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三阴交"阴陵泉"穴对急性尿潴留后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膀胱疾病的优势穴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家兔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阴陵泉组和非经非穴(腓骨小头后下方)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以2倍于正常膀胱容量的生理盐水充盈膀胱2h,建立家兔急性尿潴留模型。2h后排空尿液,即刻电针相应穴位,20min后通过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观察膀胱内压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膀胱组织AT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电针前比较,电针后各电针组的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其它电针组膀胱内压的升高率明显偏高(P<0.05)。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后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组的膀胱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委中组的膀胱ATP含量与三阴交和阴陵泉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委中组升高最为明显,三阴交组次之。结论:电针"委中"三阴交"及"阴陵泉"穴能显著升高急性尿潴留家兔膀胱内压和膀胱组织ATP的含量,说明委中、三阴交和阴陵泉穴都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尿潴留;从改善急性尿潴留家兔的膀胱组织ATP含量来看,"委中"三阴交"穴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患者及健康人膀胱俞穴、下合穴与肾俞及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特征,为经穴脏腑相关及穴位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比较86例OAB患者的膀胱俞、肾俞、委中穴、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和膀胱过度活动状态下各穴位的差异性;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膀胱俞与肾俞红外辐射穴位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OAB组观察穴位左右两侧红外辐射温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两组间外关穴、肾俞、委中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膀胱俞与肾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中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较肾俞低(P<0.05)。结论:在红外辐射温度方面,膀胱的腧穴与膀胱经气相关特异性优于膀胱下合穴、膀胱表里脏腑的背俞穴及与膀胱非直接相关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肝俞"穴对抑郁型胃溃疡的治疗机制。方法:旷场试验后选择合格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肝俞组、非经非穴组。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抑郁症合并醋酸烧灼胃溃疡大鼠模型。肝俞组采用电针"肝俞"穴,非经非穴组采用电针脐旁开2.5cm非经穴点,直刺6mm,留针20min,每日1次,连续6d,中间休息1d,共治疗13d。旷场试验检测大鼠活动状况,Guth法计算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胃窦黏膜组织中P物质(SP)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和实验结束时模型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空白组明显减少,而治疗后肝俞组水平和垂直运动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模型组胃溃疡指数、胃黏膜和下丘脑中SP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肝俞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海马5-HT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肝俞组海马5-HT含量比模型组明显增加(均P0.01)。以上各指标,非经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俞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肝俞"穴可以同时缓解抑郁状态和胃溃疡损伤程度。这可能是电针对脑肠肽表达影响的结果;电针"肝俞"穴通过对中枢内SP、5-HT表达量的影响而改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原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了解心交感神经在针刺调整忽陛心肌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青紫蓝家兔40只,随机选8只作正常组,其余家兔通过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太溪”组和电针非经穴组。采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交感神经电信号和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同时接入SKY-A8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家兔的左心室收缩压力峰值(LVSP)及室内压上升段最大变化率(+dp/dtmax)明显下降,室内压下降段最大变化率(-dp/dtmax)升高。在停针即刻,电针“神门”组家兔的+dp/dtmax、-dp/dtmax及LVSP与模型组、电针“太溪”组及电针非经穴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复制后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一过性增多后急剧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针即刻,电针“神门”组家兔的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频率与模型组、电针“太溪”组及电针非经穴组家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神门”穴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促进机体心脏功能的恢复;电针不同原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功能及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存在相对特异性,其中以“神门”穴的调整作用较为明显,而“太溪”穴及非经穴的作用不明显;电针相关经穴能调整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实现抗心肌缺血的效应。交感神经是针刺抗心肌缺血的主要外周传出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经穴与脏腑相关性及其经脉物质基础,笔者观察了切断经脉线处,筋膜组织前后电针家兔"委中"穴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针刺前,电针15min后及切断筋膜后电针15min膀胱排尿滴数,并分析经脉所附着的组织.结果:电针后于针刺前相比膀胱排尿滴数明显增加(P<0.01),而切断筋膜组织后膀胱排尿滴数与针刺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以引起脏腑效应,切断筋膜组织后,"委中"穴脏腑效应减弱提示经脉所附着组织与筋膜相关.  相似文献   

6.
