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的专书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 ,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它的核心是辨证施治 ,经历代运用不衰 ,究其内容 ,新解几点如下 :1 辨证核心 六经新解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那么六经究竟应当怎样理解 ,它同现代医学有何联系呢 ?六经之经 ,与经络之经殊异 ,经 ,即部 ,如六部之部 ,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 ,内在体质统分为六个部位 ,其手足之分上下 ,犹宰职传列左右也 ,名为三阴三阳 ,各列为纲 ,以此囊括万病 ,立法较之思邈用脏腑统令百病 ,无择括三因为病纲 ,丹溪以气血痰郁…  相似文献   

2.
秦建平 《四川中医》2001,19(7):20-20
目的:探讨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外治法及外用药的特色。方法:用归类统计分析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坐药5条、熏洗药4条、外敷散2条、塞鼻散1条、含噙2条。结论:仲景外用药特点为:(1)审证求因使用;(2)内病外治、内外结合;(3)剂型灵活。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科疾病采用外治法,早在东汉末年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就有论述。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将仲景外治法归纳为药塞法、熏洗法、外敷法、针灸法四种方法,以便指导临床。一、药塞法仲景用药塞法有肛门、阴道、鼻中三补给药途径。如《伤寒论》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  相似文献   

4.
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推崇.张仲景在其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亦多出用到半夏,其功效可总结为降逆止呕、蠲饮降气、消痞散结、利咽化痰、健脾益气等.同时,仲景对于半夏的毒副作用,也分别从配伍技巧、煎煮方法、炮制方法、用量多寡等方面多有论述,启人深思,值得寻味.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历代先后有800余医家对《伤寒杂病论》加以注疏,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古人注疏的准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伤寒杂病论》己成为历史文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随便加减就会失去文献的原貌,其中的正确与谬误不能随意更动,改变了原文就等于改变了历史事实,这是我们在谈及《伤寒杂病论》著述历史背景时的态度。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疫疠流行,死人枕藉,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张仲景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桂敏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0):1048-1049
目的:探析仲景苦辛并用,寒热共剂治法。方法:通过探讨其组方特点、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结果:苦辛法在治疗寒热错杂证、湿热证、支饮重证时有和阴阳调气机之功。结论:仲景苦辛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于瘀血病证治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这一篇,比较具体论述了瘀血的脉证治法,但并没有系统集成方药章节,然而治疗瘀血病证的方剂并非没有,而是散录在其他各主题篇章中,如疟病、虚劳、肝着、黄疸、妇人癥病、阴阳毒、肺痈、肠痈等。张仲景书中杂病共22篇,加上《伤寒论》中记载的有关瘀血病证治方剂20多首,按寒热归类有温性祛瘀和凉性祛瘀,温性祛瘀如小温经汤、胶艾汤、大黄虫丸等,寒性祛瘀如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硝石汤、升麻鳖甲汤等;按虚实证有攻下逐瘀和扶正祛瘀,攻下逐瘀如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扶正祛瘀如百合地黄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此外还有利水消瘀的大黄甘遂汤,理气化瘀的枳实芍药散、旋覆花汤,逐水祛瘀的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土瓜根散,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为了便于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瘀血病证治的理解和研究,笔者以内科、妇科及外科临床疾病常用治疗方剂为主线分别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9.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以六百字精要之宏论,述世间至理之明言,字句铿锵,千古播扬。愚读此论,四十有年,揣度吟诵,获益匪浅。今重温原序,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兹略举一二,愿与同道共勉。1勤求博采,重实践方可为大医序言开篇明义,是被名医扁鹊的“才秀”所触动,于是经过“勤  相似文献   

10.
徐茂林 《光明中医》2011,26(6):1270-1271
从细辛的功效、细辛的剂型、细辛的用量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应用细辛的特点。认为其功效为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温通血脉、温里发表;其剂型多为汤剂,且应久煎;其用量在复方中与他药基本相同,证有化热者量宜相应减小,证属纯寒无热者,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专著,也同样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文中从未病先防、整体调护、服药护理、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全卷问世之后,由于朝代更迭,"几经兵燹,几番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千百年来,每一朝代所能见到的《伤寒杂病论》传本均不尽相同,或编次倒置,或文意悬隔,或有证无方,或有方无药等.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厥证相关条文内容的梳理学习,探求厥证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期为准确把握厥证的证候实质、提高临床辨治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有29首方剂应用到白术,张仲景应用白术主要是利小便和补脾气。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证有“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疗原则,以白术利尿是对这些原则的灵活应用。张仲景通常采用白术配茯苓以消胸腹痰水,白术配麻黄以逐皮间水湿,白术配附子以疗风寒湿痹。张仲景以白术补脾气见于理中丸、薯蓣丸等经典方剂的配伍中,常以白术配人参以补中气,白术配当归、川芎以调气血。认识白术利小便和补脾气的两大功效,对于指导相关疾病的临证用药当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其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不自觉地掺入了家乡土话——南阳方言,致后学者对一些症状、眯象、药物等把握不准,甚至产生误解,对学习《伤寒论》、应用经方带来一定困难。笔者世居南阳,为仲景故里之人,深习民俗,熟识方言,故将《伤寒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是诊疗疾病理、法、方、药完备的辨证施治纲领,而且记述了丰富实用的护理知识。通过对此著作的研究,从五个方面就其中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探索。一是仲景主张医疗护理本为一体,相互依存,治护不分。二是重视未病时养生调摄、预防护理,防病于未然。三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护,三因制宜。四是注意护理工作中的细节,保证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五是病情初愈后,适当护理,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钱荣军 《中医研究》2011,24(9):10-12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撰著,是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其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其方剂的药物配伍精炼,主治明确。后来不少方剂由此发展变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代医家对附子的概述、附子应用的特点剖析、附子应用临床范围论述、典型医案4方面入手对附子的药性、功效进行论述,并对《伤寒杂病论》附子条文进行分析,提出了附子临床应用的新方法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几种药材的炮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药之法 ,古方甚少。最详于宋代雷 ,即现在的《雷公炮制论》。后世制药的方法 ,逐渐趋于完备。凡药物气厚力大者 ,无有不偏 ,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 ,必用恰当之法以制之 ,则药性之偏者醇矣。然而其制药的含义又各不相同 :有以相反为制 ,或以相喜为制。而具体制法又复不相同 ,有制其形 ,制其性 ,制其味 ,制其质 ,皆巧于用药之法。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着很多中药炮制加工方法。如口父咀 (桂枝汤方碎成小块 ) ,去皮 (厚朴、桂枝 ) ,去心 (麦门冬、牡丹皮 ) ,炙 (甘草、厚朴、枳实 ) ,酒洗 (大黄 ) ,水渍 (枳实 ) ,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