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膝内侧副韧带解剖与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及运动量大的关节,为适应此机能所需结构亦最为复杂。膝内侧副韧带是众多膝关节韧带中的一条,具有保持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作用。由于多种原因均会造成膝内侧副韧带的损伤,从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因此,对膝内侧副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具有实用意义,现将膝内侧副韧带的解剖与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之一。随着膝关节外科学的发展,对膝关节韧带的研究逐渐深入,关于膝内侧副韧带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各种量化标准也逐渐完善,这是未来对膝内侧副韧带研究的发展趋势。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功能解剖研究包括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限制胫骨外旋,韧带各纤维束在膝关节不同的屈曲、旋转角度和不同的步态周期下应力变化等方面;生物力学研究包括结构属性、线性硬度、粘弹性、对力学刺激的反应及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等内容。该文对近年来膝内侧副韧带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量化标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上下腰痛和膝前痛极为常见,并且两者常伴随出现。膝腰综合征可理解为腰椎前凸丧失和膝关节屈曲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的综合征,但目前针对膝关节及腰椎之间的相互代偿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两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及所使用的设备更是罕见报道。目的:通过对涉及膝腰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将各个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设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发展膝腰综合征给出提示。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knee-spine syndrome,low back pain,biomechanics,balance parameters,knee,spine”,中文检索词:“膝腰综合征、下腰痛、生物力学、平衡参数、膝关节、腰椎”,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腰椎矢状位平衡同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当膝关节发生屈曲挛缩畸形时,躯体重心前移,人体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体系,即腰椎曲度丧失、腰椎前凸角减小。(2)科学技术的革新,是膝腰综合征深入发展的重要动力,对膝腰综合征测量研究的技术手段包括X射线平片、EOS系统、SpinalMouse、...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软无力,综合治疗辅助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目的:用等速肌力测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综合治疗前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变化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康复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筛选Ⅱ期及Ⅲ期3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判定膝关节的功能情况,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测定治疗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状况;对Ⅱ期及Ⅲ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最少1个月的主动股四头肌等长性肌肉收缩运动及口服塞来昔布并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的综合治疗,测定治疗后的膝关节肌肉功能状况,随访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标准目测类比量表评分。 结果与结论:与健侧相比,Ⅱ期及Ⅲ期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峰力矩与作功量在60 (°)/s测试及180 (°)/s测试时,患侧肌力明显下降(P < 0.05)。经综合治疗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明显增加(P < 0.05),而标准目测类比量表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 < 0.05),患侧肌力明显增强(P < 0.05);且治疗后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肌力与健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综合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膝腘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在60 (°)/s测试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180 (°)/s测试测试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膝关节周围肌力下降,通过肌肉功能锻练配合有效的止痛、营养关节药物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提高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膝骨关节炎发病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年龄、生物力学、激素等多个层面,并随着关节炎进展可导致不可逆的软骨损伤,其中影响膝关节生物力学的解剖因素占主要作用.考虑众多干预方式在治疗方向上不明确,本文从胫股关节与半月板、髌股关节、近端胫腓关节解剖学视角探讨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旨在提高膝骨关节炎病因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张旻  江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7):3109-3112
背景:佩带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轻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的方法,但是佩带矫形器后的膝关节所产生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变化至今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佩带膝关节矫形器前后的膝关节运动学以及动力学参数变化,便于为将来设计新型膝关节矫形器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分别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和测力板对其在佩带膝外翻矫形器及不佩带膝外翻矫形器两种情况步行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进行采集,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相比未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佩带膝关节外翻支具后患者在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内收力矩明显减小,与此同时膝关节内翻角度明显减小,外翻角度明显增加(P均< 0.05),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最大屈曲角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膝关节外翻矫形器可有效地通过增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在步行过程中的外翻角度减小内翻角度从而降低膝内侧间室所承受的压力,与此同时纠正膝关节非正常对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上膝横韧带与半月板损伤程度及位置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膝横韧带的临床意义,并为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信息.方法:收集288例于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的病例,在MRI上观察膝横韧带的出现情况及半月板损伤的情况,并分析膝横韧带出现率与半月板损伤程度及位置的相关性.结果:膝横韧带在MRI上的出现率约43.1%(124/288),其长度为(37.5±2.75)mm,宽度为(2.5±1.5)mm.膝横韧带出现率与半月板损伤程度无关(P>0.05),但与半月板损伤位置有关(P<0.01).结论:膝横韧带为连接双侧半月板前角的正常解剖结构,在运动过程中协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并且对半月板前角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膝周脉冲射频联合醋氯芬酸分散片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是否使用膝周脉冲射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比两组的膝关节功能、疼痛递质介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esterm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膝部评分系统(Lyshom Knee Rsting System,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递质介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膝周脉冲射频联合醋氯芬酸分散片能有效降低膝骨关节炎疼痛,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和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应用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根据膝降动脉的走行、分支与吻合的解剖学特点,在膝关节内侧上部设计膝降动脉穿支皮瓣,带血管蒂移位修复小腿上1/3前内侧、膝关节前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4例。 结果 临床应用共9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1~24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是修复肢体创面的可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膝骨性关节炎内侧半月板径向移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骨科常见病,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关其病理变化多集中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滑膜炎等,而关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病理变化还未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由于膝关节半月板在传导负载,提高关节接触面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各种不同原因所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可引起关节软骨退变及临近部位的软骨增生,所以膝半月板功能缺陷是罹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因素之一。有关半月板损伤、切除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等方面的研究颇多,而关于半月板径向移位的研究资料尚少,其与膝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对登楼梯时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9例接受固定平台内侧UKA骨关节炎患者,术前3周及术后(7±2)月对其进行登楼梯动作的生物力学测试.采用双平面X线装置收集患者UKA手术前后行走时的影像资料,健侧膝关节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The Knee》1997,4(4):241
  相似文献   

16.
17.
Knee arthrodesis as a primary treatment method for knee arthritis has re-emerged as a salvage procedure for failed knee arthroplasty. This article is an overview of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principles,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surgical techniques of knee arthrodesi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An attempt has also been made to incorporate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the author's preferred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indications for the various methods of arthrodesis.  相似文献   

18.
Spondyloarthropathy represents a group of joint diseases with a tendency to reactive new bone formation. Spondyloarthropathy includes Reiter's syndrom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the arthropathy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Usually, an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to distinguish spondyloarthropathy of the knee joint from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ntly, Reddy et al. (Ann. Biomed. Eng. 23:78–84, 1995) have developed the accelerometry technique to characterize various types of arthritis. The question remains if noninvasive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pondyloarthropathy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ultraminiature accelerometer was placed on the patella, and the subject was asked to rhythmically rotate the knee from 90 flexion to full extension.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ean power of acceleration signal in the range of 100–500 Hz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for spondyloarthropathy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he noninvasive accelerometry technique represents a potential tool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spondyloarthropathy patients. © 2001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PAC01: 8719St, 8719Xx, 0630Gv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