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73例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治疗对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73例胆胰疾病患者应用十二指肠镜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ERCP成功率为93.6%,造影发现胆道结石69例,一次性成功取净结石66例,造影发现胆胰肿瘤20例,5例放置内支架引流。ERCP术后胰腺炎2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ST)术后出血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ERCP对于胆胰疾病的诊断明确可靠,内镜下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免除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是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性ERCP正逐渐被治疗性ERCP所取代。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手段包括胰胆管括约肌切开术,网篮或气囊取石术,机械、电解和激光碎石术,内支架置入术,鼻胆管、鼻胰管、鼻胆囊管引流术和胆道镜检查术等。内镜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0%,且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经皮和外科手术治疗。对需急诊处理的胆胰疾病患者选择内镜下治疗更为适宜。近年来我科通过内镜治疗各种胆胰疾病278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高龄胆胰疾病患者日益增多,而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0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诊断为胰胆疾病的343例患者行治疗性ERCP,并按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析原发疾病、ERCP操作、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老年组胆管癌的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除胆管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外,两组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取石术、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EMBE)、胰管支架置入术(ERPD)、鼻胆管引流术(ENBD)操作频率无明显差异。两组ERCP治疗成功率(82.5%对87.0%)和并发症发生率(3.3%对4.6%)无明显差异。所有并发症经内科保守治疗和内镜下治疗后痊愈。结论:治疗性ERCP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尤其适用于老年胆胰疾病患者,其并发症多数可经内科保守治疗联合内镜下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32例70岁以上的胆胰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老年患者行ERCP治疗36例次,成功率100%。进行单纯EST2例,EST加ENBD2例,EST加取石术19例(23例次),EST加取石术及ENBD2例,ENBD5例,ERBD2例。本组发生内镜有关的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好转。结论对胆胰疾病的老年患者行ERCP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胆道系统的结石、狭窄、肿瘤等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自开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以来,这些疾病的诊治有了很大进展。现将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间采用EST治疗的112例老年胆胰疾病进行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6.
ERCP及EST治疗胰胆疾病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RCP及EST治疗胰胆疾病出血原因及对策。方法对405例行ERCP及EST术胰胆疾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血10例,其中乳头切口损伤2例,结石划破胆道2例,抗凝药破坏胃黏膜1例,胆胰肿瘤3例,凝血功能异常2例。这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头晕、心悸、乏力、呕血、黑便或血便以及鼻胆管内有血性液体流出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经有效干预后症状均得到控制,未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结论了解ERCP及EST治疗胰胆疾病出血原因,加强防治,是降低ERCP术后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 7月至 2 0 0 2年 3月经内镜微创治疗胆胰疾病 42 2例次的效果及并发症 ,探讨各种方法的应用价值及优缺点。结果  42 2例患者分别采取了乳头切开、气囊扩张、机械碎石、取石、鼻胆引流术、胆道放置内支架等治疗 ,其成功率为 94 5 5 %,并发症3 79%。结论 内镜微创治疗胆胰疾病有效、安全且对病人损伤小、可代替部分胆胰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技术及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技术在我国已逐渐广泛开展,目前已成为肝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1998年6月~2003年6月,我院对105例胆胰疾病的患者进行了诊断性和/或治疗性ERCP,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往认为急性胰腺炎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禁忌证,随着内镜设备的完善及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经内镜鼻胆(胰)管引流术[ENB(P)D]等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ERCP的相关技术EST及ENB(P)D已成为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我院1996年以来完成ERCP 280余例,行EST 100余例,通过内镜治疗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行治疗性ERCP的811例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行乳头切开术(EST)474例,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88例,结石总清除率为95%;244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183例行鼻胆管引流(ENBD),61例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ERBD);5例恶性胆胰管梗阻患者行胆胰管双支架引流术。行胆道内支架引流可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胰管支架置入可使上腹部疼痛有一定程度减轻。并发症:乳头切开处出血13例(1.6%),均发生于EST术后;急性胰腺炎43例(5.3%),其中发生于EST术后32例,EPBD术后7例,ENBD术后2例,ERBD术后2例;EST术后发生急性胆囊炎4例(0.5%);全组死亡2例(0.2%)。结论应用十二指肠镜行治疗性ERCP去除胆管结石,控制胆道炎症,解除胆胰管恶性梗阻是一种理想的微创外科方法,熟练的技术与细致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并发症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治疗胆、胰疾病的一种方法,而术后出血是EST的并发症之一。EST术后迟发性出血有一定的隐匿性,我们运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成功治疗了3例EST术后迟发性出血,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高龄(≥80岁)患者日益增多,根据高龄患者胆胰疾病的特点,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成为治疗高龄患者胆胰疾病的主要方法。对于高龄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除了术前积极评估和紧急治疗内、外科合并症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治疗方案。治疗性ERCP的应用为高龄胰胆疾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法,使复杂的手术简单化,具有应用安全、方便灵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戴益琛  宋于刚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128-128,F003
