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3a,汽车司机。体检发现单眼视物时物体晃动,无法查视力5d来院。眼部检查:双眼视时,视力为1.5,眼位居中,眼球在各方向上均不受限。遮盖一眼,注视眼很快出现水平冲动性眼球震颤,且振幅与频率逐渐增加。快相指向注视眼,因此无法常规测单眼视力。将一眼遮盖物稍前移,见遮盖眼也有眼球震颤,快相也指向注视眼,仅振幅与频率较注视眼小。移去遮盖物,在一眼前加 8.0球镜后,无眼球震颤表现,此时测单眼视力,右眼为1.2 2,左眼为1.5。扩瞳后见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无异常,视网膜镜检影,无屈光不正。诊断:双眼隐性眼球震颤。处理:…  相似文献   

2.
在历年门诊中发现6例婴幼儿早期眼球震颤。太阳光照射3例,用手电筒光照射眼部者2例,电灯光照射1例,男性4例,女性2例,一般出生后在3个月左右开始光照,每次持续时间不等,每次15min至2h,  相似文献   

3.
刘玉芳  周鹏  钟梅  赵梅  刘静 《眼科》2005,14(4):217-217
1病历简介,患者女性,32岁,因患副鼻窦炎,一次性静脉滴注环丙沙星400mg。半小时后感眼前闪光,视物模糊,继而发生眼球颤动。半年前使用环丙沙星后曾有类似症状,未引起注意,停药1周后好转。查体:双眼视力1.2,外眼正常,眼球呈持续性水平震颤。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视网膜血管、黄斑区均正常。诊断:静脉滴注环丙沙星引发眼球震颤。处理:10%葡萄糖500ml,维生素C3.0,10%氯化钾10ml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l加压静滴。次日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5岁中医师为了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于2005年3月12日上午10时第一次肌肉注射干扰素α—2a100万国际单位,注射后2h感觉右下肢肌肉疼痛,活动时加剧,无其它不适,约3h后缓解。3月17日上午9时再次肌注100万IU,1h后出现双眼球疼痛,转动时加剧,视物模糊,轻度复视(为水平性,企图注视时复视消失),无眩晕、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及头位异常,右下肢未感疼痛。立即到本科就诊,视力:右0.6左0.6,双眼同时视0.8,近视力右0.8、左0.8,双眼同时视1.0。眼睑无红肿、淤血,双眼水平注视时睑裂宽7.5mm,上睑提起和睑裂闭合功能正常。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  相似文献   

