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异种去抗原松质骨与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rhBMP-2)复合后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能。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28处颌骨缺损完全随机分为3组:异种去抗原松质骨/rhBMP-2组(A组)、异种去抗原松质骨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和B组每组12处骨缺损,于4、8和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和新生骨量测定;C组共4处骨缺损于12周时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HE染色。结果:X线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2组的植入骨逐渐降解吸收,由自体骨替代,A组较B组显著;C组12周时无法完成愈合。骨密度测量显示,随着时间的增长,A和B组的骨密度值增加,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HE染色可见A组的新生血管、纤维组织和新生骨均较B组多;植入骨降解速度快于B组;A组新生骨面积大于B组(P<0.05)。结论:异种去抗原松质骨是rhBMP-2的良好载体;异种去抗原松质骨/rhBMP-2复合材料能持续成骨,可加速骨缺损修复的速度,是一种较好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髓腔内电刺激与生物活性人工骨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36只兔桡骨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A组:去抗原牛松质骨(DBX)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物植入缺损区,应用低压直流电刺激,B组:单纯BMP/DBX复合物植入,C组:单纯DBX植入。分别于2、5、9周取材,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较B、C组:A组术后2周,ALP含量明显升高,成骨细胞增生、血管生成活跃,9周骨缺损已由新生骨桥接,有骨改建进行。骨超微结构正常。结论联合应用电刺激与BMP复合去抗原松质骨修复兔桡骨缺损,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折周围神经损伤能够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目的:观察了大鼠肢体骨折合并脑损伤对骨密度、骨微结构、骨生物力学特征和骨代谢影响。 方法:63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骨折组和脑损伤合并骨折组。在术后3周、6周和3个月分批麻醉处死动物保存骨骼和血清标本,检测骨密度、骨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以及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和骨钙素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在造模3周和6周后,脑损伤合并骨折组胫骨近端的骨密度、松质骨微结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胫骨皮质骨截面总面积和骨髓腔面积、胫骨极限载荷和极限应力、血清原氨基末端肽和骨钙素水平均显著增高(P < 0.05),造模后3个月,3组间上述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脑损伤可增加骨折局部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提高生物力学性能,以此促进骨折局部的骨愈合和骨代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临床上常见,一直以来是骨科修复领域的难题。 目的:介绍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用用。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1年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 和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有关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egmental bone defect,titanium mesh or titanium cage”;中文检索词为“四肢或长骨,骨缺损,钛网”。排除重复性研究、非四肢长骨和Meta分析类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共检索到3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无论在大动物或是小动物的实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成骨效果,优于非钛网的游离植骨和大块皮质骨游离植骨;自体骨、异体骨和人工骨均是可行的填充植骨材料,以自体松质骨为主的植骨材料的成骨效果相对较好,具有生物活性钛网较普通钛网的成骨效果更好。临床上,在四肢长骨各个部位的节段骨缺损中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骨缺损长达十余厘米的病例。钛网打压植骨重建四肢长骨节段骨缺损新方法,改变了以往认为大于 6 cm以上长段骨缺损只适宜带血运的骨移植、而不适宜无血运游离植骨的传统观点。该方法较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治疗长骨骨干部节段骨缺损的无血运游离植骨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冻干同种异体骨的应力适应性,方法:56只兔双前肢尺骨中段分别进行同种异体皮质骨和松质骨移植,并利用一简易外固定支架造成左侧移植骨承受的正常生理载荷和右侧承受的低载荷,分别在术后2,4,8,16周处死取材,对植骨区标本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骨移植后第4,8,16周,正常载荷侧界面间的四环素标记表面和骨矿化沉积率都明显高于低载荷侧。反映移植骨内部新骨爬行替代的参数,包括皮质骨和松质骨内部的标记表面,皮质骨内部的矿化沉积率,到第16周,正常载荷侧都明显高于低载荷侧,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在界面间或移植骨内部的吸收隐窝内,正常载荷侧I型胶原基因表达比低载荷侧更为明显。