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息肉具有潜在恶变的可能,尤其是多发性、直径较大的息肉,内镜检查发现时应予切除。我院消化内科自2006年12月始对大肠多发性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对消化道息肉患者428例行APC治疗。结果 428例患者2个月后经胃肠镜复查,息肉全部消失,治疗部位已形成瘢痕,少数患者残基部出现红晕,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治疗消化道息肉创伤小、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是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肠镜治疗大肠息肉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肠镜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肠息肉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在麻醉状态下经肠镜切除。对照组采用套扎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电摘除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切除息肉,成功率为1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肠镜下高频电摘除术治疗大肠息肉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结肠息肉患者在无痛结肠镜进行APC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于1个月后进行复查。结果100例患者214枚息肉均予摘除,灼除。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39枚先用圈套器电凝电切摘除,再用APC烧灼残余病灶,直径〈1cm的息肉175枚直接用APC烧灼。1个月以后复查肠镜有2例(5.1%)直径〉1cm的广基或带蒂息肉病灶残端见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息肉样增生,再以APC治疗。APC治疗中出现局部疼痛5例,腹胀12例,持续时间1小时~3天,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无痛结肠镜下APC治疗结肠息肉安全有效,可彻底减轻患者的痛苦,达到快速、高效检查的目的,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1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月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42-1142
我们2003~2006年在电子结肠镜下采用高频电切治疗大肠息肉146例,摘除息肉358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与保守疗法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镜诊断为疣状胃炎的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行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照组则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半年,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疣状胃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疣状胃炎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P0.05);观察组病灶消失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和病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半年后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效果好,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2005年11月,笔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患者86例,效果满意,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39例;年龄18~75岁,平均35岁。胃息肉43例,肠息肉26例,疣状胃炎14例,溃疡出血2例,晚期胃癌出血1例。1·2治疗方法在电子内镜(Olympus公司生产)直视下使用氩离子凝固器(德国DRBE公司生产,电凝功率60 W,氩气流量2 L/min,电场强度500 V/m2,标准电凝指数为A60),经内镜钳道插入氩气电凝导管,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0.3~0·5 cm,以每次时间1~3 s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根据病灶的大小使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H.pylori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氩离子凝固术和抗H.pylori治疗,对照组予抗H.pylori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疣状病灶的减少、临床疗效和抗H.pylori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抗H.pylori治疗疣状胃炎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清醒镇静胃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选择59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清醒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常规予以抑酸及抗反流治疗,1-3月后行常规胃镜复查,评价术中安全性、术后不良反应及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镇静满意度为83.5%,记忆缺失率为93.5%,病灶消失率达96.6%。结论:应用清醒镇静胃镜联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方法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可供临床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中老年鼻腔中后段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32例反复鼻出血的中老年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止血,并术中护理配合。结果32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经治疗后30例在随访期间未发生鼻出血,2例治疗后1周内再出血1次和3次,出血量和频率明显减少。结论鼻腔中后段出血尽早行电子鼻咽镜检查和氩离子凝固术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鼻咽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中老年鼻腔中后段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32例反复鼻出血的中老年患者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止血,并术中护理配合。结果32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经治疗后30例在随访期间未发生鼻出血,2例治疗后1周内再出血1次和3次,出血量和频率明显减少。结论鼻腔中后段出血尽早行电子鼻咽镜检查和氩离子凝固术的治疗及护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E)联合乌梅汤加减治疗Barrett食管(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内镜下行APE治疗,对照组于术后给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给予乌梅汤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下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18例患者中1例半年后失访,其余17例患者半年及1年后镜下随访未见复发;对照组20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时16例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2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再次予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随访未发现复发。其余16例患者1年后随访有4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对照组1年后复发率为20%,两组患者1年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PE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短期疗效较好,配合乌梅汤加减可有效地预防BE的复发。提高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止血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大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Olympus电子内镜及Olympus钛夹(HX-600-090)及推送器(HX-5LR-1型),联合氩离子凝固器治疗老年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结果即时止血率达100%,无一例出现再发出血和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止血夹联合APC治疗老年性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操作简单,止血快,适应证广,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色瘤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内镜诊断胃黄色瘤并取病理的共97例,其中57例取病理但未行氩离凝固术(对照组);40例患者活检并进行了氩离子凝固术治疗(APC组)。术后一个月胃镜复查随访。结果:病灶≥4mm的胃黄色瘤,APC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病灶≥4mm,APC组治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8)。结论:胃黄色瘤活检后APC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尤其是对于较大的病灶。  相似文献   

15.
16.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2 月期间诊治的胃息肉患者中选取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的患者 39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实施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患者 39 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4.87 % 和79.49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5.13 %,低于对照组的 1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常规结肠镜检查,患者在术中常常发生腹痛、腹胀,有时甚至疼痛难忍,不得不终止检查,导致全结肠检查成功率下降。2003年7月-2006年1月,本院采用富士能电子肠镜在静脉麻醉下检查患者552例,共检出息肉患者190例,利用PSD20高频电凝发生器等治疗附件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比较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APC)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厦门长庚医院收治并确诊的 150 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高频电切术组 68 例与 APC 组 82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超敏 C 反 应蛋白(hs–CRP)水平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PC 组手 术切除的息肉直径明显短于高频电切术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高频电切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APC 组患者的术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3.66 %,明显低于高频电切术组的 14.7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 3 d,两组患者 hs–CRP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 APC 组低于高频电切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出院 1 年后,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个月,APC 组患者生存质量指数(GLQI) 评分中的主观症状、生理状态、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高频电切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内镜下 APC 治疗结直肠息肉安全性和经济性较好,可以降低结直肠息肉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减少术中炎症性刺激,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诊疗特点,作者对经结肠镜检查检出的42例大肠息肉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等。临床研究显示,只要癌变范围未超过粘膜基层、蒂柄部无浸润,均可在内镜下摘除癌变息肉,然后密切随诊追踪。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