龙庆  李艳  闻永  何彬  李远志  岳朝驰  杜位良  万川  李俊 《河南中医》2020,40(7):1034-1037
目的:探讨耳-体穴电针疗法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耳-体穴电针组和非穴位电针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3组均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建立大鼠急性尿潴留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耳-体穴电针组及非穴位电针组均在造模前1 h电针干预,耳-体穴电针组取双侧膀胱(耳穴)和关元穴(体穴);非穴位电针组在双侧膀胱(耳穴)和关元穴(体穴)旁开约0.5 cm处作为对照电针刺激。比较各组大鼠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及逼尿肌细胞凋亡率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耳-体穴电针组及非穴位电针组膀胱容量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均低于造模前,且耳-体穴电针组造模后膀胱容量及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体穴电针组逼尿肌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及非穴位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电针组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体穴电针疗法有助于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膀胱逼尿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经典膀胱俞穴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较针刺经典膀胱俞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点刺与电针委中穴对家兔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点刺与电针委中穴对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LIDP模型组、点刺委中组、电针委中组和点刺非穴对照点组。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造实验性LIDP病理模型,采用Siegal记录触觉和步态功能,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与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PLA2与IL-1α的含量。结果:点刺委中组与电针委中组可改善家兔的触觉与步态功能,降低LIDP家兔髓核组织中PLA2与IL-1α含量,且点刺委中穴LIDP家兔髓核组织中PLA2的含量与电针委中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点刺与电针委中穴治疗LIDP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髓核组织中炎症介质尤其是PLA2的含量,其点刺放血的作用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膀胱的特异性穴位(中极、膀胱俞、委中及肾俞穴)的红外辐射温度与OAB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患者电针前后各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并采用OABSS症状量表记录患者的症状评分,根据红外辐射温度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治疗前OABSS症状评分为8.00(7.00,9.00)分,治疗后为2.00(4.00,6.00)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各穴(中极、膀胱俞、委中及肾俞)红外辐射温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OABSS症状评分与中极的红外辐射温度存在秩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中极的红外辐射温度对于评价OAB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探寻较佳治疗方法。方法:40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近部选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前组取肾俞、膀胱俞、白环俞,长针深刺后通电针进行低频率强刺激,后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连续治疗5次。结果:近部选穴组治愈率(60%)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2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肾俞、膀胱俞、白环俞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频率和取穴调节膀胱逼尿肌功能减弱的效应差异,为电针治疗排尿障碍症穴位及电针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0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据穴位及电针频率分为中极2Hz和100Hz、三阴交2Hz和100Hz、曲池2Hz和100Hz6个亚组)。静脉输注0.05%山莨菪碱建立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检测指标为各组充盈期膀胱内压波形及排尿期分时排尿速度。结果:1)中极2Hz、三阴交2Hz、曲池2Hz、三阴交100Hz组的排尿初速度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2)所有2Hz电针组排尿速度随时间下降的速率均大于模型组(P<0.05);3)2Hz电针不同穴位加快初始排尿速度的效应存在穴位差异性,效应大小依次为:三阴交=中极>曲池。结论:1)电针可显著加快逼尿肌功能减弱模型排尿期的排尿速度;2)2Hz电针加快排尿速度的效应优于100Hz电针,且效应存在穴位差异性,三阴交和中极穴优于曲池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针刺与药物对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和排石效果。方法 :1 2 1例输尿管结石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主穴为双侧肾俞、膀胱俞、中极、委中、金门、三阴交、足三里、内关 ,并配以阿是穴。采用电针疗法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 ,观察两周。药物组选用度冷丁、654 Ⅱ或颠茄 ,观察两周。结果 :两组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针刺组治疗后绞痛缓解时间和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1 6 3 3± 6 3 7min、4 60± 1 42hr,药物组为 1 5 44± 6 0 1min、4 54± 1 40hr。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针刺组两周内排石 60 3 2 % ,药物组43 1 0 % ,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结论 :针刺 (电针 )疗法有明显的排石和镇痛作用 ,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绞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刺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两个脏腑调节效应差异。方法 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内关组、曲池组、天枢组、膻中组、足三里组、三阴交组、心俞组、胃俞组,每组10只,观察电针(2/15 Hz,3mA,2 min)不同腧穴对胃运动(胃内压)和心功能(左室心内压)的调节效应,比较针刺前2 min和针刺2 min的均值。结果与本组电针前比较,内关、曲池、膻中、三阴交、心俞组左心室内压均降低(P〈0.05),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组胃内压升高,天枢、膻中、胃俞组胃内压降低(P〈0.05)。各组针刺后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心俞〉膻中〉内关〉三阴交〉曲池,对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天枢〉胃俞〉心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结论运用电针(2/15 Hz,3 mA)刺激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均调节作用,其效应方向和量,因腧穴所在部位、归经、支配神经节段或观察脏腑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并针对单一脏器显示出相对固定的效应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58例,予中药“前列通方”口服,同时针刺中极、腰阳关、膀胱俞、合谷、太冲等穴,疗程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积分、前列腺液(EPS)常规检查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栗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NIH-CPSI(疼痛或不适感、排尿异常、生活质量)和EPS(卵磷脂小体、白细胞)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理想,能改善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的含量,降低症状指数积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兔血清和肌肉组织5-HT、β-EP的含量变化,探讨针刀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和针刀+电针组。造模后28天,腹主动脉取血和左侧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肌肉组织,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肌肉组织中5-HT、β-EP含量的变化;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血清和肌肉组织5-HT、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提高;3个治疗组血清和肌肉组织中5-HT以及肌肉组织中β-E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模型组局部出现明显炎症反应,3个治疗组,局部炎症反应均有减轻。结论:针刀松解法可通过减轻局部炎症并减少血清和肌肉组织中5-HT和肌肉组织中β-EP的含量,介导外周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中极穴等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分析,为经穴脏腑相关以及穴位特异性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集试验组33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中极穴、中脘穴、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以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集同名穴位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群与OAB患者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1),中脘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右内关穴(P<0.05)。对照组中极穴与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极穴(P<0.05);组间中脘穴、右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OAB患者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高于本体非相关穴位内关穴及正常人体中极穴,说明膀胱功能病变会引起其募穴中极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家免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髓核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磷脂酶A2(PLA2)及PGE2(前列腺素E2)水平变化,探讨点刺“委中”放血治疗LIDP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家免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LIDP模型组、点刺委中组和点刺非穴对照点组。自制的LIDP动物病理模型造模器造实验性LIDP病理模型,三棱针点刺“委中”或对照点放血治疗7天。采用BL-410生理信号记录系统记录SNCV,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IL-la、PLA2,和血浆中的PGE2的含量。结果:点刺委中组治疗后SNCV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其治疗前后SNCV的差值显著高于模型组和非穴对照组(P〈0.05);点刺“委中”放血可降低LIDP家兔髓核组织中IL-1α、PLA2,和血浆中的PGE2含量、与模型组和非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点刺“委中”穴可明显增快LIDP家兔的SNCV,减少IL-1α、PLA2,和PGE2等炎症因子含量,提示减轻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点刺“委中”放血治疗LIDP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