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比较血栓四项与血栓弹力图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215例,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ICS)评分分为显性DIC组(CDICS评分≥7分)、非显性DIC组(5分≤CDICS评分<7分)以及未发生DIC的对照组(CDICS评分<5分).比较三组血栓...  相似文献   

3.
4.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严重的止血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科易并发DIC,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妇产科DIC的发生率为0.29%,病死率为38.9%。在我国统计的2471例DIC中,病理产科占24.81%左右,仅次于感染性DIC,居第二位。产科DIC可发生于正常或异常的妊娠后期、分娩期或产后某一短暂的时期,主要诱发原因为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与子痫),其它如感染性流产等亦可发生DIC。  相似文献   

5.
抗凝血酶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治疗及临床监护水平的提高,败血症相关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在上升,故其总死亡率仍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虽其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复杂,但其中天然抗凝途径功能紊乱起着重要作用。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含量最丰富的天然抗凝蛋白,目前许多动物及临床试验均表明,在败血症相关DIC患者中应用AT可以改善DIC状况,降低死亡率。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指标在评估甲状腺手术患者出血的价值.方法 以60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D二聚体(D-D).以及TEG,观察其与临床手术出血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45...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凝血功能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住院当日及治疗4周后行TEG(包括R值、K值、α角、MA及CI值)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包括PT、PT-INR、APTT、FIB)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R值、K值、PT值、PT-INR值、APTT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仅角、MA值、CI值、FIB值均较治疗前下降(t=-22.14、-25.54、-2.83、-5.80、-6.10、50.50、69.08、33.10、11.68,P均<0.01)。TEG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灵敏度(68.60%)大于常规凝血检测(39.53%)(χ~2=7.60,P<0.01)。治疗前TEG检测凝血因子型高凝状态为4.65%,治疗后为10.46%;血小板型分别为23.26%和25.58%;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型分别为40.70%和15.12%。相关性分析显示R值与PT值、PT-INR值呈正相关(r=0.88,P<0.01;r=0.86,P<0.01),与FIB值呈负相关(r=-0.819、P<0.001),MA值与FIB值呈正相关(r=0.219,P=0.042),CI与PT、PT-INR值呈负相关,与FIB值呈正相关(r=-0.326,P=0.002,r=-0.333,P=0.002;r=0.246、P=0.023)。结论 TEG检测能从多角度全面评估整体的凝血系统,灵敏度优于常规凝血检测,对临床诊治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对比血栓新四项、凝血指标检测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课题组成员所在医院) 100 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了血栓新四项、凝血指标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同非 DIC 组相比, DIC 组TAT 、 TM 、 PIC 、 t-PAI-C 水平更高,且凝血指标中 PLT 、 FIB 水平更低, D-D 水平更高, PT 时间更长( P<0.05 );同凝血指标诊断比较,血栓新四项诊断准确度更高( P<0.05 )。 结论 较之凝血指标而言,血栓新四项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创伤患者常规血栓弹力图(TEG)与快速血栓弹力图在创伤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150例成人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和快速TEG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常规TEG和快速TEG值的血块强度(MA)有很强的相关性(r=0.784);a角和K值在两种方法之间呈中度相关性(r=0.442、0.623);常规TEG与快速TEG值的血块稳定性(LY30)相关性较差(r=0.148)。结论 常规TEG与快速TEG在整体血栓强度和血小板功能方面有很强的相关性。评估纤维蛋白交联程度的相关性为中等,评估溶栓的相关性较差。在使用快速TEG评估凝血状态时,应考虑这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了解成份输血治疗DIC的疗效。方法:统计导致DIC的基础疾病、各主要临床表现和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概率,采取不使用肝素而以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方法进行抗DIC治疗。结果:导致DIC的基础疾病以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异常主要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和D-二聚体阳性,在接受治疗的56例病人中,39例治愈,治愈率69.9%。结论:DIC临床表现复杂,成份输血或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凌洁 《吉林医学》2012,(36):7975-7976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为DIC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产科DI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4例DIC病例中,最终痊愈29例(85.3%),子宫摘除8例,死亡5例(14.7%)。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早期应用肝素,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并补充血容量,果断切除子宫是产科DIC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彭爱华 《基层医学论坛》2021,(11):1567-1568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凝血检验指标监测,比较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此综合征发展迅速,早期诊断与晚期治疗均较困难,若不积极进行治疗,预后不良。本文对15例急性DIC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发病因素很多,其中因产科并发症引起的尤为常见,产科DIC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时诊治可获愈,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28例产科DIC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5年间我院产科分娩25 852人,中期妊娠引产(包括死胎、稽留流产)1 134人,共26 896人,发生DIC 28例,发生率0·10%,低于国内报道的0·14%[1]。DIC患者一般情况:年龄21~44岁,平均28·5岁;初产妇11例(39·3%),经产妇17例(60·7%);孕<37周者15例,≥37周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患者按照DIC诊断标准确诊为。DIC,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治疗产科原发疾病,去除诱因;②高凝期及时用肝素抗凝剂,25~50mg/次,间隙给药,24h总量50~200mg;③消耗性低凝期主要采用血浆、血小板输入代替治疗,适当应用小剂量肝素;④继发纤溶期仅在DIC晚期使用抗纤溶药物。结果完全治愈19例(83%),死亡4例(17%),均系羊水栓塞死于脏器功能衰竭者。结论对于产科DIC患者,做到早期诊断,去除诱因,及时恰当应用肝素抗凝剂,加强支持治疗,防治脏器衰竭。是抢救产科。DIC患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王淼  邱方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1):998-99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当前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因产后大出血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共30例进行讨论,其中抢救成功26例,死亡4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方案。方法选择近10年在本医院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抢救26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应尽早诊断、及时抢救、采取规范有效的综合抢救措施,能够挽救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