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明赶饮对急性酒精中毒(AAI)模型大鼠的解酒保肝作用,并探索其治疗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明赶饮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予牡蛎大豆肽肉碱口服液0.101 g/kg灌胃,明赶饮高、低剂量组分别予7.6、3.8 g/kg明赶饮水煎浓缩液灌胃,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予50%食用酒精溶液15 mL/kg灌胃建立AAI模型,空白组续予生理盐水灌胃。第2次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随机取6只进行翻正反射试验。各组另6只大鼠分别于第2次灌胃后0.5、1.0、1.5、2.0、3.0、5.0 h在浅麻醉状态下经尾静脉取血,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乙醇浓度,并获得血乙醇动力学参数。各组所有大鼠于第2次灌胃后12 h,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肝功能指标含量;取肝脏,检测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情况。结果:各给药组大鼠酒后精神状态、活动能力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明赶饮高剂量组大鼠醉酒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0.01),各给药组睡眠时间、醒酒时间显著缩短(P<0.01),其中明赶饮高剂量组大鼠睡眠时间、醒酒时间显著短于阳性对照组(P<0.05)。灌胃50%食用酒精后0.5 h,明赶饮高剂量组大鼠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灌胃后1.0、1.5、2.0、3.0、5.0 h,各给药组大鼠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灌胃后5.0 h明赶饮高剂量组大鼠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血乙醇浓度达峰时间均有所缩短,而达峰浓度、血乙醇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明赶饮高剂量组血乙醇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AST、ALT、TBil、DBil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A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其中明赶饮高剂量组大鼠上述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P<0.01),ADH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明赶饮对AAI模型大鼠有显著解酒、保肝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提高ADH活性,以高效降低血乙醇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乙醇中毒小鼠体内乙醇浓度、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水平,探讨葛花枳蓂子配伍应用是否优于单独使用。方法:将ICR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单用葛花、枳蓂子组及配伍1、2、3组。选取预防给药的方法,即给药30min后灌酒复制模型,分别于酒后05h,1h,2h,3h摘眼球取血及肝脏组织。酶法测定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中乙醇浓度、肝中ADH和ALDH水平。结果:醉酒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在2h达到峰值,葛花、枳蓂子配伍1、2、3组小鼠体内乙醇浓度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小鼠肝脏中ADH水平在1h达峰,配伍2、3组可显著升高小鼠酒后1h肝脏中ADH的水平(P0.05),在2h、3h后,只有配伍3组效用较为明显(P0.05);小鼠肝脏中ALDH水平在2h到达峰值,配伍3组可显著增加其水平,其余各组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葛花、枳蓂子配伍使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可降低酒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肝脏中ADH与ALDH活性有关,从而起到预防醉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葛花、枳椇子2∶1比例配伍后解酒保肝的量-时-效关系,明确葛花枳椇子配伍使用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56°红星二锅头白酒灌胃复制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六组:空白组,模型组,东宝肝泰对照组,葛花枳椇子2∶1高剂量配伍组,葛花枳椇子2∶1中剂量配伍组,葛花枳椇子2∶1低剂量配伍组,于实验4周、8周、12周末分别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并迅速取肝左叶组织约0.2 g,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以及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结果给药8周和12周,葛花枳椇子各剂量配伍组均可降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且配伍低剂量组较其他组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结论结果表明,不同剂量葛花、枳椇子比例配伍均有一定程度解酒保肝功效,但葛花、枳椇子2∶1比例低剂量配伍效果最佳,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的解酒效果以及解酒机制。方法:检测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对实验小鼠醉酒时间、实验大鼠血醇浓度和尿液排泄的影响,并测定与乙醇代谢过程相关酶的含量和活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高剂量组小鼠的酗酒潜伏期延长(P0.05),低、高剂量组小鼠醉酒时间显著缩短(P0.01);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高剂量组大鼠3h血醇浓度及低、中、高剂量组4h血醇浓度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尿液排泄量较阴性对照组增加(P0.05);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中的P4502E1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大鼠肝脏中的ALDH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能有效延长小鼠醉酒潜伏期、缩短小鼠醉酒时间,有效加速大鼠体内乙醇代谢过程,可能通过提高大鼠体内细胞色素P4502E1和ALDH的含量,促进尿液排泄,从而加快机体内乙醇的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对血液乙醇浓度,肝组织酒精代谢关键酶、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清中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影响,探讨其解酒护肝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检测大鼠酒后不同时间血液乙醇浓度;检测急性酒精中毒小鼠肝组织中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低剂量组大鼠酒后30 min、中剂量组酒后60 min、高剂量组酒后30、60、90、120、180 min血液乙醇浓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ADH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组肝组织ALDH和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而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AST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葛根枳椇子栀子胶囊具有明显的解酒护肝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强肝乙醇代谢关键酶及抗氧化酶活性,加速乙醇在体内代谢,减少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药膳五汁饮中阿魏酸和多糖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五汁饮中阿魏酸和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便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方法:五汁饮中阿魏酸定量分析采用HPLC法,使用Ultimate 3000色谱柱,固定相为碳十八键合硅胶,流动相为甲醇-0.5%乙酸水溶液(30∶70),流速1mL·min~(-1),运行时间30min,检测波长321nm,柱温30℃;五汁饮中多糖定量分析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结果:五汁饮中阿魏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阴性无干扰,仪器精密度RSD为0.96%,供试品溶液48h内稳定(RSD为1.31%),重复性试验RSD为1.14%(n=6),平均加样回收率(n=9)98.69%,RSD为1.0%。