉、肺动脉、右心及左心范围及效果。  结果 全部1837例患者中,死亡4例(0.22%),二次开胸止血17例(0.93%),切口愈合不良13例(0.7%)。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显露能达到手术要求,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安全性及极好的美容效果。尤其适合于婴幼儿以及年轻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4.
微创心脏手术正在经历快速演变.几十年来,瓣膜手术通常都是通过使用体外循环全胸骨切开在心脏停搏下来进行.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个基本的模式已部分向微创心脏外科转变.微创心脏外科包括了诸多的外科治疗技术,目前比较统一、公认可以开展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有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胸部小切口心脏手术如部分胸骨切开或右胸小切口的瓣膜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和介入方法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如经皮、经主动脉和经心尖的主动脉瓣膜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在机器人(AESOP3000)辅助下心脏手术中应用的管理和经验.方法 2003年11月~2007年11月,共17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其中房缺修补术10例、室缺修补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右腹股沟做约3~4cm小切口,行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 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未附加颈内静脉引流,仅在个别病例中,采用股静脉引流管上加用暂时性动力负压引流,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微创体外循环的应用是保证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方法、疗效等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9年9月,5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封堵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30例,室间隔缺损24例。14例ASD采取胸骨右缘第4肋间小切口,经右心房途径封堵;16例ASD通过股静脉穿刺,经血管内途径封堵。24例VSD经剑突下小切口右室前壁途径封堵。结果 经胸封堵24例VSD,均顺利。经胸封堵ASD中,有1例在术后7 h发生封堵器移位,紧急开胸在体外循环直视下取出封堵器,修补ASD。16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ASD中,手术顺利13例,封堵失败3例,封堵失败后改经胸小切口封堵2例,改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1例。46例随访3~103个月,平均(21.3±16.2)个月,未见封堵器移位、脱落、明显残余分流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或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封堵安全有效,无射线辐射,操作简单易普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应用右腋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22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5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VSD+ASD3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腩栓塞1例,右肺不张2例,术后随访21例,随访半个月~32个月,无残余漏发生,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右腋下小切口剖胸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经“I”型部分胸骨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取下1/2~2/3胸部正中皮肤切口,纵劈下2/3胸骨呈“I”型,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内直视手术15例,其中法乐四联症矫治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5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疤痕长度仅为胸骨正中切口的60%左右。结论 “I”型部分胸骨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完成大部分心脏疾病的手术,创伤的程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明显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适应症的范围明显大于右胸小切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inferior partial median sternotomy,IPMS)在成人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采用胸骨下部正中劈开,至胸骨角下方2-3cm处向左上或右上方横断胸骨,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成人心脏直视手术,其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62例,心脏瓣膜病32例,缺血性心脏病20例.结果 全组患者经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成功实施了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无纵膈感染、胸骨哆开,随访106例(93%),随访(38.6 ±12.6)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胸部正中下段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手术创伤小、胸骨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安全性高,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共587例。其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45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8例。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不停跳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8.13±18.52)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61.21±16.5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2.01±8.83)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21例、低心排血综合症11例、呼吸道感染5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13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症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室颤2例,肾功能衰竭、心脏压塞、脑部气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呼吸衰竭各1例。随访2~108月,发现有3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既有外科微创和外表美观的优点,又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切口入路,DHS内固定术治疗粗隆间骨折36例。结果:本组手术切口5.5~6.5cm,平均5.8cm。术后随访12~36月,平均(14±4.5)月。36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疗效优25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4%。结论:应用小切口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好,是目前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PLIF技术(微创组)和传统PLIF手术(传统组)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为12例和22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DI评分和椎间融合率,并对两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满意.微创组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结论:可扩张套管下椎弓根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软组织损伤轻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临床应用。方法对2 235例LC中转56例MC作回顾分析,LC改MC主要技术是将原剑突下斜行10 mm戳孔沿肋缘下向右延长至5~6 cm进行直视下小切口操作。结果 56例LC例中转为MC操作后均比较顺利切除胆囊,仅4例急性胆囊炎炎症明显,出血量300~400 mL,全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C中转MC后操作容易、安全,而且不失微创的理念,对患者有利。  相似文献   

14.
Interest in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 for cardiac disease continues to increase, because it causes less surgical trauma and produces a better cosmetic appearance. We introduced the transxiphoid approach without sternotomy for correc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To improve exposure of the cardiac lesion during MICS, we developed a new venous cannula that is made of wire reinforced silicone, with an inflatable balloon attached at the tip. The advantages of this cannula are its extreme flexibility and that a tape does not need to be placed around the vena cava. During a period of 12 months, eight children underwent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The approach consisted of a 4 to 5 cm low midline incision with division of the xiphoid only. The new venous cannula was used as the superior vena cava cannula, all the patients survived the operation. This new venous cannula provided better exposure during cardiac surgery through a limited incision and is beneficial for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牵引床辅助下小切口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人群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牵引床牵引闭合复位、小切口DHS固定治疗3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按董纪元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0%。结论小切口DHS微创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的特点,是治疗高龄股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留生育功能手术21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留生育功能术式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输卵管妊娠保留生育功能腹腔镜手术治疗210例。患者全部行气管插管全麻术。结果210例输卵管妊娠中,盆腔粘连76例(36.2%),对侧输卵管伞端造口术13例(6.2)。本组患者全部保留输卵管取得成功。术后随访,术后一个月输卵管通液术179例(85.2)通畅,19例(9.1)通而不畅,术后6个月均通畅,随访6个月。计划外怀孕,宫内妊娠6例(2.6),再次宫外孕2例(1.0)。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保留生育功能,效果确切,微创、安全、方便快捷,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但要求医生腹腔镜手术技能熟练。  相似文献   

1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手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总结我院近五年来73例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5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30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肺动脉辨狭窄(PS)3例。应用AGA Amplatzer封堵器、国产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导管。结果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月-2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创伤小,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和跗骨窦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7例纵行切口或跗骨窦微创入路术治疗并跟踪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类型分为2组:纵行切口微创入路组(ZW组)36例(37足),行纵行复位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跗骨窦微创入路组(FW组)31例(33足),行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方案。根据X线片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并发症、愈合时间、跟骨内骨折术后AOFAS踝关节与足后评分。结果 ZW组愈合时间、Bo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均优于FW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ZW组切口感染并发症明显少于FW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结果显示ZW组得分为82.49分,FW组得分为86.53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手段虽无明显差异,但经纵行小切口复位微创入路治软组织损伤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