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室应用DVR术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疾病101例,其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2~63岁,体重45.2~68k。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1例,退行性变瓣膜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NYHA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74例,Ⅳ级11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7.8±34.4)min,主动脉阻断(78.5±27.2)rain,术后呼吸机辅助(10.5±4.8)h,术后监护(61.2-.I-15.5)h,术后住院(10.4±4.3)d。手术死亡6例(5.94%),各类手术并发症22例(21.78%)。术后84例随访时间4—48月,11人失访。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活动能力显著改善;术后2年出现左房血栓1例,脑栓塞致左侧肢体瘫痪1例,二尖瓣轻度瓣周漏1例,尚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主动脉瓣间断缝合、二尖瓣连续缝合、保留二尖瓣后瓣及三尖瓣环缩等外科技术的改进和加强术后处理可降低双瓣膜置换术的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50例老年患者(60-72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BVR)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5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例。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死亡4例;出院后随访1-48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2例。结论随着体外循环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手术技术和外科监护技术的成熟完善,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需要外科治疗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老人身体的器官功能逐渐弱化以及身体抵抗能力的降低,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手术对老年病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大手术.因此,做好老年心脏瓣膜病人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风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中绝大多数是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主要病因多是由风湿感染累及瓣膜,早期损害二尖瓣、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主要症状为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及咯血等,这些症状的轻重与心排出量减少的程度和瓣口面积的人小有一定关系,重者可引起心脏衰竭危及生命。人工瓣膜置换术可有效改善瓣膜病病员的病症,提高其成活率及生活质量。我科1998年10月至2001年6月为53名心脏瓣膜病病员行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除3名病员由于术前心功特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993~1996年12月施行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体外循环经验.病人年龄26~66岁,体重39~88 kg.其中作二尖瓣替换术20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14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9例;其余6例行双瓣伴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35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 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 min.术中灌注压8~12 kPa,中心静脉压0~0.98 kPa.自动复跳245例,占60%.全组421例中,手术死亡数16例,病死率为3.8%.为了提高重症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作者强调:①选用优质膜式肺,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长时间转流必须采用高流量灌注,维持良好动脉压,③选用顺灌伴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④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20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平均内径在术前是(78.0±7.5)mm,收缩末期内径是(53.0±6.5)mm,而左室射血分数是(0.48±0.23)。20例患者中,心功能等级为IV级的有13例,I I级的有7例,主动脉瓣置换为4例,二尖瓣置换为10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置换为6例。结果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为5例,死亡患者1例,呼吸不全者1例。手术后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发现LVESD和LVEDD相比之前缩小明显。结论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在较为充足的术前准备以后应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加强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围手术期心脏功能的支持是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疗效提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症瓣膜病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提高重症瓣膜病手术生存率的措施。方法对12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31.5﹪。男58例,女6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1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7例,二尖瓣病变者108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47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83例,7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7例合并左房血栓,主动脉瓣病变9例,退行性病变4例,11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术前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49例,术前X线胸片心胸比例〉0.70者64例,心电图示115例合并心房颤动。心脏彩超多普勒示:左房内径(LAD)62~95mm。平均(68.0±10.2)mm,其中≥70mm者52例,左室舒张末径〉65者76例,EF〈0.40者44例,MVR65例,AVR9例,DVR47例。术中对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例行三尖瓣成形术83例,对巨大左心房折叠/成形术43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5例,严重心律失常8例,肺功能不全16例,肾功能衰竭2例,无死亡率。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充分的术前心功能调整、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后严密监护、注意围手术期各环节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重症瓣膜病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提高重症瓣膜病手术生存率的措施。方法对12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31.5﹪。男58例,女6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1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7例,二尖瓣病变者108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47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83例,7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7例合并左房血栓,主动脉瓣病变9例,退行性病变4例,11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术前心功能Ш级者72例,IV级者49例,术前X线胸片心胸比例〉0.70者64例,心电图示115例合并心房颤动。心脏彩超多普勒示:左房内径(LAD)62~95mm,平均(68.0±10.2)mm,其中≥70mm者52例,左室舒张未径〉65者76例,EF〈0.40者44例,MVR65例,AVR9例,DVR47例。术中对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例行三尖瓣成形术83例,对巨大左心房折叠/成形术43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5例,严重心律失常8例,肺功能不全16例,肾功能衰竭2例,无死亡率。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充分的术前心功能调整、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后严密监护、注意围手术期各环节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重症瓣膜病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探讨提高重症瓣膜病手术生存率的措施.方法 对121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痛人施行瓣膜置换术,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31.5%.男58例,女6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1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7例,二尖瓣病变者108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47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83例,7例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27例合并左房血栓,主动脉瓣病变9例,退行性病变4例,11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术前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49例,术前X线胸片心胸比例>0.70者64例,心电图示115例合并心房颤动.心脏彩超多普勒示:左房内径(LAD)62~95mm,平均(68.0±10.2)mm,其中≥70mm者52例,左室舒张未径>65者76例,EF<0.40者44例,MVR65例,AVR9例,DVR47例.术中对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例行三尖瓣成形术83例,对巨大左心房折叠/成形术43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5例,严重心律失常8例,肺功能不全16例,肾功能衰竭2例,无死亡率.