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患者女,42岁,上腹部不适、包块1月就诊。钡餐造影:胃底块影向腔内生长,直径约7cm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黏膜面隆起.黏膜撑开、展平,部分破坏,表面中间见较深钡斑(见图1)。CT示胃底壁戟组织肿块.囊向胃腔。肝内2个~3个巨大囊实性肿物,壁不均匀,中间为更低液体密度影(见图2), 相似文献
2.
3.
胃间质瘤(gastrisstromalTumor,GST)是较少见的胃黏膜下肿瘤。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对GST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介绍1例继发巨大溃疡的胃恶性间质瘤,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正>1资料患者,女性,41岁。2016年6月,患者因腹痛2周伴肛门坠胀,病情加剧2d,赴上海市某医院就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左上腹腔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临床拟诊“胃底部间质瘤伴恶变可能大”收治入院。2016年6月28日全麻下行胃间质瘤和腹腔转移瘤切除术、腹腔广泛粘连松解术。术中探查发现胃底部巨大间质瘤,大小约18.0 cm×13.0 cm×6.8 cm;盆腔转移瘤5个,直径为1.5~8.0 cm;腹腔转移瘤2个,直径为1.6~3.5cm;大网膜肿瘤浸润灶,大小约4.0cm×3.5cm×2.0cm。术后病理学诊断:胃、盆腔、腹腔、大网膜间质瘤,高危型;肿瘤来源胃原发可能;组织学类型为混合细胞型间质瘤;核分裂象≥10个/50 HPF。免疫组织化学:Ki-67增殖指数20%。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门诊常规随访复查。术后3年余,于2020年3月腹胀1 d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腹部压痛,有抵抗感,余无特殊。经阴道超声检查:盆腔内子宫见多个实质低回声区,大小约13 mm×1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盆腔内另见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3岁。主因左上腹胀痛,间断黑便1个月。体检:左上腹饱满,并可扪及一约20cm×15cm×12cm大小肿块,质中等硬度,活动性差,边界不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示胃轮廓明显受压变形,向左上移位,胃体小弯侧有一瘘口,钡剂经此瘘口进入胃轮廓外一大的不规则腔隙内,钡剂分布不均匀,轮廓不规整,直立位病变部位可见一气-液平面,空腔约有11cm×11cm大小。初步诊断:(1)胃外脏器占位性病变;(2)消化道外肿瘤侵及胃壁合并坏死腔-胃体瘘(图1、2)。胃内镜检查:胃体后壁瘘口样病变伴周围胃黏膜水肿。CT检查提示:胃壁增厚(图3)。手术所见:剖腹探查发现左… 相似文献
7.
8.
胃底巨大恶性间质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63岁。发现黑便 1个月余 ,伴头晕。体检 :腹部略隆起 ,全腹软 ,无压痛 ,未触及明显包块 ,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阴性 ,血白细胞 6.1× 10 9/l ,血红蛋白 9.4g/l。B超 :左上腹可探及 17.1cm× 9.6cm不规则包块 ,边界尚清 ,回声强弱不均 ,可见片状无回声暗区 ,与肝左叶关系密切。诊断为左上腹实性占位并部分液化 ,胃癌或肠系膜肿瘤。钡餐 :胃底受压向右下方移位 ,胃底左上壁见弧状压迹 ,局部粘膜示有侵蚀破坏征象 ,胃呈脏器轴型扭转。诊断为胃外左上腹占位并侵及胃底。CT扫描 :左上腹腔内见 9c…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2-01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GST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或疼痛(11例),腹部肿块(14例),上消化道出血、黑便(5例),体检及其他手术中发现(4例)。肿瘤发生于胃窦15例,胃体11例,胃底8例。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的阳性率为94.1%(32/34),CD34的阳性率为73.5%(25/34)。32例获得随访,术后复发7例,4例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ST的确诊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仍是GST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适当的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5岁。上腹隐痛不适伴返酸4a,疼痛加重伴黑便15 d。体检:中度贫血貌,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半数以上可有消化道出血,还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7例胃镜发现异常,28例腹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本组32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30例(93.7%),CD34阳性23例(71.9%)。手术切除后5例复发者二次手术治疗,2例行姑息性减瘤手术者于6月内死亡。结论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诊治的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4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完全切除术和不完全切除术。结论(1)螺旋CT扫描是CST最有意义的捡查方法之一,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可对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诊断阳性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3)应用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将是今后治疗GST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对本院2001—2005年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以黑便为首发症状4例(其中1例伴呕血);上腹疼痛1例;1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4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幽门成形术,2例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根Ⅰ),1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2月~2年,其中3例失访,3例经胃镜检查无复发。结论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03~2012-04期间,在我院病理中心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25例,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5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5例;各组间结果分析表明,在GISTs中CD 117和CD 3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17在GISTs不同部位、良性、交界性、恶性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CD117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孙建明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0,(6):88-89
异位胰腺又称迷走胰腺或副胰腺,是指在胰腺自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无任何解剖、血管关系的零星胰腺组织,属于先天畸形[1]。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自1983年Mazur等[2]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后,经过20多年的研究,对GIST的诊断和恶性程度的判断才有了统一的标准。两者在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相互误诊。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白2001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胃异位胰腺患者术前误诊为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国来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5):92-9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