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烟雾病中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影  张修莉  么刚 《医学信息》2006,19(6):1025-102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烟雾病中的重要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为烟雾病患者进行16排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0例患者脑基低动脉环不同程度闭塞性改变,横断面均见颞枕叶、丘脑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3例经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16排CTA可作为明确诊断烟雾病的非创伤性首选方法同时为烟雾病手术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并脑内血肿在急诊术前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价值,以及急诊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一医院收治的经CT和CTA检查确诊为AVM并脑内血肿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4~57岁,平均年龄33.1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36 h。根据CTA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加脑内血肿清除术,4例行血肿清除术。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随访3~12个月,对患者神经功能按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28例急诊行畸形血管切除术者均存活,术后DSA或MRA检查,脑AVM血管团均消失。4例仅行血肿清除术者,1例术后6 h死亡(畸形血管团位于基底节区,术前双侧脑疝),另外3例后期行介入或放射治疗。31例随访3~12个月,ADLⅠ级13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3例。结论手术是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CTA检查对脑AVM并急性脑内血肿的诊断及急诊手术评估有重要的价值,能作为判断手术方式的依据,指导手术过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临床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介入治疗5例,手术治疗77例)。CT血管造影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82例脑动脉瘤患者中,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88个(6例均为2个动脉瘤),手术证实82个(77例),DSA证实6个(5例)。载瘤动脉分别为后交通动脉(38个),前交通动脉(35个),大脑中动脉(8个),颈内动脉(5个),基底动脉(1个)胼周动脉(1个)。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对脑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良好,对临床治疗具有可靠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 公司Lightspeed 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 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影像、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的比较,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17例脑AVM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35.8岁。对其行64排螺旋CTA.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cm的病灶被漏诊。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A能够清晰显示直径〉1.5c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和引流静脉。已接近并达到DSA的水平,能够作为诊断脑AVM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不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本院收治了12例脑内动静脉畸形(AVM)急性出血的病人,就其治疗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为26~65岁,平均41.5岁;自发性出血4例,表现为昏迷及去脑强直;出血继发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后8例,4例于栓塞时发生,余4例分别发生于栓塞后1、2、24及72 h,该8例出血时表现为突发性意识状态恶化,偏瘫或去脑强直。病人入院或病情突变后立即CT检查,均见AVM附近巨大血肿。自发出血4例中,2例增强CT扫描提示AVM,另2例发病前已经脑血管造影证实AVM,此4例术前未做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DSA确诊为AVM合并动脉瘤患者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4~59岁,中位年龄43.5岁.行CTA扫描,分别比较DSA与CTA在AVM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  相似文献   

8.
SCTA在微小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直径小于10mm的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选择12例直径小于10mm的脑动脉瘤患,进行SCTA,DSA或MRA检查,SCTA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结果 12例微小脑动脉瘤患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 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脑动脉瘤血管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脑动脉CTA和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估CTA诊断脑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脑动脉CTA49例共有50个动脉瘤,而DSA检查51例发现52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96.08%,准确性96.5%,阴性预测值75%。结论:64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瘤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可以作为脑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但仍有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间具有完整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起病3d内完成320排容积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颅脑动脉瘤阳性63例,CTA漏诊1例,病灶位于大脑后交通动脉。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41%、100%。按部位统计动脉瘤数量结果如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大脑前动脉26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8例,大脑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后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6例。动脉瘤瘤径为2~22mm。在CTA上,动脉瘤的瘤体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均能较满意的显示,均与DSA结果相符。结论320排容积CTA诊断颅脑动脉瘤具有较高敏感性,能准确检出颅内的微小动脉瘤,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显示更具优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320排容积CTA可以成为颅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术(CTA)在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AES患者的CTA资料,其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图像可清晰显示8例患者动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均可见异常走行的腓肠肌内侧头及其肌腱或纤维组织束压迫动脉。