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及术后合并针刺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的临床疗效评估(Frankel分级),X线影像学结果(患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以及Cobb角),对本院行单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后2周配合针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4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进行疗效分析,结果:①术后患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术后12个月随访,压缩率及Cobb角较术后无明显改善,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功能有一定的恢复。结论:单纯通过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即可达到良好的稳定,术后配合针刺治疗,对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置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占位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63例患者分为A组30例、B组33例。A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B组采用跨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改善均优于B组(均P0.05)。结论后纵韧带连续、临床上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伤椎置钉及韧带复位技术能有效改善伤椎的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椎管侵占率,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对2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脊髓或马尾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自体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固定术。入院后卧硬板床,术前过伸手法复位,C型臂观察经椎弓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12—17个月,全部病例椎弓根植骨均牢固融合。钉棒无断裂螺钉无松动,压缩椎体明显反弹。结论:半椎板减压植骨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后路Ⅰ期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爆裂骨折应用后路钉棒系统间接复位或减压及神经脊髓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伤后1周内胸腰椎压缩或爆裂骨折急诊患者48例行后路钉棒系统复位、椎管间接或直接减压及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周内随访,其中有31例获36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2.5%和后缘93.2%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1.5%和后缘98.5%,Cobb角由术前平均23°恢复为术后平均3°。术后随访除4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无恢复外,其余脊髓、马尾损伤患者均获Frankel分级1级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所随访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晚发性脊髓损伤。1例出现椎弓根钉断裂但无特殊不适亦无椎体高度丢失。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观察组患者前侧方脱位得到基本复位,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均明显改善。植骨面均见骨性融合,无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脊柱神经损伤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在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后还可获得很好的脊柱融合效果,并且术后并发症少,对Cobb角和相邻正常椎体的比率也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保守治疗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例回顾分析,根据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及随访1、5 a后椎体高度的变化、Cobb角的矫正程度、活动度及临床症状结果。结果经病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在改善椎体高度、Cobb角的矫正程度、活动度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能复位骨折,重建椎体高度,提供脊柱即时及晚期稳定性及良好活动度,减少内固定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经椎弓根向伤椎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粉末型注射剂(ACPC)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CC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融合方式治疗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植入ACPC)34例,B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及相邻节段椎板植入CCPC)30例。观察2组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手术时间、内固定失效率及术后腰背部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A组Cobb角及矫正丢失度大于B组(P<0.05),A组手术时间和书中出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内固定失效率低于B组(P<0.05),术后腰背部疼痛率优于B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更多的创伤,但经椎弓根植骨增加了伤椎前中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减少了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避免或减少了术后椎体塌陷而导致的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后凸畸形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Cobb's角明显恢复(t=9.26,P〈0.01;t=7.35,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8.32,P〉0.05)。随访6~36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平均伤椎后凸畸形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分别较术后丢失5%和8%。5例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级)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24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Frankel A~D级)中21例(87.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断钉1例,钉道松动1例,过度牵伸复位致神经损伤加重1例。结论:后路减压、过伸体位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生理弯曲,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但也存在断钉、钉道松动、伤椎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及神经脊髓压迫情况,28例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伤椎骨折复位器复位,使骨块回纳,伤椎冲入骨颗粒植骨融合治疗,椎体爆裂骨折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0例患者采用不切除椎板减压,直接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术后3,6,9,12,18个月进行随访,经DR及CT检查,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无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达到1~3级。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具有复位效果好、植骨融合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一期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脊髓前方畸形、脊髓减压、清除病灶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一期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两组术前均进行14d三联化疗药物疗法,观察组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矫正脊髓前方畸形、脊髓减压、清除病灶疗法,对照组行前后路联合疗法,即后路内固定、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融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各手术参数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沉变化情况、Cobb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手术参数指标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期胸、腰椎结核进行清除病灶前方钛网支撑矫正畸形,可有效避免治疗中内固定及支撑物的并发情况,临床疗效确切,是一期胸、腰椎结核治疗的首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2例,按Frankd分级评定脊髓神经功能,应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骨折椎体矫形状况及稳定性。结果:1例跳跃性骨折1个锣帽脱落,余椎弓根螺钉及钉棒位置良好。Cobb角由术前的250~450恢复至术后的20~150,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由术前的25%~46%恢复至术后的80%~100%。2例脊髓神经功能A级无恢复外,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序列,矫正术前的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能够改善截瘫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吕华 《河北中医》2014,(10):1560-1561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西医结合护理组30例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护理组30例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术后10 d腹胀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变化。结果2组术后10 d腹胀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西医结合护理组腹胀改善较好。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术后并发症较常规护理组少。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较常规护理组提前( P<0.05)。2组术后Frankel 脊髓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护理组脊髓损伤恢复较好。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充气式脊柱弹性固定牵引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非盲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480例年龄在25~45岁,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大于50%的外伤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平均分为A组(术后3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B组(术后3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C组(术后8周佩戴充气支架坐起或下地)、D组(术后8周佩戴普通硬质腰围坐起或下地)。采用ALPF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5年。评价⑴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lkel分级;⑶末次随访时腰痛Denis分级。结果:(1)A、C两组无钉棒断裂;B组螺钉断裂8例(6.7%);D组螺钉断裂3例(2.5%)。(2)四组伤椎前、后缘高度和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术后均恢复良好,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取出前及随访时,B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较多,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明显增大(P〈0.05)。而A、C、D三组无明显丢失(P〉0.05),明显优于B组(P〈0.01)。⑶末次随访时,A、C、D组神经功能均好于B组(P〈0.05),腰痛程度均较B组轻(P〈0.01),腰痛程度与矢状面后凸校正Cobb角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5,P〈0.05)。结论:ALP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但术后缺乏有效的支具保护可影响疗效。术后应用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可早期下地,并能有效保持复位效果,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和腰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失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损伤后失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选取颈椎损伤后失稳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7例,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1例。合并颈椎管狭窄患者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发育性椎管狭窄并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C3~C7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用自行研制的椎弓根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突间关节间植骨融合。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后未能复位,术中撬拔复位后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末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7~18个月,平均10个月,椎弓根固定系统牢靠,无松动。结论:应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系统一次完成颈椎的复位固定和脊髓减压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腰椎侧凸Cobbs角平均23.4°,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后路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采用JOA29评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3分(P<0.05),改善率为81.4%,侧凸术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6°,改善率平均41.9%。结论:选择性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椎间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影像学方面评估前路手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行一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Cobb’s角、伤椎椎体压缩率及椎管狭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例失访,49例进行3个月~9年的随访。X线片检查提示植骨均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在矢状位Cobb’s角术前为(26.7±5.2)°,术后为(3.6±4.5)°,随访时为(3.8±4.9)°,术后脊柱曲度接近正常生理曲度。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49.18%±12.32%,降低到术后的13.10%±8.96%;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11.32%±4.94%,降低到术后的4.64%±3.87%;椎管狭窄率术前为55.46%±14.35%,术后为2.89%±2.15%;放射学检查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访时未发现矫正角度和高度的丢失,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前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效的方法,它具有良好的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扩大椎管容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