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柱胸腰段是胸段后凸和腰段前凸的移行部,此解剖特点决定了该段为骨折的多发部位。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包括恢复脊柱的生理序列、重建椎管解剖结构和预防延迟性的脊柱畸形和失稳的发生,即复位、减压和固定。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器械撑开复位后,椎体高度恢复,但椎体内骨小粱结构并未同时恢复,致使椎体呈空壳样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更好的复位方法,并规范术中观察方法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技术。方法 44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或伴高度塌陷〉50%)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多次撑开方法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术中反复撑开2~4次,植人工骨6~8cm3;术中C臂透视,清楚观察椎体后缘"直线"或"前弧线"恢复情况,借此准确判断椎管占位程度。结果 X线和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至96%~105%,椎管占位恢复至0~6%,神经症状无一例加重。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椎管占位无加重,神经损伤症状多数减轻或完全恢复,半年后病例伤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大部分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反复多次撑开方式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25例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对患者脑脊液漏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症治疗。结果16例患者因外伤而发病,8例患者因医源性手术损伤而发病。25例患者经过硬脊膜覆盖、加压、引流治疗后均痊愈,且无切口感染,椎管内、颅内感染案例。随访10个月,未出现脑脊液漏再发及脑脊液囊肿案例。结论严格手术操作,加强术中、术后观察,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发病率可显著控制。胸腰椎后路手术发生脑脊液漏患者需立即进行加压俯卧操作,并及时给予引流、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腰段Chance骨折和屈曲过伸型损伤伴神经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例患者,神经功能AISI A级2例,B级2例,C级6例,D级4例和E级6例。手术内固定器械使用钉棒内固定系统。结果全组病例脊柱后柱分离得到明显恢复,脊柱前柱压缩亦得到改善。除1例AISI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外,3例不全截瘫均有AISI 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手术治疗可及时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特点。方法依据对患者所选择的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式分为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价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各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评价分级提高情况采用R×C表x2检查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各组术后cobb氏角改善率应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我们综合应用Denis和McAfee的分型,结合了骨折形态、损伤机制和稳定性评价,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基于脊柱机械性稳定性、神经性稳定性评价。综合考虑骨折部位、骨折后时间、患者年龄、工种以及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合并椎体畸形脱位和脊髓损伤,骨折极不稳定。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28例经CT证实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植骨及四椎体8枚椎弓根螺钉置入三维固定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直接减压与间接减压两种术式对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合并中重度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22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开窗减压术,即直接减压组;24例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术,即间接减压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8月间11例胸腰段脊柱肿瘤患者采取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术,其中肋骨移植6例、自体髂骨移植2例、骨水泥重建3例.按 Tomita分型,1型2例,2型2例,4型6例,5型1例.Frankel分级术前 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3例.结果:手术时间150~380min,平均270min,出血量400ml~4000ml,平均2230ml.术后随访9~48个月.3例死亡,其中1例肾母细胞瘤 T4转移,术后5个月与死于肺转移呼吸衰竭;1例肺癌 T9转移,同时局部复发于术后8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肝癌 L1转移,术后6个月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余未见复发.本次随访时 Frankel分级 C级3例,D级4例,E级4例.结论:按照 Tomita分型选择适合的胸腰段脊柱肿瘤,采用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重建,能获得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 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dislocation are the common types of fracture in spine 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is often used for this kind of injury.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1.
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巍巍  苏鹏 《解剖与临床》2007,12(5):325-326,329
目的:探讨保留椎体前部的前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后方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取自体肋骨条植骨及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结果:26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I级或I级以上,术后15例随访6个月~5 a,椎体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断裂、松动、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保留椎体前部的椎体前路减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减压彻底,同时可减少病椎剥离,保护椎体血供,有利于骨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前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梁西俊  刘向阳  刘杰  吴建明 《解剖与临床》2007,12(3):180-181,184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4例,其中10例合并不全瘫.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 a,平均1 a,14例病人脊柱畸形矫正满意,生理曲度恢复,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10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板等发生.结论:前路手术安全可靠,椎管减压彻底,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自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推移复位法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合并截瘫38例。结果 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8°矫正到术后平均2.6°。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6%和70%恢复到术后的92%与97%,三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平均随访10.5月,32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有1~3级恢复,6例全瘫患者中,4例有1~2级恢复。结论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并能达到间接的椎管减压。但在某些前、后纵韧带完整性已遭破坏的爆裂型骨折、脱位病例,推移复位法可作为AF内固定系统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依据,建立T10-L2节段正常脊柱模型、爆裂性骨折模型,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模型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钉模型。在T10上表面施加400 N的压缩载荷和7.5 N·m的力矩,模拟人体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转6种生理活动,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手术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完整的正常脊柱模型相比,3种固定模型在所有运动状态下的活动度(ROM)均有所减少。相比经伤椎双节段内固定模型,经伤椎单节段内固定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6种受力状态下,椎弓根螺钉上的应力分别增加了78.1%、87.8%、90.5%、81.3%、51.3%,72.3%。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系统的活动度和正常脊柱最为相似,其在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可最大可能地保护脊柱原有的力学属性,但其钉棒的最大应力远高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于失稳严重的损伤,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可明显降低螺钉应力,同时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沙福祥 《医学信息》2019,(24):72-74
目的 观察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及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术后随访1.5年(至2019年10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角矫正和丢失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内占位情况、脊髓功能E级、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420±210.67) ml vs (830.23±260.52)ml],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155.71±43.50) min vs (195.08±45.42) min],Cobb角矫正丢失大于对照组 [(5.42±1.38)°vs (2.32±1.25)°],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大于对照组 [(4.58±0.52)% vs (2.14±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DI指数、伤内椎占位、脊髓功能E级及植骨融合率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ODI指数、伤内椎占位情况及植骨融合率比较,脊髓功能E级占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57% vs 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固定安全可靠,出血量少,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促进骨性融合以及恢复伤椎体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及"Z"形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自1999年8月-2002年3月,对26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行"椎管前方减压、植骨融合、Z-plate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获随访19例,随访时间11月-2年10个月,平均1年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17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中,术后有12例Frankel分级改善。矢状面指数(SI):术前为10度-41度,平均24.2度;术后12月3度-9度,平均4.7度。CT椎管受损百分比度:术前为35%-67%,平均42.3%;术后为0%-10%,平均4.6%。结论采用椎管前方减压及"Z"形钢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Z"形钢板可以提供良好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双凤尾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进行生物力学评价和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取成年男性尸体脊柱标本(T12-L2),制成8具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实际手术方法放置双凤尾钢板。对试件分别进行轴向和弯曲扭转加载测试。临床观察应用双凤尾钢板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结果 压缩实验和弯曲扭转实验中,各点应变值与载荷均呈线性关系。当轴向载荷达到600N或扭矩达到600N·cm时,这种线性关系未改变。弯扭矩与模型两端之间相对扭转角的增加呈线性关系。弯扭矩达到600N·cm时,扭转角只有6.26°。临床观察表明双凤尾钢板固定可靠。结论 双凤尾钢板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表现出高弹性,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