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需要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研究的支持。目的:分析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成人上肢新鲜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经肱动脉内灌注入红色乳胶,直至指端的细小动脉染色,使之充分显示小血管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方法: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吻合及其与尺骨骨膜血管的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②贵要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穿皮支5 ̄9支,外径(0.7±0.3)mm;尺动脉腕上支的升支、降支沿途发数皮支营养贵要静脉,外径(0.6±0.3)mm。在尺骨茎突上6.0 ̄16.0cm之间,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2 ̄3支,外径(0.7±0.2)mm;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 ̄3支,外径(0.6±0.3)mm。二者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穿皮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支,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和贵要静脉旁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②尺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一粗一细伴行动脉两侧,动脉皮支的伴行静脉汇入。尺动脉腕上皮支的2条伴行静脉,一端汇入尺静脉的尺侧支,另一端与腕上皮支同穿深筋膜入皮下,直接汇入贵要静脉,汇入部位在尺骨茎突上(2.3±0.8)cm,外径(2.8±0.5)mm。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的营养血管与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5.
6.
背景:前臂后皮肤很适合手背侧修复,但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动脉穿支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合理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3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3侧经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前臂后皮神经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以指总伸肌为中心,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主要循其两侧的肌间隙和腱间隙穿出,构成远端外侧与内侧2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即前臂背外侧血管丛,以外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外侧终支、桡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皮穿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前臂背内侧血管丛:以内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内侧终支、尺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尺侧骨皮穿支和尺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②上述动脉穿支发皮支、筋膜支和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分布尺骨骨膜,其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前臂背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可以设计3种不同供血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
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多见,常伴有末节指骨及拇长屈肌外露。临床上虽有邻指皮瓣转移术、带神经的邻指皮瓣转移术、掌侧推进皮瓣移植术、指动脉逆行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移植术,还有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等,但没有被广泛接受开展。本次研究对12例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指骨及肌腱外露的患者采用拇指背尺侧或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创面,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移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05/2006-03,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例小腿远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最大为16cm×10cm,最小为6.5cm×5.5cm,平均11.2cm×7.4cm;蒂长4~10cm,蒂宽3~4cm。结果:3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转移皮瓣血供良好,31例存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满意;2例出现坏死,但筋膜层存活,经游离皮片植皮后愈合。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切取简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动脉,外观满意,存活率高,是修复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术后护理特点。方法 1998年-2000年3月,采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21例22处,强化和改进术后护理:体位的选择;观察皮瓣方法的改进;血运障碍的处理;预防血管痉挛,保持血管通畅;废用性功能障碍的预防。结果 21例22处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深度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术后护理是皮瓣成活的重要环节,临床护理必须抓住上述特点,落实健康指导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足踝部皮肤较薄,皮下软组织少,损伤后易导致骨骼和肌腱外露,形成Ⅳ°创面,游离皮片移植不能成活,需要带蒂皮瓣移植修复。采用交腿皮瓣、游离皮瓣或其他岛状皮瓣移植,均存在某些缺陷。1992年法国Masquelet首次报道了腓肠神经血管轴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之后国内王和驹等报道了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在此基础上,作者自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Ⅳ°创面19例,2005年后其中5例仅以腓动脉穿支血管为蒂,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发惠  林松庆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22-225,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多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多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17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177;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177;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177;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177;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张发惠  张志宏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226-228,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所以了解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及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对临床上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尺侧缘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 设计:单一样本实验。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将30侧成人上肢标本,以尺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 主要观察指标:重点观察:(1)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源。(2)动脉穿支与贵要静脉远端的营养血管。(3)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4)贵要静脉的浅深交通支。 结果;①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尺动脉的皮支5-9支,外径(0、7&;#177;0.3)mm,尺动脉腕上皮支1-3支,外径(0、6&;#177;0、3)mm。在尺骨茎突上方6.0-16、cm,骨间前动脉发骨皮穿支二三支,骨间后动脉发骨皮穿支1-3支.二者外径在0.4-1.2mm,分布尺骨中下段骨膜及相应区域的皮肤。(2)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贵要静脉和皮神经营养血管支,形成贵要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 结论:前臂尺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贵要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贵要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显微解剖学基础上,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移植修复小腿、踝足部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5/2007-04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解放军第97医院骨科、解放军第107医院骨科采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移植修复小腿、踝足部组织缺损48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其中皮瓣修复小腿、踝周及足部的创面感染、缺损23例;肌皮瓣修复小腿上段、下段的溃疡、骨髓炎和骨钢板外露12例,跟骨内侧骨髓炎5例;骨皮瓣修复伴有胫骨缺损和跟骨骨不连的创面8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的存活情况及骨皮瓣的骨愈合、功能情况。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皮瓣肿胀,其中3例皮瓣远侧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愈合;皮瓣部分坏死植皮1例。伤口Ⅰ期愈合44例,Ⅱ期愈合4例。所有病例经5 ̄15个月随访,创面及骨不连修复,外形满意。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用于外伤造成的小腿远端骨缺损、骨不连、大的死腔以及踝足部的缺损创面修复,具有快捷方便,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和愈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血管分布特点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血管分布规律,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骨科.对象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血管来源和小隐静脉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远端蒂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②远端蒂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远端蒂小隐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远端蒂部的营养血管有2~5支来自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分别为(0.6±0.2),(0.8±0.2)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1.0±1.3),(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分别为(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分别为(5.3±2.1),(6.8±2.8)和(7.0±4.0)cm.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有两种类型,①神经-静脉营养血管;②静脉-神经营养血管.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汇入腓静脉.结论跟外侧动脉穿支、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发出深筋膜支、皮支、神经及静脉营养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链,深、浅筋膜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汇入腓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77;1.3)cm,外径(0.6&;#177;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 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