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胰疾病,其疗效确切,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EST有较多的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局部感染等,经适当治疗多可痊愈;远期并发症如胆结石的复发、十二指肠乳头的狭窄、胆管炎、胆囊炎、胆囊癌、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肝脓肿等等,已经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胰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ERCP术中发现非梗阻性胃潴留患者109例为病例组,按照1∶2比例匹配未发生胃潴留的21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合并疾病、术前用药、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ERCP术前非梗阻性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黄疸(OR=12.359,P<0.001)、阿片类药物使用(OR=3.009,P=0.001)、生长抑素使用(OR=2.445,P=0.033)、高血糖(OR=1.513,P=0.045)、低血钾(OR=4.634,P=0.001)及低血钠(OR=1.805,P=0.023),这6项因素与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非梗阻性胃潴留的发生有关。结论 除胃肠道器质性梗阻外,术前黄疸、使用生长抑素、使用阿片类药物、高血糖、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均为胆胰疾病患者ERCP术前胃潴留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有此类危险因素患者需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我国经20余年的发展,其治疗胆、胰、十二指肠乳头疾病的作用日益体现。我院从1995年起开展此项技术,并开展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EPBD)、内镜下胆管内引流(ERBD)等治疗,选择诊治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治疗。方法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乳头旁憩室部位并胆胰疾病。全组行胆囊切除21例(24.4%),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20例(23.2%),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胃空肠吻合术(BillrothⅡ)15例(17.496),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14例(16.3%),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取石16例(18.6%)。全组病人术后匀加服胆胰和胃冲剂。结果全组86例,在随访的78例中临床治愈68例,占87.2%,明显好转10例,占12.8%。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密切,多见于老年人,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末后加服胆胰和胃冲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超声内镜(EUS)在可疑胆胰病变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总管扩张或反复腹痛等病史的患者,经腹部B超、CT和/或MRCP检查可疑胆胰病变,术前行EUS检查诊断,并经ERCP确认.结果 15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石术9例,确诊壶腹部肿瘤2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例,胰管结石1例.结论 EUS对可疑胆胰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确诊率,高于MRCP检查,并能指导ERCP,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较早开展的内镜治疗技术,随着EST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并发症的发生仍限制了其发展。我院近年来用EST技术治疗胆胰疾病1080例,发生早期并发症3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胰胆管疾病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开展ERCP检查258例,其中195例进行了EST治疗,探讨了如何进行EST治疗和提高其成功率及防治并发症的措施。结果EST195例中治疗成功189例,成功率96.9%,其中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残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共122例,均经EST切开取石成功;肝内胆管及胆囊并胆总管泥沙样结石13例、总胆管癌6例、胰头癌7例、壶腹部癌7例,均经EST行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ERBD)引流成功;慢性胰腺炎合并化脓性胆管炎6例、胆源性胰腺炎5例,均经EST切开排脓,放置鼻胆管引流治疗痊愈;胆总管下段狭窄7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7例、胆总管扩张伴下段狭窄6例、胆总管狭窄3例,均经EST做网石篮或气囊扩张治疗成功。结论EST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和胆囊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残石患者。对化脓性胰胆管炎及梗阻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ERCP治疗的患者230例分为老年组及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接受ERC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胆胰疾病的组成情况、ERCP的操作方式、ERCP的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老年组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而胆管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老年组行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显著多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患者ERCP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治疗性ERCP具有成功率高、临床疗效稳定、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势,是老年胆胰疾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