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充分的术前心功能调整、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后严密监护、注意围手术期各环节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技巧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4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探讨儿童瓣膜置换的手术指征、瓣膜选择、手术技术和术后抗凝治疗等问题。方法全组14例中10例为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变,3例风湿性病变,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膜菌栓。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1例。均采用机械瓣。若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同期矫治。术后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12例心功能恢复至I级,1例心功能II级。发生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均坚持采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瓣膜功能良好。结论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机械瓣效果较好;应用低强度的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又称老年行性心脏瓣膜钙化性瓣膜病)是随年龄增长而表现的心脏瓣膜老化、退行性病变和钙质沉积所引起的老年性疾病,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现将我院2000年至2007年收治的184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人工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由于二尖瓣成形术具有保留完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等优点,许多指南都推荐瓣膜成形作为二尖瓣病变的首选术式,而人工瓣环植入是瓣环成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瓣叶及瓣下结构已存在严重病变的患者,瓣膜成形效果可能不佳,应行瓣膜置换。由于人工机械瓣的长期抗凝及血栓、出血等并发症,生物瓣存在耐久度问题;人工瓣膜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平衡患者特征和材料的特定因素综合决定。
迷宫手术:通过切开和缝合形成一系列瘢痕来阻断心房颤动的信号传播。最初的手术方式常导致左心房功能障碍及起搏器植入高发生率,经过了两次换代,迷宫Ⅲ手术已成为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迷宫Ⅲ手术的复杂性和高技术难度阻止了其进一步推广。迷宫Ⅳ手术于2002年推出,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取代了原先的切开缝合,使得迷宫手术的受欢迎程度明显增加。背景:二尖瓣疾病患者二尖瓣置换与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后的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迷宫手术是心房颤动外科治疗的金标准,而人工瓣膜与瓣环对迷宫手术的影响不明确。
目的:评价瓣膜性房颤外科消融迷宫术后窦性心律-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是否影响窦性心律-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
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24例二尖瓣病变伴随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迷宫手术后均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或人工瓣环植入治疗。分别于出院时,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随访。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预测因素。试验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2例患者(0.6%)在围术期死亡,其余322例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随访期间无人工材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②患者术后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率逐步升高,至术后1年,左心房收缩力与窦性心律共存的一致性较好(Kappa系数≥0.75,P < 0.05),术后2年时窦性心律和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率分别为86.6%和85.1%;③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较长术前心房颤动时间、较大术前左心房内径、术后3个月左心房收缩力缺失和冷冻消融术式是迷宫术后中晚期(>3个月)窦性心律和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共同预测因素(P < 0.05),较长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较大术前左心房内径、切开与缝合术式是左心房收缩力中晚期恢复的预测因素(P < 0.05),瓣膜置换或瓣环植入、材料类型及假体型号不是心房颤动和力中晚期恢复的影响因素(P > 0.05);④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心房颤动时间与术前左心房内径对左心房收缩力恢复的最佳预测临界值分别为36.5个月(敏感度90.5%,特异性93.7%)和60.5 mm(敏感度93.8%,特异性85.0%);⑤结果表明外科消融迷宫术后左心房收缩力恢复是一个动态提高的过程,早期左心房收缩力恢复有利于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延长、左心房内径增大及冷冻消融能量方式对外科消融迷迷宫手术存在不利影响,瓣环成形或瓣膜置换不会影响外科消融迷宫手术疗效。ORCID: 0000-0002-9632-7651(马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1995 年我 们采用钛材和1 Cr 18 Ni 9 Ti 丝 研制的心脏瓣 膜置换手术多功 能器械由胸 骨牵开 器、板 式拉钩6 个,瓣膜 缝线固定 簧组成。至 1998 年 3 月,经 80 家医院 在主动脉 瓣替换术 、二尖瓣 替换术 、三尖瓣替换术中 广泛地应 用,术 野上 有二 条长 130 m m 的0 .2 ~0 .3 m m 的簧 间隙, 使 缝主 动脉瓣 、二尖 瓣、三尖 瓣的 每根缝 线都可 选最 佳位置 固定; 四点牵 开胸骨 ,分散 了对牵 开胸骨 所承 受压 力;6 个不 同尺寸的可塑 性拉钩将切口充 分暴露。解 决了 三十年 来用 蚊式 钳夹 缝线 造成 的难 以分 开,固定松紧不 均问题,二点牵开 胸骨造成骨折 ,及切口暴露不清 等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瓣膜置换术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经验,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8年11月总计80例心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技术、心肌保护、术后处理以及死亡原因等。80例中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MVR)5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2例,双瓣联合置换术(DVR)18例(1例为再次双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8例。结果:本组76例痊愈,4例死亡,死亡率5%。术后二次开胸止血6例,占7.5%(6/80),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改进心肌保护方法、加强围术期管理等,可显著降低心瓣膜置换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经验,为心脏大血管手术顺利完成提供保障。方法我中心从2002年5月至2010年12月行各类心脏大血管手术101例,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程度和手术方式选择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和转流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平均时间(196.7±51.2)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136.5±58.8)min,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45.3±16.9)min。术中或术毕使用人工肾进行超滤92例,滤出液体370~2 900 mL。死亡11例(10.9%),包括低心排出量7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凝血障碍1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无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正确的体外循环转流方法和插管位置是心脏大血管手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7)
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 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 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 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 187.3)min, ICU停留时间4.0(2.0, 10.5)d,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 87.3)h, 术后住院20.0(12.0, 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 8/32), 24例(75.0%, 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 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比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生物力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度临床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大多数瓣膜病变是由于瓣膜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的,因此了解心脏瓣膜与其局部力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正常瓣膜功能和阐明瓣膜疾病进展至关重要。然而研究这些病变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其中缺乏良好的瓣膜力学相互作用模型是限制该领域研究深入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数值计算模型、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建模技术的飞速发展,心脏瓣膜相关的生物力学和介入治疗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对心脏瓣膜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及相关模型进行综述,旨在使用跨学科方法加强临床心血管医生对心脏瓣膜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