结论:正常生理载荷的刺激有利于早期宿主骨-冻干异体骨界面间的连接和异体骨内部新骨的爬行替代。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质疏松、吸烟可致口腔种植失败率显著增高。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吸烟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周围骨沉积的影响。 方法:50只雌性大鼠均分为5组:除假手术组外,卵巢去势组、卵巢去势+雌激素组、卵巢去势+吸烟组、卵巢去势+吸烟+雌激素组均制备卵巢去势模型,去势术后后两组持续熏烟24周。去势术后12周,在大鼠右侧胫骨近骺端植入钛种植体,种植后对卵巢去势+雌激素组和卵巢去势+吸烟+雌激素组肌注雌激素。实验24周时行动物活体骨密度测量及X射线观察,处死动物采集标本行种植体骨硬组织切片观察。 结果与结论:骨密度及X射线观察结果显示,雌激素可提高种植体周围骨沉积。硬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卵巢去势+雌激素组种植体骨包绕范围基本形成骨结合,松质骨区结合骨板与周围骨小梁相连。卵巢去势+吸烟+雌激素组种植体周围结合骨板较卵巢去势+吸烟组明显增厚,骨板周围小梁骨增多。提示雌激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吸烟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周围骨沉积,促进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补肾益精方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皮质骨质量的有效性,探讨其改善皮质骨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双侧卵巢假切除术),B组(模型对照组,双侧卵巢切除术),C组(补肾益精方组,双侧卵巢切除术+补肾益精方),D组(倍美力组,双侧卵巢切除术+倍美力),给药组的给药时点是双侧卵巢切除术后90天,处死时点是卵巢切除术/假切除术后180天,处死后,测定各组大鼠左股骨中段的截面宏观几何结构参数,骨矿密度与右股骨三点弯曲的结构力学参数,材料力学参数。结果:截面宏观几何结构参数显示,B组与A组比较,骨髓腔显著扩大(P<0.05),骨皮质显著变薄(P<0.05),C组,D组与B组比较,骨髓腔都没有明显缩小,但骨皮,质均明显变厚(P<0.05),B组的骨密度与A组比较,没有明显下降,C组也无明显上升,B组的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参数与A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C组,D组与B组比较,C组的结构硬度与弹性模量显著上升(P<0.05),D组上升不显著,两组其余的力学参数都显著上升(P<0.05),结论:补肾益精方可以提高双侧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皮质骨的骨质量,其作用机制是修饰皮质截面的宏观几何结构,而与倍美力不同的是通过不显著增加皮质骨骨密度的方式上调皮质骨的结构硬度与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8.
颈椎同种异体骨笼椎间融合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椎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融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12只绵羊行C3,4 C4,5椎间盘摘除后,分别植入自体髂骨与同种异体骨笼,于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观察、光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同种骨笼植入后4周骨笼轮廓完整,周边出现吸收腔,腔壁表面有薄层新骨形成。12周,笼壁与椎体之间界线消失,大部分的骨陷窝中有骨细胞,新骨与死骨交织.成骨活动仍在进行,爬行替代尚未结束。24周时,上、下椎体完全骨性连接,骨笼被新骨代替,完成骨性融合。结论:同种异体骨笼充填自体松质骨植入颈椎间后能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效果,并可以逐步被新骨取代,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人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的进展。方法:在CNKI数据库和Pubmed中检索近年来有关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相关文献,从同种异体骨的准备、移植骨颗粒的大小及颗粒骨的打压紧密程度和厚度等方面总结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结果:对异体颗粒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的辐照法灭菌彻底,对颗粒骨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小。脱脂处理能够降低抗原性,提高植骨的成骨能力。直径7—10mm颗粒骨具有较好的初始稳定性。颗粒骨的打压应足够坚强,以确保假体旋转和轴向稳定性。结论: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制备颗粒骨之前进行灭菌、脱脂是很重要的过程,颗粒骨的大小、植骨的紧密程度和厚度还要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王宏芬  谢华  陈艳 《解剖与临床》2005,10(3):199-200,204
目的:探讨4月龄雄性大鼠去睾丸后骨量的变化,重点比较松质骨和皮质骨骨代谢的变化。方法:2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和去睾丸组(B组),同等条件下饲养90d后,取腰椎和胫骨中段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去睾丸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前者腰椎松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下降(P〈0.05),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皮质骨外膜的骨形成动态参数如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下降(P〈0.05),内膜骨形成和吸收均有增加趋势。结论:去睾丸90d能使大鼠松质骨出现骨质疏松,皮质骨丢失不如松质骨显著。松质骨对去睾丸敏感性比皮质骨高。  相似文献   

11.