5.
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特点为内斜视前先有眼球震颤 ,双侧外展神经假性麻痹以及当注视眼由内转位向外转位运动时 ,出现显性眼球震颤。本文报告 3例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手术方法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自1988年到1995年7年间经小儿眼科门诊收治的2124名患儿中,眼球震颤患儿86例,占4.05%,本文通过对86例眼球震颤的屈光状态,伴随疾病,眼球震颤的类型及弱视的治疗的分析,旨在高度重视此病并探讨对其早期治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儿童眼球震颤患者视功能、屈光状态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儿童眼球震颤的屈光矫正时机与方式,从而促进患儿的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102例眼球震颤患儿的视力、双眼视功能、屈光状态、眼球震颤相关检查资料,将患儿分为3组:特发性组81例,白化病组10例,其他原因组11例。对患儿等效球镜度、散光的类型以及散光度进行分析。结果眼球震颤的患儿平均裸眼视力为4.20±0.34,最佳矫正视力为4.45±0.27,最佳矫正视力大多在4.3至4.7之间。特发性组等效球镜度为(一0.25±3.36)D,白化病组为(+0.24±3.25)D,其他原因组为(+1.03±3.12)D。白化病组患儿主要表现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眼球震颤患儿有着较大比例的散光.其中特发性眼球震颤组比例为86%.白化病及其他类型眼球震颤患儿为100%。其中顺规散光是其主要散光形式,顺规散光比例分别为55%、70%、64%。结论眼球震颤患儿常伴发屈光不正,应早期通过屈光矫正进行干预,促进视觉发育,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科视光门诊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治疗98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儿,现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19例.分别应用Anderson法,Parks法,并添加斜视手术量.手术设计既要考虑到其静止眼位的位置、方向和度数,又考虑到斜视的性质、和斜视度,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结果 代偿头位治愈17例,好转2例.斜视矫正:正位18例,外斜欠矫1例.视力提高19例.前方眼球震颤消失9例,好转10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好转.结论 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获得较好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 男  3 4岁 因双眼红痛 ,视力下降 2 0天 ,于2 0 0 3年 12月 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 2 0天 ,自觉双眼红痛 ,视物模糊变形 ,伴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头皮感觉异常。发病第 2天在当地医院诊为“中浆” ,给予血栓通注射液静点 ,肌苷、维脑路通片口服。症状日渐加重。于入院前一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悸症状。既往体健。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 :四肢腱反射稍活跃 ,无病理征 ,无脑膜刺激征。头颅MRI未见异常。心率 :10 2次 /分。呈痛苦病容 ,面色苍白 ,精神萎靡 ,步态不稳。双眼球快速顺时针旋转性震颤 ,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双…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伴斜视21例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析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斜视病例21例,既往无眼外伤史和眼部手术史,男15例,女6例,年龄8~25岁.手术方法采用Parks法联合斜视矫正术.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提高2行或2行以上;18例患者头位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存在15°以内的面转角,其中2例欠矫,1例过矫.19例眼位正位,1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对于伴有头位和斜视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同时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BTA)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效果。方法: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2例,男17例,女5例。用眼震图(ENG)检查BTA注射相应眼外肌前与注射后1wk,1,3,6mo的近、远距离眼震,视力,3级视功能情况,各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比较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注药前后视力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注药后1mo与注药前相比,远近距离原眼位的各眼震参数降低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注药后3,6mo与注药前相比近、远距离原眼位振幅降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最小震强位置注药后1wk,1,3,6mo与注药前相比虽无明显差异,但从频数分布图中可见最小震强出现的位置有向原眼位集中的趋势。注药后3,6mo3级视功能与注药前相比仅融合范围扩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可使近、远距离原眼位眼震有所减轻,视力、代偿头位及3级视功能有所改善。注药后1mo疗效最显著,6mo后疗效下降。该方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是指出生后早期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双眼非自主性、有节律的往返运动。CIN发病率为0.015%~0.14%。CIN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以及代偿头位等临床特征。CI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但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以及X连锁遗传。目前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4个,与X连锁遗传模式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有3个,而只有位于X染色体上的酵母功能域包含蛋白7(FRMD7)基因被确定与CIN发病相关。笔者现就CIN的遗传特征、临床表型以及相关的致病基因位点、致病基因的发现进行综述,并阐述FRMD7基因突变引起的眼球震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1病例患者女,45岁。因车祸撞伤左眼及头部,左眼球脱出悬吊于睑裂外、疼痛流血、视物不见3h于2009年12月5日2时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眼视力无光感,眼压T-1;左眼上睑近眉弓处有-70mm全层裂口,  相似文献   

15.
刘红  黎静  张敬鸣  徐昭旭 《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23-223,227
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常采取代偿头位,使双眼震颤强度最轻或消失,从而可获得最佳视力,此位置称为中间带。国内外眼科医生采用中间带移位手术来改善或消除代偿头位,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合并两个中间带的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临床较少见,国内天津眼科医院率先提出了存在两个相反方向中间带的治疗方案。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收治4例存在两个中间带的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患者,其中2例采用了天津眼科医院的治疗方案,另2例较特殊,未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方法:1987—1994年,我们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法手术治疗19例,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结果:19例病人,平均随访22个月。头位、眼震强度和视力均明显改善,头位由术前平均30.5°减少到术后平均4.9°;眼震强度由术前平均36.0减少到术后平均9.7;19例病人中的21眼(55.3%)Snellen视力增加2行以上。结论: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手术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有显著疗效。眼科学报 1996;12:110—1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的诊断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1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1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并单眼外直肌截除术;1例初次手术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后眼位过矫,2次及3次手术分别行单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及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结果 3例患者远期都获得了眼位正位及双眼单视Ⅰ级和Ⅱ级功能.结论 与先天性内斜视鉴别是减少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误诊的关键.为了在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应早期对儿童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患者,男,67岁,农民。因左眼被人用木棍击伤,眼痛、头痛、视物不清1h。于2009年3月15日来诊。患者痛苦表情,心肺腹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无光感,上下眼睑明显青紫肿胀,结膜囊内有出血,可见结膜开放伤口,没有查到眼球组织。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 患者女,40岁.因左眼球穿孔伤缝合术后1个月于2011年11月16日入院. 患者1个月前左眼被树枝戳伤,当时眼痛明显,视力丧失,伤后就诊于安庆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角巩膜穿孔伤、左眼玻璃体积血”,急诊行“左眼球裂伤缝合术”.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2周后至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于2011年11月14来我院就诊,要求行左眼手术以提高视力.入院查体:视力:右0.4,矫正1.0;左光感.眼压:右13 mm Hg,左9 mmHg(1mmHg =0.133 kPa).双眼睑正常,双侧泪道冲洗通畅,按压泪囊区无脓液流出.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7岁.2009 -11-22日因车祸致头面部外伤、意识不清、左眼球脱出半小时后入院.住院号:10147287.入院时查体:体温36℃,脉博92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6/57 mmHg(1 mmHg=0.133 kPa).昏迷状态,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