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狭窄闭塞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动脉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结论CTA诊断PAES准确率100%,明确病因诊断优于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的急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形成脑内血肿的患者资料,均急诊开颅夹闭动脉瘤及血肿清除术,对其手术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死亡6例,出院时仍昏迷5例,神经功能障碍者12例,基本正常者22例。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内血肿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可改善预后,手术操作需谨慎。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脑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自发性脑内血肿的病因,可以直观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血管成象(MRA),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为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更多检查手段,但其对于血管疾病尤其是较小病变的检测率却仍低于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与神经影像学检查在脑结构异常所致症状性癫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诊断明确的脑结构异常所致症状性癫癎45例患者,探讨其神经影像学及脑电图的特点,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5例患者中胶质瘤12例,以星型胶质细胞瘤为主,脑膜瘤2例,动静脉畸形(AVM)4例,蛛网膜囊肿6例,脑囊虫3例,脑软化7例,海马硬化4例,脑脓肿3例,钙化4例。以上病例均经手术病检证实。VEEG有癎样放电者38例,非特异性异常3例,脑电图正常者4例。34例(75.6%)患者病理灶与致癎灶一致,病理灶与致癎灶相反者2例(4.4%),另有2例(4.4%)双侧致癎灶的患者神经影像学却为单侧病灶。结论:在症状性癫癎患者致癎灶的定位中VEEG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致癎灶的定位信息;神经影像学对症状性癫癎的病理灶定位有重要意义;VEEG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癫癎患者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探讨对烟雾病(M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烟雾病MRA和DSA表现,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MRA与DSA均发现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DSA对双侧病变检出率较MRA高,还可检测出基底动脉狭窄、椎动脉闭塞及动脉瘤,临床表现与MRA及DSA检测结果有不一致性。结论 MRA是烟雾病筛选诊断、随访的重要方法;临床表现与MRA不一致及疑似病例应及早进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当前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金标准”,对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诊断上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和高准确度的优点。特别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 DSA 造影,可以明确载瘤血管,并可以多角度观察动脉瘤体的起源、形态、位置、大小、瘤颈等情况,对颅内动脉瘤后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入影像是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高质量的脑动脉瘤介入影像则是介入手术者在术中的重要指引,介入手术者需要依靠清晰的、实时的介入影像来诊断血管疾病,以确定下一步的检查与治疗方法。因此,介入影像质量的高低与介入手术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影响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将重点分析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提高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方法,目的是在合理的 X 射线辐射范围内提升介入影像的质量,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3D—CTA与3D—DSA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影像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就诊的后循环动脉瘤所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6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8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岁。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它们的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16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共213个病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5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9个,椎基底交界及基底动脉瘤18个,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9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瘤各2个。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三维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三维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二维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三维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诊断及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5岁)行3D-CTA检查及DSA检查。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透视(VR)等。通过3D-CTA确定动脉瘤的数目、位置、大小、与周围血管关系及是否有血栓和钙化等信息,并与DSA对比评价3D-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3D—CTA共发现62例患者的68个动脉瘤,根据DSA的检查结果,发现1例动脉瘤被3D—CTA漏诊。在位置、大小等方面,3D—CTA与DSA及手术所见有较高的一致性,而3D—CTA显示空间征象、血栓和钙化的能力明显高于DSA。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快捷、无创,可代替DSA来进行筛查及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11例,栓塞剂为NBCA,栓塞后3例行手术切除,3例行γ-刀治疗.结果 1例完全栓塞,5例栓塞70%~90%,3例栓塞50%~70%,2例栓塞小于50%.生活、工作完全正常治愈5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无改善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的方法是相对安全的,可治愈部分脑AVM,对于大型、重要功能区的脑AVM,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4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右额脑动静脉畸形1例,左额脑动静脉畸形1例,右颞脑动静脉畸形1例,左颞脑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1例为外伤后无意中发现,其余3例均以脑出血为首发表现。4例均经过手术治疗完全切除,均无任何后遗症。结论治疗AVM的基本目标是降低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对于已经出血的AVM可以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巨大AV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切除仍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