借助Micro—CT评价单纯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BMP)异位诱导成骨的长期三维影像学及骨质变化。(20±2)g昆明小鼠21只,麻醉后于双侧股部肌肉中植入bBMP各2mg,分别于1、2、4、6、8、10、12周各处死3只,切取诱导分化组织,5%戊二醛固定,行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运用ABA专用骨骼分析软件测定组织矿含量(tissue mineral content,TMC),组织骨密度(tissue mineral density,TUB),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F),结构模型指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及皮质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参数,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BMP从植入2周开始逐渐形成一椭圆形骨组织块,2~4周,异位生成骨呈疏松的新生骨,4周时组织矿含量达第一个峰值,骨小梁数量最多;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6-12周),异位诱导生成的椭圆形骨组织内部骨小梁逐渐吸收,数量减少,12周时骨小梁数量最少;而外层骨组织逐渐塑形成为皮质骨,12周时骨矿含量值、骨小梁厚度、组织骨密度和皮质骨骨密度均达最大值。说明bBMP具有强大的异位骨诱导能力,血供不足时,骨质降解吸收;血供充足时,骨质逐渐成熟改建。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丙戊酸对癫痫儿童骨密度的影响及VitD的预防作用。方法 6-14岁癫痫儿童63例,分两组,一组以单药丙戊酸治疗,另一组以丙戊酸+VitD治疗,应用CT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第四腰椎及股骨颈骨密质和骨松质的骨密度值。结果丙戊酸治疗组和丙戊酸+VitD治疗组治疗前骨松质、骨密质的骨密度无明显差异。在第4腰椎和股骨颈,丙戊酸治疗组疗后6个月骨松质的骨密度明显低于疗前,差异有明显意义;丙戊酸+VitD治疗组疗后6个月骨松质的骨密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丙戊酸+VitD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第四腰椎骨松质的骨密度变化率显著低于丙戊酸治疗组,添加VitD能提高骨松质的骨密度。结论丙戊酸可致癫痫儿童的骨松质密度明显降低。VitD对此副作用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以及不同力学环境对其的影响。方法:在40只家兔前肢尺骨中段进行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并使左右侧植骨块分别承受正常生理载荷与低载荷,动物分批处死后取出植骨区标本进行骨密度值、三点弯曲、平均骨小梁厚度等测试。结果:同种异体松质骨愈合时的骨密度值、最大弯矩、平均骨小梁厚度逐渐上升。在移植后第16周时,和低载荷侧比较,正常载荷侧的上述指标都明显优于低载荷侧(P值分别<0.01,0.05,0.05)。结论: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后的力学性能变化与它所承受的载荷大小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骨移植材料对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植入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D组植入新鲜同种异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X线检测。结果四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骨生成、骨连接情况A、C组优于B组,B组优于D组;A、C组细胞增生活跃、核呈分裂相、胞质丰富、核膜光整、细胞器丰富,同比均优于B、D组;骨缺损愈合时间A、C组为8-10周,B组为12周,D组骨缺损在术后12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可注射型人工骨与异体松质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的植骨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第180医院骨科共收治43例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患者。所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7例,应用Genex-S慢凝型可注射型人工骨进行胫骨平台关节面下注射植骨;对照组26例,应用异体松质骨关节面下填压植骨。分别在术后1周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进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植骨区域骨密度检查,记录胫骨外髁关节面塌陷高度、膝关节外侧间隙高度、外侧间隙角、植骨区域骨密度。结果治疗组术后12个月胫骨外髁关节面总体塌陷高度(1.8 mm±0.7 mm)、外侧间隙总体丢失高度(0.20 mm±0.10 mm)与外侧间隙角总体增加角度(4.62°±0.41°)均小于对照组(8.4 mm±1.7 mm,0.20 mm±0.10 mm,4.6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植骨区域骨密度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kzer Ⅱ型骨折的治疗中,可注射型人工骨的植骨强度与稳定性优于异体松质骨,可能是一种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支撑植骨的良好生物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多尺度分析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微结构变化。 方法 2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实施双侧去卵巢(ovariectomy, OVX)手术,术后 8 周形成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另外 8 只作为假手术( SHAM) 对照组。 利用Micro-CT 和 SR-Nano-CT 定量分析骨质疏松大鼠在组织尺度下皮质骨和松质骨以及细胞尺度下骨细胞、骨陷窝小管和细胞外基质的微结构变化。 结果 组织尺度下,OVX 组皮质骨的截面积较 SHAM 组显著增大(P<0. 05),皮质骨骨密度和厚度较 SHAM 组虽有变化,但不显著;OVX 组骨小梁的骨密度、体积分数、厚度和骨小梁数量较 SHAM组显著降低(P<0. 01),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增加(P<0. 01)。 细胞尺度下,OVX 组骨陷窝半轴长较 SHAM 组没有显 著差异,但 OVX 组骨陷窝厚度和骨小管直径较 SHAM 组显著增大(P<0. 05);同时,细胞尺度下 OVX 组皮质骨孔隙率较 SHAM 组显著增大(P<0. 05)。 结论 OVX 大鼠骨在组织和细胞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微结构变化。 其中,组织尺度主要是松质骨丢失,皮质骨变化不大;细胞尺度骨陷窝小管网络孔隙显著增大,将直接影响皮质骨骨密度和强度。 多尺度分析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结构变化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分析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牙槽嵴植骨术对Wistar大白鼠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选用 40只Wistar大白鼠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第 4、6、8周龄手术组。应用定位X线头影测量技术 ,在术前和术后每隔两周对所有实验动物进行一次上颌骨长、宽、高三个方向生长发育状况的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 :(1) 4周龄和 6周龄手术组 ,上颌骨长度及前部垂直高度均小于对照组。 (2 ) 8周龄手术组 ,上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前部高度发育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3)随手术时间的提前 ,上颌长度和前部高度的发育障碍更加严重。 (4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4周龄、6周龄和 8周龄手术组 ,上颌的宽度发育没有受到影响。结论 :牙槽嵴植骨术会严重影响上颌骨长度和高度的发育 ,鼻中隔前颌韧带系统的破坏使鼻中隔软骨的生物性生长力的刺激不能有效传导至上颌可能是牙槽嵴植骨术后上颌异常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