阿魏酸理论塔板数为4 000,分离度为1.65。五汁饮中多糖平均含量为63.75%(RSD=5.2%,n=6),五汁饮供试液在6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4%,RSD=1.16%(n=6)。结论:HPLC测定五汁饮中阿魏酸含量专属性好,重复性好、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可作为五汁饮中阿魏酸含量测定的检测方法;苯酚-硫酸比色法可用于五汁饮中多糖的含量测定,以控制该制剂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花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取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复方丹参片,240 mg·kg~(-1)),葛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20,40,60 mg·kg~(-1)),预防给药28 d,通过夹闭冠状动脉30 min后恢复供血再灌注的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完成后,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性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二磷酸腺苷(AD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心肌细胞组织匀浆液细胞肿瘤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水平;ELISA检测心肌细胞组织细胞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含量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治疗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著降低(P0.05,P0.01);葛花总黄酮高、中剂量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病变和心肌细胞凋亡状况均好转,其中葛花总黄酮高剂量组治疗组效果最为显著;葛花总黄酮高、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血清中AST,CPK,ATP,ADP,LDH水平明显降低,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葛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上调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含量,降低Bax,Caspase-3含量。结论:葛花总黄酮能够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葛花总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花总黄酮能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浸润,降低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环氧合酶-2(COX-2)通路葛花解酲汤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和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对其建模处理,通过组织学检查、Western Blotting检测、化学比色法测定等对小鼠组织中COX-2蛋白、脑组织δ阿片受体(DOR)mRNA、β-内啡肽、胱硫醚-β-合酶(CBS)活性和H2S水平,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和抗氧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COX-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COX-2蛋白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DOR mRNA和β-内啡肽的水平显著低酲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DOR mRNA和β-内啡肽的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低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的ADH和ALDH活性较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的ADH活性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葛花解酲汤组中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硫酶(GS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葛花解酲汤组GSH、GST和T-AOC水平显著高于中剂量葛花解酲汤组(P<0.05)。结论:葛花解酲汤可以有效抑制COX-2通路,降低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脑组织中DOR mRNA、β-内啡肽、CBS活性和H2S水平,显著提高慢性酒精中毒小鼠肝脏中的ADH和ALDH的活性,改善氧化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9.
养元饮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解酒和保肝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养元饮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解酒和保肝作用。方法:通过连续6周ig食用酒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给酒的同时ig给予养元饮。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乙醇和乙醛含量,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活力和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使用比色法测定,取适量肝脏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养元饮中、高剂量能明显降低血清中乙醇和乙醛含量,其中高剂量可显著提高肝脏中ADH水平,作用优于海王金樽。养元饮同时有降低血中ALT和AST活性作用。结论:养元饮主要通过提高ADH活性降低乙醇浓度,同时防止肝脏转氨酶入血从而达到保护肝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天麻钩藤饮高剂量组、天麻钩藤饮低剂量组和西药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天麻钩藤饮低、高剂量组分别予天麻钩藤饮11.88g/(kg·d)、47.52g/(kg·d)灌胃,西药组予美多芭75mg/(kg·d)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8周。治疗前后采用旋转试验、悬挂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结果:行为学检测提示,治疗后天麻钩藤饮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悬挂试验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其中天麻钩藤饮高剂量组得分最高,与低剂量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钩藤饮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麻钩藤饮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旋转圈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高剂量组旋转圈数最少,与低剂量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麻钩藤饮高、低剂量组和西药组DA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高剂量组DA含量升高最明显,与低剂量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明显改善PD大鼠行为学症状,其取效机制可能与促进PD大鼠内源性多巴胺分泌,有效改善PD大鼠脑内微环境和神经元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